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侗族斗栱无论是用于鼓楼宝顶,还是风雨桥,都给人以繁复精致的感觉,从外观上与如意斗栱非常相似,但是侗族斗栱是不是属于如意斗栱,是从如意斗栱演化而来,还是由本土创造形成,至今尚无论述。该文首次对这两种相似的檐下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建筑实例的佐证,寻找其中演化的轨迹,证明侗族的这种独特斗栱——"蜂窝",最初是借鉴如意斗栱的形象,之后一点点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古建筑木结构的斗栱做法有偷心造和计心造两种基本形式,为研究这两种斗栱力学性能的差异,以饶益寺大佛殿的偷心造与计心造斗栱为研究对象,建立偷心造与计心造斗栱的有限元模型,用某斗栱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这两种斗栱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计心造斗栱的横栱比偷心造斗栱多,其竖向荷载位移曲线有一个明显的强化阶段,导致其极限承载力比偷心造斗栱大29.9%;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两种斗栱的滞回曲线都比较饱满,均表现出较好的耗能能力,但二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加载方向对斗栱抗震性能的影响,文章基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和斗栱出踩与面宽方向的构造差异,对2个足尺柱头科斗栱分别沿出踩和面宽方向进行拟静力试验,得到斗栱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刚度与强度退化、耗能和变形能力。结果表明:斗栱在出踩和面宽方向分别加载时,大斗均相对平板枋滑移,馒头榫挤压剪断。出踩方向受力时单昂与桃尖梁相对滑移,面宽方向受力时整体明显转动。相比面宽方向受力的斗栱,出踩方向受力的斗栱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而变形能力较差。文章开展柱头科斗栱的数值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出踩和面宽不同加载方向、轴压荷载、木构件之间摩擦系数和木材弹性模量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宽方向是柱头科斗栱的最不利受力方向,其正负向承载力比出踩方向分别低19.21%和17.03%;轴压荷载和木构件之间摩擦系数越大,斗栱承载力越大,而木材顺纹弹性模量和横纹径向弹性模量对斗栱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周淼 《建筑遗产》2021,(2):50-58
唐宋时期,外檐补间斗栱出现并形成定制,引发了外檐斗栱形制的一系列调整,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形式.文章以晋中地区保存的五代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为样本,展开对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演变历程的研究,着重讨论结构形式与补间斗栱样式的匹配关系、外檐斗栱形制趋同、外檐斗栱假昂的出现与演变、斗栱配置的视觉考量等问题.文章认为,晋中地区宋金时期地方建筑中补间斗栱逐渐成为必备的构造,但是,补间斗栱的出现并不是结构进化的产物,而是地方结构体系吸收外来流行形制样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古木结构建筑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其地震安全性能评估工作亟待开展。斗栱是我国古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其受力性能是研究的重点难题。对4种、27个典型宋式斗栱试验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明确了影响斗栱骨架曲线和耗能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斗栱在骨架曲线和破坏模式上有不同的表现;(2)不同的水平荷载加载方向对同一种斗栱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有较大影响,叉柱造柱头铺作华栱向的承载力要比泥道栱向高33.77%;(3)竖向荷载大小对斗栱的刚度和承载力有一定影响,竖向荷载越大,斗栱的刚度和承载力越大;(4)同一种斗栱不同营造形式对其受力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古木建筑遗产的抗震性能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湖南省平江县及其周边地区传统民居实地调研和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对“蜘蛛吐斗”的栱件数量和栱件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出该构造的一般特征,并与官式做法做对比,探讨了其对《营造法式》造叉手之制中丁华抹颏栱及捧节令栱的演绎,推测其主要作用在于解决脊檩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竖向偏心荷载对柱头科斗栱受力性能的影响,对3个柱头科斗栱足尺试件进行不同偏心率下的竖向加载试验,得到了斗栱的破坏形态、刚度退化和变形能力。轴心受压破坏模式主要是大斗的压溃和正心瓜栱与单翘的劈裂,偏心受压时大斗和平板枋出现明显的转动,造成斗栱的抗压刚度与承载力降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3种偏心率的斗栱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斗栱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竖向荷载偏心率,木材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摩擦系数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荷载的偏心率越大,则斗栱的转动角度越大,其承载力越低;当偏心率为0.3时,斗栱的承载力比轴心受压时降低了41.64%;进入塑性阶段后,偏心受压斗栱的刚度退化较显著;随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弹性模量的增加,斗栱的竖向承载力提高;木材的摩擦系数越大,斗栱产生的竖向位移越小。  相似文献   

