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棉织物水热法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热合成技术,使用硫酸钛和尿素直接在棉织物纤维表面包覆纳米TiO2颗粒薄膜.借助SEM、XRD、FT-IR、DSC和TG对棉纤维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热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织物反射光谱、拉伸、吸水和光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棉织物经过硫酸钛尿素水热改性之后,纤维表面包覆了一层锐钛矿型纳米TiO2颗粒薄膜,由平均粒径2.0 nm的纳米颗粒聚集成100 nm以上的球形颗粒,并通过物理吸附方式附着在纤维表面.改性后的织物热起始分解温度和吸热熔融峰温度均有所降低.具有抗紫外线能力和光催化活性,吸水性能也有所增强,但由于织物尺寸发生收缩,断裂强力有所减小,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碳化锆粉体进行偶联改性处理,再使用改性后的纳米碳化锆粉体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及染色.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性能测试技术对纳米碳化锆粉体和涤纶织物纤维表面形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碳化锆粉体经过KH560改性之后,团聚现象明显改善,且发生了化学接枝反应,并通过KH560的桥接作用使纳米碳化锆颗粒牢固附着在涤纶纤维表面.涤纶织物经过纳米碳化锆粉体整理之后,起始和终止热分解温度均有所下降.染色之后纤维表面仍粘附有纳米碳化锆颗粒,纳米碳化锆整理对涤纶纤维染色和热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使用吐温80分别分散纳米ZnO,Si3N4,Fe3O4,ZrC和SiO2颗粒,然后将其添加到化学镀铜液中对涤纶织物进行不同纳米颗粒化学复合镀铜,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议、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对镀层表面形貌、成分、结构和纤维热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化学镀铜织物的电磁波屏蔽、导电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与普通化学镀铜织物相比,不同纳米颗粒复合镀铜织物镀层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孔隙率明显减少,镀层结构和热起始分解温度变化不明显,晶粒尺寸有所改变。当纳米颗粒添加量不大时,对电磁波屏蔽效能和表面比电阻影响不大,而耐磨性变差。随着增重率的增加,纳米颗粒复合镀铜织物的电磁波屏蔽效能开始时增加较快,后趋于缓慢。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纳米球用量、纳米球分散液pH以及改性温度等对改性后涤棉混纺织物染色的影响,并观察了纳米球在两种纤维表面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纳米球浓度为2g/L,改性时分散液为中性,温度为70℃时,纤维表面的纳米球吸附量较多,染色织物的表观色深值最大。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可以得出阳离子纳米球聚合物P(St-BA-VBT)能够分别在涤纶纤维和棉纤维表面均匀的吸附。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聚多巴胺膜改性涤纶织物,通过多巴胺原位聚合的方法改善静电纺功能层与涤纶织物之间的界面结合力,研究多巴胺的浓度对水洗前后改性涤纶织物的克重、透气率、静电半衰期、亲水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静电纺丝技术可成功的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聚多巴胺膜附着在涤纶织物表面,聚多巴胺提高了纤维膜对涤纶的粘附能力和成膜连续性,当多巴胺的浓度为6 g/L,改性涤纶表面膜形态较好,改性后涤纶的亲水性、抗静电性、力学性能和耐水洗性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微孔结构阳离子改性涤纶纤维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纺制不同纱支、不同混纺比的微孔结构改性涤纶/棉混纺纱线,并编织成一定规格的针织物,测试各类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拉伸性能有所提高,抗弯刚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有所减小;织物透湿性能、透气性能明显提高,织物快干特征明显增强,即高含量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织物具有导湿排汗性能,该种改性涤纶可用于导湿排汗类运动服装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镀技术,实现了涤纶织物表面银-绦双层镀,借助SEM、EDX和TG对镀层表面形貌、成分以及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化学镀织物电磁波屏蔽、吸音和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涤纶织物化学镀银-镍后热分解温度有所下降;银-镍双层化学镀织物的电磁波屏蔽效能明显好于镀镍织物,镀层的致密性和金属成分对电磁波屏蔽效能影响显著;化学镀织物的吸声性能与原织物基本相同,在高频波段,吸声系数略大于原织物;化学镀织物的拉伸曲线同时具有金属和纤维的拉伸特性,主要受金属镀层厚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氢氧化钠溶液(碱减量)处理后的涤纶织物进行丝素/纳米银改性研究,旨在改善碱减量涤纶织物的耐磨、透气与表面光洁等性能。通过丝素浓度、丝素银氨混合体积比以及浴比三因素的正交试验和显微镜表面观察,并对改性涤纶织物的断裂强力、起毛起球、悬垂、透气等性能进行测试,探讨了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当丝素浓度为0.8g/L、丝素与银氨溶液混合体积比为7∶3、浴比为1∶50时,织物的悬垂系数提高了51.9%,透气率提高了6倍,抗起毛起球等级提高,但织物的断裂强力稍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天然棉纤维的疏水性以扩展其在吸油领域的应用,以精梳落棉纤维为基材,采用自组装法将氧化石墨烯附着在纤维表面,然后采用热还原方法制备石墨烯改性落棉纤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对纤维形态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改性落棉纤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落棉纤维表面有片层结构,纤维变得粗糙;石墨烯的加入使改性落棉纤维的饱和吸油倍率明显提高,亲油疏水性能明显改善;当氧化石墨烯质量浓度为0.5 mg/m L、热还原温度为150℃时,改性落棉纤维的饱和吸油倍率可达42.67 g/g,而原落棉纤维的饱和吸油倍率只有25.64 g/g;改性落棉纤维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其吸附量变化幅度小于6.5%;石墨烯能牢固附着在纤维上,在超声波条件下,改性落棉纤维的饱和吸油倍率仅下降7%.  相似文献   

10.
