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实验研究了魔芋低聚糖(KOGM)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不同剂量魔芋低聚糖连续灌胃小鼠35 d,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无菌条件下取小鼠粪便培养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魔芋低聚糖高剂量组(2.00 g/kg体质量)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对数值分别为3.65、3.81)显著增加(P<0.05),肠杆菌和产气杆菌数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以及丁酸的含量(6.51 mmol/100 g、1.69 mmol/100 g、3.83 mmol/100 g)显著增加(P<0.05)。说明魔芋低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有较好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菠萝蜜多糖(JFP-Ps)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影响,将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JFP-Ps(50 mg/kg BW)组、JFP-Ps(100 mg/kg BW)组和JFP-Ps(200 mg/kg BW)组,连续灌喂2周后,收集新鲜小鼠粪便,提取粪便DNA扩增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的V3~V4区,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菠萝蜜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JFP-Ps可通过调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肠道优势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通过属水平分析发现,JFP-Ps可增加拟杆菌属(Bacteroides)、异杆菌属(Allobaculum)、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等产SCFAs菌属的丰度,减少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等菌属丰度,发挥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健康,研究结果为JFP-Ps在肠道益生产品的研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益生菌制剂对腹泻模型(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2.4 g/kg),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阳性组灌胃给予培菲康(8 g/kg)、益生菌制剂低、中、高剂量组(2.5×106、5×106、1×107 CFU)给予复合益生菌制剂,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观察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质量、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的影响,测定小鼠IgA、IgG水平,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剂量组在给予益生菌第14天时小鼠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IgA水平分别提高13.30%、20.25%、25.83%,IgG水平分别提高6.84%、19.81%、29.64%,TLR4基因表达水平下调16.88%、20.78%、40.91%,NF-κB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4.91%、37.19%、55.79%,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综上所述,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发挥改善AAD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感官评价得分及酸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槲皮素酸奶的最佳发酵条件和最优配方。通过检测酸奶乳酸菌总数,探究槲皮素对酸奶菌群的影响。动态观察槲皮素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体外增殖的影响。实验证明,槲皮素酸奶最佳发酵条件和工艺配方为:发酵时间为8 h,发酵温度为42 ℃,发酵剂接种量为0.1%,乳粉添加量为12%,蔗糖添加量为4%,槲皮素添加量为0.1%,所制得的槲皮素酸奶色泽均匀,呈黄绿色,酸甜适口,带有愉悦的轻微苦味(可能来自添加的槲皮素和某些蛋白水解产生的肽)。槲皮素酸奶中乳酸菌总数为(1.475±0.005)×108 cfu/mL,高于原味酸奶乳酸菌总数(p<0.05)。观察动态微生物变化,发现小鼠肠道菌群体外增殖的变化,槲皮素酸奶处理组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曲线高于原味酸奶处理组,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生长曲线低于原味酸奶处理组。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槲皮素酸奶能促进小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体外增殖、抑制肠杆菌和肠球菌体外增殖,且口感优于市售酸奶。本研究结果为槲皮素功能酸奶的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桑叶生物碱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改善作用,为桑叶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半乳糖诱导建立小鼠氧化损伤模型,然后灌胃低(50?mg/kg?mb)、中(100?mg/kg?mb)、高(200?mg/kg?mb)剂量的桑叶生物碱,45?d后测定小肠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  相似文献   

6.
以C57BL/6雄性小鼠建立高血脂模型,研究葡萄多酚干预下小鼠的体重、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多酚干预下高血脂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皮渣多酚提取物(GPE)和葡萄原花青素(GSE)能显著抑制高脂饮食C57BL/6J小鼠的体重增加.GPE灌胃8周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GSE...  相似文献   

7.