8.
淮阳太昊陵统天殿斗栱是豫东地区明清时期斗栱的典型代表,为了指导其修缮与加固,选取统天殿柱头科斗栱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接触非线性理论并考虑大变形对其进行受力性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承载力极限状态的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栱沿荷载作用方向刚度较大,变形较小;斗栱的坐斗、各昂及栱的跨中易发生横纹受压破坏;单才万栱及头昂的跨中受拉区易发生剪切破坏;斗栱中各构件接触面的边缘部位易发生应力集中。研究结果将为统天殿斗栱的修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斗栱的修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斗栱(二)     
斗栱是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形制,其功能在承托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凡是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大都带有斗栱。本文介绍了斗栱的构造、斗栱各层构件名称(以五踩斗栱单翘单昂为例)和斗栱操作(以五踩斗栱单翘单昂为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考察广西容县真武阁并查阅有关资料,着重研究如意斗拱的形制,总结其构造规律。真武阁是江南著名的楼阁,其中的斗栱是组合型网状如意斗拱的代表。通过详细的数据测量及调研后,针对真武阁的如意斗拱提出"原型"+"要素"的构成概念,可为完善古建筑斗拱体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研究中错综复杂的词汇在转译成外文文献时,造成了大量的误解,尤其斜拱的构造及演变方面。本文试图提出必要的学术命名及适当的方法来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令人费解的斜向出棋的现象。与中国学者相比,本文以横棋斜置的斗棋类型为切入点,更注重斗棋设计概念的分析而非针对各历史时期斜棋的演变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和墙面成锐角或钝角的单个棋构件特征以及其在单朵斗棋中或紧密排列的斗棋组织网格中所起的作用。笔者推荐使用"扇式斗拱"作为"fan-shapedbracket set"合适且必须的中文译法,"扇式斗拱"是明清时期和如意斗棋同时存在的使用斜棋的第二个设计概念。讨论基于笔者广泛研究现存山西斜拱的华丽特征以及从形成时期辽代、北宋、金代至明清繁荣时期的使用状况。虽然在官式做法中未明确提及,但以"扇式斗棋"、"如意斗棋"及其混合形式出现的斜棋已成为几世纪以来山西地域建筑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冷婕  饶敏琪  陈科  冯棣 《室内设计》2020,(6):121-128
旋螺殿是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 究的重要案例,但其斗栱营造在后来的维修 中发生了较多的改变,这给后续研究带来极 大困扰。本文在2018年旋螺殿与1944年《旋 螺殿》的对比阅读中,着重对斗栱类型和配 置方式、斗栱出跳跳头样式和配置方式两个 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尝试解决了以下三个 问题,旋螺殿斗栱中的替换与改动、原设计 意图及原状  相似文献   

13.
对故宫西河沿旧存斗栱构件进行整理、测绘,聚焦其中 590 件溜金斗栱构件。通过进一步比对构件数据,分析讨论溜金斗栱各构件的形制与关系,发现溜金斗栱平身科、角科及柱头科构件斗口相同、形制统一,其中溜金斗栱平身科可以组装成攒,角科及柱头科可以组装三层。通过历史档案与口述史调查结合故宫北上门形制做法与历史测绘数据,推测所调查溜金斗栱构件原属北上门。  相似文献   

14.
兰州地区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尤以斗栱最为突出。然而,这种地方营造技艺在实践中正面临失传的问题。基于匠师图档与实物遗存进行互参互证,结合匠师访谈进而归纳兰州地区斗栱的构造规律以及营造逻辑。从释名到类型分析,建立兰州地区斗栱营造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构建兰州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体系做好积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斗栱形制分期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档案,对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形制年代进行研究。利用斗栱的形制年代和文献史料互证,基本厘清了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的斗栱在明宣德年间、 明中后期、清乾隆年间和中华民国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烙印。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的“苏式彩画”是我国传统清式彩画的一大种类。受我国南方苏杭地区彩画影响而形成。苏画装饰的主要对象是园林建筑中的楼、亭、廊、榭及四合院等小式建筑。它的作法分为:金琢墨、金线、墨线、海漫等多种作法。主要特征是:中间绘以包袱或枋心,包袱或枋心两侧绘以小巧多变的聚锦。  相似文献   

17.
徐鑫鸣 《山西建筑》2007,33(29):41-43
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在于将建筑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完美结合,功能和建造的高度统一。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中斗拱、门窗、雀替的构造,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艺匠,即优雅的构筑,并给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本研究团队既有假说与分析基础上,本文选取应县木塔五层外檐铺作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三维激光扫描和计算机 X 射线成像(CR-Computed Radiography) 技术采集外部设计与内部隐蔽构造数据信息,充分结合实测数据对现有成果进行验证,并对应县木塔五层斗栱材分制度、尺度设计和部分内部榫卯设计进一步提出以下推论: 一,应县木塔五层斗栱足材广约 1.2 尺(20 分°),单材广约 8.4 寸(14 分°);材厚在 5 寸至 6 寸之间,或存在多种设计;二,应县木塔五层大木设计之中丈尺设计与材分设计或同时存在:以丈尺控制开间(朵距)、屋架、栱长整体比例关系,以材分配合栱与斗的精细设计;三,应县木塔五层斗栱的内部榫卯设计同样受到丈尺和材分思想的双重控制。此外,本文还强调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计算机 X 射线成像技术综合运用在古建筑研究中的深远前景,同时也讨论了现有技术条件的局限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半透明性     
冯路 《建筑师》2014,(6):66-72
半透明性是一种关于空间关系的描述。本文提出了两种半透明性概念。一种是界面的,另一种是结构的。或摺叠的。通过斗棋彩绘、古代山水画、江南私家古典园林和松江方塔园何陋轩的示例分析,文章重点诠释了摺叠的半透明性。最后以无样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为例,说明了半透明性概念如何体现于空间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木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对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性研究,提出了将榫卯和斗拱简化为变刚性连接,用三维动力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得出了我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典型代表西安东门城楼的固有频率、振型.在El Centro波作用下分析给出了轴力、加速度和位移等的时程响应曲线,讨论了变刚度单元的刚度系数的影响,为古建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