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城镇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变化趋势影响着城乡居民整体食用植物油消费走向,深入研究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粮油供给安全战略和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基于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及其影响因素数据,从宏观角度出发,利用城市化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食用植物油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习惯4个主要因素构建灰色GM(1,5)预测模型,并对2021—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4.94%,满足模型预测要求;应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发现,2021—202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恢复到10 kg以上,且呈小幅增长态势,叠加持续增长的城镇人口数量,我国油料油脂进口量将进一步增加。为此,提出了引导油脂消费结构调整、加强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监督、提高食用油利用效率和杜绝浪费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台湾过去60年居民食物消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特征是食物消费随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在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之前,居民对各类食物的消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食物消费模式属于主食类食物为主导的饮食模式。在小康向富裕过渡时期,食物消费结构调整显著,口粮消费大幅下降,副食类食物消费大幅增长,食物消费模式进入以副食为主导的时代。达到富裕生活水平后,各类食物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参照台湾食物消费变化特征,预测中国大陆未来10年食物消费变化的趋势是:居民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水果、肉蛋奶及水产品等高附加值的食物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食物消费变化趋势,制定符合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食物生产、贸易政策,才能确保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碳排放量,为倡导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以食物消费为对象,并进一步延伸至食物碳排放。综合运用食物碳排放系数和生命周期法,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的测算,探究食物碳排放演变趋势。结果 中国居民食物结构随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逐年递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分别假设2030、2040、2050年逐渐调整其食物消费结构至膳食指南场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别在2030、2040、2049年达到峰值,温室气体排放量较现状水平均有一定幅度增加。结论 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带来的碳减排压力较大,并结合上述结果结论,给出合理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消费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动物性食物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呈增加趋势,虽然植物性食物仍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种类,但其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城镇食物消费行为变化明显,在外就餐支出不断增加,且消费比重明显上升。针对这些变化特点,结合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食物生产消费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和改善居民膳食消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和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和需求情况,为制定食物生产和消费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1982~2007年我国居民粮谷类、肉类、蛋类、水产品、奶类、水果和蔬菜的消费情况,利用线性拟合模型方程预测我国居民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各类食物的消费量以及消费量与需求量间的差距。结果:在1982-2007年间,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显著改变,粮食的消费量表现为先升后降,1990年达到最高值25998万t,之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已低达19120万t;蔬菜的消费量表现为两次升降,1990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一个峰值15462.5和14710.8万t;近几年这两种食物的消费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而肉蛋鱼奶及水果等食物的年消费量分别以每年82.9万t、31.4万t、35.1万t、75.7万t、185.5万t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共需要粮谷类18862.5万t、肉类4373.4万t、蛋类1435.2万t、水产品1550.8万t、奶类2297.8万t、水果7481.9万t以及蔬菜13636.5万t。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粮谷类和肉类食品供给过多,而鱼蛋奶以及蔬菜水果的供给量不足。结论:应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加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制订科学的膳食模式和合理的营养结构,为我国居民营造健康的食物供需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2020年北京市3岁以上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情况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居民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食用植物油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0年开展的北京市居民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项目中的植物油消费数据,纳入2 289名北京3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称重法、食物频率法进行膳食调查,并通过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方法分析调查对象各种植物油消费情况。结果 北京居民植物油平均消费量为32.7 g/d,43.3%(991/2 289)的北京居民仅植物油消费量就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食用油摄入量(25~30 g/d),其中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24.8、1.7、1.8 g/d。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对各种植物油的消费量影响不显著。北京市居民中花生油消费率最高,为68.9%(1 576/2 289),其次为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分别为6.1%(140/2 289)和5.7%(130/2 289)。结论 北京市居民植物油平均消费量高于膳食推荐量,植物油消费品种集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居民科学食用植物油,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现状。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计算个体消费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烹调油推荐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体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体通过烹调油摄入的不同脂肪酸量。结果 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2.32 g/d,其中植物油为30.36 g/d,动物油为1.89 g/d,动植物混合油为0.08 g/d;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的研究人群的烹调油消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者占比43.84%;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论 我国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总体较高,超过40%的老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应实施针对性行动并继续开展监测了解其消费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 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消费现状。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3~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计算个体消费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烹调油推荐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体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体通过烹调油摄入的不同脂肪酸量。结果:我国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28.23 g/d,其中植物油为26.52 g/d、动物油为1.67 g/d、动植物混合油为0.04 g/d。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最高推荐量的比例为43.68%。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3种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三种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连续3d 24h回顾法的食物数据、"称重法"记录的家庭油脂消费量数据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均随收入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观念和结构都有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食品消费方面,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习惯都在逐渐发生改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现状,主要食品消费量趋于稳定,城乡食品消费占比仍存差距,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消费量不断提升。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影响、消费观念的变化、膳食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和生活节奏变化的影响。再次,本文指出了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的趋势,主要有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方便食品和健康食品成为消费主要趋势、食品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和新颖化。最后,根据居民食品消费趋势的变化得出了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阶段,研究食物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需求和指导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全国20省居民家庭食物消费调研的数据,运用线性系统模型分析收入、价格、地区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水产和奶类等食物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均为0.20;产区、地区差异、饮食结构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食物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重点发展畜禽业和水产养殖业;并且推广和引导健康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蔗糖生产和贸易动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世界食糖近5年的产销状况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和东欧的解体,世界冷战结束,东西方国际政治势力出现不平衡,国际政治局势一直处于局部动乱和极不稳定的状态。这一状况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了全球食物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但由于食糖生产在世界各国均有其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同时亦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近5年来世界食糖生产和消费变化的总趋势是:产量和消费量均呈上升态势,同时连续出现5年的产大于销的情况;同时世界食糖库存的绝对量增加,给国际贸易市场的糖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I.S.O…  相似文献   

16.
基本背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人口大国 在食物消费上的明显变化: 1、消费结构出现显著变化:城市恩格尔系数32%,农村46%; 2、食物需求发生显著改变:肉、奶、鱼和果蔬消费大幅度增加; 3、工业食品比重快速增加:2006年消费500亿包方便面,农村市场占7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充分利用米糠和玉米胚芽资源为国家增产油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发展油料生产是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的重要措施 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植物油是重要的消费必需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品呈不断增长趋势,食用植物油的消费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发展油料生产是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的重要措施 油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植物油是重要的消费必需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国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消费品呈不断增长趋势,食用植物油的消费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GDP对食物构成及营养摄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看,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肉、蛋、奶等动物食品消费量增多,食物营养素摄入量增大,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食物结构是不相同的,食物摄入的质和量并不与居民收入水平成等比例关系,此外还与民族特点、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是对我国人均GDP、食物消费构成和营养摄入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我国未来人均GDP变动对人均食物构成及营养摄入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我国人均GDP与食物消费结构变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食物热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随着人均GD…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消费顺序存在差距;产品消费级次的差距以及质量档次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严重的城乡差别政策;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三是城乡消费环境存在差距;四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存在差距。今后我国须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变革,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为导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等方面努力,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