将废弃鸡毛溶解,制备出一种蛋白助剂,探讨该蛋白助剂改性涤纶织物对分散染料热溶染色性能的影响。确定出涤纶织物蛋白助剂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并评价不同工艺处理涤纶织物分散染料热溶染色效果及吸湿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助剂与壳聚糖复配,并借助反应性阳离子交联剂的作用,能够将涤纶织物改性,显著提高分散染料热溶染色涤纶织物的表观色深度,而且不降低织物的耐摩擦色牢度,同时改性涤纶织物吸湿性能提高,穿着舒适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大麻织物的柔软性能,使用环氧型有机硅油对大麻织物进行整理.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和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分析了大麻纤维的结构,并测试了大麻织物的拉伸、硬挺和白度性能.结果表明,有机硅中的环氧基团和纤维素羟基发生了酯化反应;整理后的大麻纤维耐高温性能有所增强,分解率下降;晶粒尺寸基本没有改变,结晶度增加,取向度减小.整理后的大麻织物拉伸性能下降明显,柔软性提高,白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扩大纳米TiO_2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进行在纳米TiO_2中掺入Ag实验.以工业级偏钛酸、硝酸银为主要实验原料,采用一种简易的方法制备出Ag/TiO_2纳米粒子,并通过X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一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对该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钛以锐钛型晶型,银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纳米复合粒子中;Ag的结合能367.476 eV(3d_(3/2))与373.453 eV(3d_(5/2))分别比纯银的结合能368.4 eV(3d_(3/2))与374.4 eV(3d_(5/2))低,这是由于制备Ag/TiO_2时煅烧温度较纯银高,银簇生长较大引起的;并显示复合粒子的粒径约为30 nm;Ag/TiO_2纳米粒子感应波长明显红移,增强了纳米TiO_2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织物的透湿性及液态水传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自制的湿传递测试装置对织物的湿传递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人体服装穿着的环境状态,在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分形涤纶、普通涤纶、分形混纺织物(纯毛和毛65/35比例)的透湿速率;用垂直芯吸实验测定了分形涤纶、普通涤纶、棉布、分形/粘胶织物的液态水传递速率;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分形涤纶都具有较好的透湿能力,在高温环境下,分形涤纶优势稍明显;分形涤纶芯吸能力较棉布稍好,具有较好的导湿、排汗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的耐热性,采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包覆纳米TiO2(MUF/TiO2),并将其加入TPU中制成复合材料MUF/TiO2-TPU.采用FT—IR、WXRD、SEM、DSC、TGA等分别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并测定了其结晶度、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UF/TiO2的添加,TPU的结晶形态没有大的变化,但晶粒尺寸略有变小;耐热性得到了很大地提高;改性后的TPU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TiO2水溶胶对棉织物的拒水整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的TiO2水溶胶,对棉织物进行后整理,对不同浓度的TiO2水溶胶整理棉织物后的耐水压值和淋水级数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拒水性能,并对织物表面拍摄了扫描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从废旧钛酸锂电池中回收钛并制备成纳米TiO2的有效方法。采用尿素作沉淀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分散剂,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通过称量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钛离子浓度、尿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纳米TiO2的收率和粒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钛离子质量浓度为60 g/L,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5%,n(CO(NH2)2)/n(TiOSO4)为3,反应温度为90℃,时间为2 h条件下,钛的收率达到90%以上。从扫描电镜图中可知,制备的纳米TiO2粒径约为100 nm。该方法为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纳米TiO_2的结构相变和光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iCl4为原料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水合TiO2 沉淀 ,分别于 1 0 0℃、30 0℃、40 0℃、60 0℃、80 0℃煅烧处理。用紫外 可见光谱和导数吸收光谱研究了纳米TiO2 的吸收带边、能隙随着煅烧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结合XRD、TG DSC分析了不同温度下TiO2 的晶型及晶型转变情况。结果表明 ,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TiO2 的晶相结构由非晶到锐钛矿型再到金红石型转变 ,40 0℃为锐钛矿型 ,60 0℃已出现金红石型 ,80 0℃已完全转变为金红石型 ;晶粒尺寸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带隙宽度、吸收带边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变窄和“红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针刺法非织造技术将再生涤纶(PET)、黄麻和丙纶短纤维(PP)进行混合、成网、加固制得再生涤纶/黄麻/丙纶纤维复合毡,再将制备的纤维复合毡经过热压成型工艺,制得纤维复合板材。研究制备的纤维复合板材的拉伸和弯曲性能,分析原料混合比例、热压参数(温度、时间、压力)对纤维复合板材的该性能的影响,研究分析得出:当再生涤纶短纤维、黄麻短纤维和丙纶短纤维质量混合比为35:35:30、热压温度为230℃、热压时间为1.0min、热压压力为5MPa时,制备的再生涤纶/黄麻/丙纶短纤维复合板材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