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保一国居民的膳食营养与健康,是实现国家食物安全的最终目标。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改善,但与合理膳食营养模式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引导。本文分析了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膳食对居民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是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仍存在营养调控不足、膳食结构失衡、健康产品缺乏等问题,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作者将从居民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功能食品的监管政策和功能食品对营养健康的调控作用3个方面对我国功能食品与膳食健康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总结了我国功能食品产业的现存问题以及营养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郭帆 《中国食品》2022,(1):49-51
营养与膳食课程主要研究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以及如何搭配食物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的营养成分、人体对各种食物的摄取和吸收情况、各种营养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关系等.通过对营养与膳食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食物营养对人体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科学有效地为人们的日常健康饮食提供可靠指...  相似文献   

4.
膳食纤维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膳食纤维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素。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正确认识膳食纤维的概念、分类、食物来源及摄入量,深入理解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居民相关的饮食营养知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常熟市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情况,为改善居民膳食现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营养干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日称重、24h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调查问卷相结合的膳食调查方法,由专业调查员入户进行食品称重、问卷询问和记录。结果:常熟市调查人群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存在着水果、奶类等摄入偏低,植物油和食盐等摄入过量,总能量、膳食纤维、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钙、钾、镁、锌、硒等营养素摄入量不足,钠、铁超过参考摄入量等问题。结论: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膳食指南的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从而提高营养与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6.
通过入户跟踪调查,采用3d 24h膳食记录结合称重法,获得江苏省139户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地区、收入水平及年龄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数据可知,江苏省农村居民肉类消费过量,而对奶类、水果、杂粮等食物消费明显不足。建议提高农村居民营养认知水平,加大对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普及,引导居民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生活》1998,(5):54-55
10年前,笔者等曾用回顾性方法对上海地区居民1950年至1985年35年间食物结构变化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5年来,上海地区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特点是:粮食消费呈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消费成倍增长;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下降趋势,脂肪摄入量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变化,对居民的健康既有有益作用,也有不利影响;营养不良依然存在,“富裕型疾病”呈上升态势。如今上海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如何,应当采取哪些改善措施,笔者根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而现阶段公众营养状况不容乐观。畜肉类和油脂类食物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摄入不足,食源环境受到威胁,很多因素都导致了人体“微生态失衡”,与膳食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营养过度”正快速升级为公众营养问题。营养失衡严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也对经济发展造成挑战。  相似文献   

9.
张奕  冯适  王孝忠  陈新平 《食品科学》2022,43(11):311-319
全球不合理食物系统导致的营养健康问题十分突出且广受关注,但缺乏系统评价。基于此,本文系统对比总结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评价法及其反映的国内外居民膳食营养和健康效应,提出转变饮食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采取政策干预行动是改善人体营养健康的关键,以期为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的系统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特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表明,与在家就餐相比,西式快餐的营养平衡较差,其主要问题是热量过高、脂肪过高和膳食纤维不足。虽然在很多方面,中餐比西式快餐更具有营养平衡的潜力,但与西式快餐类似的问题。在我国餐饮业中也同样存在。如何通过合理搭配,在现有食物品种和框架下,使美食佳肴与健康膳食侨调起来,是餐饮营养需要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们早已认识到促进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地改善人的机体状态,控制相关疾病发生。各国通过开展营养宣传、制定本国的膳食指南等方式,让公众了解食物与健康的直接关系。而食品标签上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宣传是消费者获取食物健康信息的有效途径。欧洲曾在19...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指导居民合理选择食物,科学搭配食物,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我国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居民膳食指南。此后,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和营养摄入情况,营养素需求和营养理论的知识更新,1997年和2007年分别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了两次修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指南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人群营养结构与疾病谱的改变,2014年起,中国营养学会再次启动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中国居民膳  相似文献   

14.
《饮食科学》2012,(12):16-1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其目的是帮助我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以改善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或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5.
《饮食科学》2012,(7):16-1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其目的是帮助我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以改善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或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居民粮食消费量与营养水平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粮食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合理营养的基础。本文在分析粮食消费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地位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弹性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粮食消费与营养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探讨改善食物消费结构,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17.
餐饮从业人员对营养保健知识的需求及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攀枝花市餐饮从业人员知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占8.7%,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占69.8%,不知道的占21.5%;有82.9%的餐饮从业人员认为营养保健知识重要;用营养保健知识指导生活的障碍主要是缺乏知识;需要获取营养保健基础知识、平衡膳食和食物搭配的相关知识、营养保健的应用知识和技术、营养食疗的应用知识和技术;希望科普宣传和上门服务普及营养保健知识。餐饮从业人员是普及、推广和应用营养保健知识的重点人群,对其普及营养保健知识,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强。  相似文献   

18.
加强食物与营养咨询指导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各级科研教育部门及咨询委员会都要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避免西方“三高”膳食模式的弊端。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充分发挥议事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食物观体现了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拓展了传统粮食安全观中的“粮食”外延,推动了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从强调数量安全到强调数量、质量、营养并重。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基本完成,但食源性营养健康问题却较为突出,表现为膳食多样性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营养过剩和慢性疾病高发。传统粮食安全观强调数量安全而忽视营养安全,是现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解决现存问题,建议通过健康膳食教育引导居民形成营养导向型食物消费习惯,调整传统粮食以安全观为导向的食物供给体系,重点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食品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