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事关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之大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公司")立足企业管理现状和经营实际,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明方向、搭平台、创机会",创新实施"青年英才"十年全路径培养,此项举措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助力公司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国内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是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企业资本。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国网公司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需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确保公司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需进一步积极探索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以全体员工素质提升为人才培养目标,以优秀人才选拔为中心,以县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复合型人才选拔为工作重点,将人才培养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员工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在公司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是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企业资本。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国网公司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的需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确保公司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需进一步积极探索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以全体员工素质提升为人才培养目标,以优秀人才选拔为中心,以县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复合型人才选拔为工作重点,将人才培养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员工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在公司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陈武 《电力信息化》2010,8(2):22-25
物资是保障电网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是整个电网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资运行成本高低直接关系到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脱离目前的手工管理模式,使用信息及网络新技术,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流通周期,并使其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潮流,科学地管理电网物资,实时地、准确地反映物资的计划、采购、库存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构筑数字化电网建设信息化企业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综合分析国内外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的发展趋势,从电力企业的电能流、业务流和数据流三维角度全面描述、分析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结合国家电网公司发展需求,介绍了在构筑数字化电网、建设信息化企业的进程中所进行的实践和展望,认为未来电网将向数字化、智能化坚强电网的趋势发展,企业将向信息化、集团化现代企业方向迈进,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将成为电力行业实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主流趋势,伴随着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也将是动态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化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评述,阐述了当前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诸如主体意识的相对缺位、管控体系的相对分离、管理变革的相对滞后),并对电网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趋势分析,对华东电网公司对应信息化发展新问题,新趋势包括由"局部应用"转变为"协作应用",由"管控分离"转变为"信息一体化".由"业务导向"转变为"效益导向".新趋势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基于“用户画像”原理和技术,结合电网公司审计工作内容和流程,构建以审计标签模型为核心的电网审计画像标准系统和审计画像应用体系。建立电网体系主业类、新兴业务类、金融类、国际业务类4类企业的审计画像覆盖度和审计画像准确度关键指标体系。设计并实现了审计画像在电网企业编制年度计划和审计报告的实际应用;支持日常审计业务工作、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实现审计结果信息化、智能化,为电网公司审计及相关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电力系统生产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体单位,电网企业承担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持续提供清洁经济电能的重要使命。而作为电网企业各项业务的核心骨干,高端人才在电网指挥、生产运营、生产保障、技术研发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以来,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三集五大"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电力系统生产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体单位,电网企业承担着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持续提供清洁经济电能的重要使命。而作为电网企业各项业务的核心骨干,高端人才在电网指挥、生产运营、生产保障、技术研发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以来,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三集五大”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运营模式,在电网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推进,对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黎 《陕西电力》2009,37(8):83-85
从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实践出发,论述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分析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最后给出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1.
《电力信息化》2007,5(7):14-15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工作办公室李向荣主任现场发言录音整理)借助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人类有了更丰富的手段和更敏锐的目光触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同时面临着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和公司运作模式转变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数字化电网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构建现代化电网企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推进数字化审计,坚持走科技强审之路,是电网企业实现全面审计、高效审计、优质审计的必由之路。数字化审计模型的构建,在提高电力行业内审效率效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而,如何构建审计模型的工作便成为实现数字化审计的关键。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积极推动下,各网省供电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审计,探索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型,提高了审计质效,深化了审计监督职能。1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日益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内涵,深入分析了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深刻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开放性和安全漏洞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也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冲击。网络与信息安全从1995年开始即成为中国信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五”规划中,更成为中国高技术计划信息领域的四大主题之一。电力系统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责坚任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探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等途径,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电网企业要紧紧围绕当代青年工作的新要求和青年员工的新特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担当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将"企业全程介入"校企合作理念渗透到高校教育中,并提出与企业合作的内容与方式。该模式强调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全程合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电网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以数字化电网模型为基础构造电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平台来消除信息孤岛,建设新型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路。从电网生产的管理特点.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等方面阐述数字化电网模型的重要性.数字化电网模型的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构造电网生产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电网体系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当前电网构架为基础,分析了数字化电网的关键功能要求,提出了数字化电网的体系结构.数字化电网体系结构以信息流为导向.从电网的整个信息流向,自下向上可以将数字化电网按照逻辑分为设备层、数据层、传输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并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电力控制技术实现分层集成和监控.最基础的设备层以开发智能化设备为主要特点,信息传输集成以信息集成技术为基础,分析应用模块纳入了更丰富的优化算法,以智能调度和辅助决策为主要优势.数字化电网体系结构各层次基于公共标准进行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兰 《湖南电力》2023,(1):95-98+102
标准数字化不仅能促进电网企业标准化工作本身的高效、透明、协同、智能,还在推进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健康有序发展中发挥指导、规范和保障的积极作用。基于标准数字化的背景,介绍了电网企业的标准特点和标准数字化现状,梳理了电网企业标准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分析了电网企业标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当前电网企业标准数字化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