探讨膳食菊粉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法建立IBD小鼠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饮用蒸馏水;模型组(IBD)饮用含2.5% DSS的蒸馏水;菊粉干预模型组(INU)在DSS诱导的同时摄入2 g/kg菊粉;每日监测小鼠体重、粪便粘稠度及便血情况。实验结束后,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研究结果显示,菊粉摄入能够明显提高IBD小鼠的体重(p<0.05),缓解其腹泻、便血和结肠组织损伤,降低疾病活动指数(p<0.05)。测序结果表明:菊粉干预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丰度较IBD组分别显著升高至28.70%和0.06%(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较IBD组显著降低至0.66%(p<0.05)。本研究表明菊粉通过选择性促进益生菌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生长,抑制Proteobacteria生长,改变了IBD小鼠肠道菌群组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研究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大豆低聚糖,观察其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变化.受试人群每日服用10mL大豆低聚糖,同样观察以上菌群变化 . 结果表明,大豆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永杰  张波  张祎腾 《食品科学》2009,30(23):428-431
目的:研究牛蒡多糖的提取条件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牛蒡多糖提取工艺。15 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牛蒡多糖低、高剂量组,每组5 只,经口灌胃给药,灌胃容积为10ml/kg,1 次/d,连续14d。给药结束后,分别采集小鼠粪便,检查肠道肠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结果:牛蒡多糖优化提取条件为:温度80℃,固液比1:10(m/V),时间60min,提取两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牛蒡多糖组乳杆菌与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 < 0.05),肠杆菌数量变化不明显(P > 0.05)。结论:牛蒡多糖能有效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陈皮酵素(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fermentation liquor, PF)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和肠道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100mg/kg/d 水飞蓟宾)和陈皮酵素组(500 mg/kg/d PF),每组10只,持续给药干预1周。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和病理学指标;16S rDNA高通量技术检测分析粪便微生物群。结果 组织切片结果显示PF可以显著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和回肠组织损伤,减少酒精诱导的肝脏脂质积累。此外,PF显著降低肝脏组织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缓解酒精引起的氧化应激。同时,PF高效修复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维持住肠道菌群数量,修复肠道粘膜屏障损伤。结论 PF可高效改善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与抗氧化、抗炎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有关,值得推广应用与开发。  相似文献   

11.
《食品工业科技》2013,(04):357-359
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研究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大豆低聚糖,观察其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变化。受试人群每日服用10mL大豆低聚糖,同样观察以上菌群变化。结果表明,大豆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免疫乳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种人肠道病原茵作为抗原对乳牛进行免疫,制得的免疫乳中乳抗体的凝集价为非免疫乳的64倍。以免疫乳作为原料制备的免疫乳粉具有调节肠道茵群的作用。结果表明免疫乳粉较普通乳粉可显著增加小鼠肠道中双歧杆茵和乳杆茵的数量以及肠道中乳酸和已酸的含量,同时可显著降低小鼠肠道中肠球茵、大肠杆茵及产气荚膜梭茵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LC01对肠道的益生功能,本实验探讨了不同剂量干酪乳杆菌LC01小鼠肠道菌群及转运的影响。基于MiSeq高通量平台进行扩增子测序,比较LC01菌对正常小鼠、青霉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并利用墨汁推进率评价LC01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LC01菌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肠道中Lactobacillus属和Bacteroides属的相对丰度,降低条件性致病菌Prevotella属、Helicobacter属的相对丰度,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相对于模型组,菌群失调小鼠灌胃LC01菌两周后,能够显著增加拟杆菌属、梭菌属和乳杆菌属的丰度,并可改善肠道转运速率,且600亿活菌效果均优于300亿活菌。综上表明,干酪乳杆菌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对肠道转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说明LC01菌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槲皮素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利用光电比浊法动态观察槲皮素在体外对肠道优势菌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增殖的影响;利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构造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通过小鼠体内实验评价槲皮素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01、0.05、0.1μmol/mL)槲皮素对乳杆菌增殖有明显扶植作用,超过这一范围时(0.5、1μmol/mL)对乳杆菌增殖强烈抑制,各浓度槲皮素均对肠球菌的体外增殖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对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也不表现出扶植作用;体内实验表明,200、400 mg/kg BW槲皮素可增加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槲皮素可调节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5.
周一鸣  赵燊  冯飞  刘倩  周小理  肖瀛 《食品科学》2019,40(13):123-129
通过动物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气相色谱-质谱、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以及主要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探究凝固型苦荞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凝固型苦荞酸奶使肠道中3 种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23.81、911.01、12.18 倍,3 种有害菌(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分别减少了99.89%、97.31%、99.02%。同时,凝固型苦荞酸奶组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6.87%、75.59%、56.26%、92.36%,且效果优于普通酸奶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凝固型苦荞酸奶较普通酸奶可以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P<0.05);且在属水平上显著提高norank_f__Bacteroidales_S24-7_group、Faecalibaculum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Ruminococcaceae_UCG-014、unclassified_f__Lachnospiraceae、Lachnospiraceae_UCG-006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肠道菌群优势菌属的地位。综上所述,凝固型苦荞酸奶相较于普通酸奶,可以更好地促进小鼠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并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优化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6.
探究不同剂量蛹虫草固体发酵物(SSF产物)的安全性和对正常小鼠肠道健康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评价SSF产物对机体健康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SSF产物的成分含量。将40只8周龄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SF产物低、中、高剂量[35,70,210 mg/(kg·d)]组,饲养4周后测定小鼠器官的质量、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等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子实体相比,SSF产物的蛋白质、粗多糖和虫草素含量分别增加44.8%,92%,146%。不同组小鼠体质量、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差异。中、高剂量SSF产物的摄入能降低睾丸脂肪垫系数(P<0.05),并对诱导小鼠细胞免疫调节有显著影响(P<0.05)。SSF产物降低了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其中条件致病菌丰度显著降低,有益菌群丰度显著上升。SSF产物安全无毒,一定剂量的SSF产物能降低体内脂肪,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促进有益菌的增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及促进小鼠肠道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探究了苹果发酵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UC小鼠的体内干预作用。结果表明,相较于苹果果浆,苹果发酵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36.59%,0.1 g/mL苹果发酵物的DPPH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是苹果果浆的1.19和1.31倍。动物实验中,苹果发酵物有效维持了UC小鼠的活动能力及食欲,缓解了其体重减轻、腹泻和便血等病理学特征,并减轻了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此外,苹果发酵物能够调节UC小鼠的肠道菌群,提高了其物种多样性,降低了致病菌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增加了Lactobacillus、Veillonella和Bacteroide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且干预后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和总短链脂肪酸含量相较于UC小鼠分别增加了60%、104%和65%。综上所述,苹果发酵物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菌群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缓解了DSS诱导的肠道炎症,证明了其防治UC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探讨益生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将32 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 组,分别作为对照组、灌胃LC01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组和活菌定殖组。干预2 周后,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和灌胃灭活菌组,灌胃LC01活菌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Lactobacillus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属、Alistpes属的相对含量。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群落聚类分析发现,灌胃LC01活菌不但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肠道内乳酸菌LC01的相对含量,同时可以促进小鼠肠道中格氏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的增殖。在活菌定殖组中,停止灌胃2 周后,小鼠粪便中不能检测到菌株LC01,说明菌株LC01不能在小鼠肠道内长期定殖。以上结果表明菌株LC01对肠道小鼠菌群结构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益生菌发酵番茄汁(probiotic fermented tomato juice,PFTJ)的抗疲劳和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将4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06 g/kg)、PFTJ低剂量组(5 mg/kg)和PFTJ高剂量组(15 mg/kg)。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生化指标及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评价PFTJ抗疲劳作用,并分析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剂量PFTJ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尿素氮、乳酸和丙二醛含量,提高肌糖原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并能显著提高小鼠骨骼肌中AMPK和PGC-1α的mRNA表达水平。PFTJ可以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上调乳酸杆菌属、norank_f_Muribaculaceaes属相对丰度,下调丹毒丝菌科菌群的相对丰度。PFTJ具有潜在的抗疲劳能力,这与减少代谢物质积累、抑制糖原消耗、抗氧化、激活AMPK/PGC-1α通路直接相关,并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群落结构间接实现其抗疲劳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腹腔注射盐酸林可霉素建立肠道菌群紊乱小鼠模型,基于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探究发酵豌豆蛋白肽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小鼠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调节作用。对小鼠结肠进行HE染色,探究发酵豌豆蛋白肽对肠黏膜的保护作用。设立添加或不添加益生菌的豌豆蛋白、豌豆肽、酶解豌豆蛋白粉组,探究发酵豌豆蛋白肽在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并伴随着厚壁菌和拟杆菌门细菌比例增加,结肠黏膜结构受损严重,杯状细胞数量降低,黏膜屏障遭受破坏。发酵豌豆蛋白肽能够增加小鼠肠道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当灌胃剂量为1.6 g/kg时,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与空白组最为接近。结肠HE染色结果显示:发酵豌豆蛋白肽能够增加结肠黏膜杯状细胞的数量,降低炎性细胞的浸润,对结肠黏膜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结论:发酵豌豆蛋白肽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构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