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开平煤田构造演化背景和煤层气勘探研究结果,研究了煤层气从生成、储集、运移到聚集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开平煤田的不同构造部位,由于煤系埋藏条件和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影响,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不同,主要分为3个类型:唐山矿W字型、吕家坨矿阶梯型与东欢坨矿V字型。受不同成藏模式的控制,煤层气含量、压力分布明显不同,大致呈“西高东低冶的趋势。开平向斜的南东翼瓦斯压力普遍较低,全为低瓦斯矿井;北西翼瓦斯压力普遍较高,分布有2个高突矿井和1个高瓦斯矿井。  相似文献   

2.
从煤系的沉积、埋藏、煤的演化生气以及气藏的改造定型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开平煤田煤层气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而对煤层气藏特征及煤层气富藏条件进行了剖析.开平煤田整体上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聚煤作用和后期沉积对煤层气藏的形成演化比较有利,煤层气富集成藏的生气、储气及保存条件具备,主要成藏目标煤层7、8、9、12号煤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尤其向斜的西北翼成藏条件较好,可作为有利区优先安排煤层气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开平煤田煤层气成藏条件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煤系的沉积、埋藏、煤的演化生气以及气藏的改造定型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开平煤田煤层气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而对煤层气藏特征及煤层气富藏条件进行了剖析。开平煤田整体上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聚煤作用和后期沉积对煤层气藏的形成演化比较有利,煤层气富集成藏的生气、储气及保存条件具备,主要成藏目标煤层7、8、9、12号煤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尤其向斜的西北翼成藏条件较好,可作为有利区优先安排煤层气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东欢坨矿井是开滦矿务局目前唯一在建新矿井。该矿井的设计、建设经历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 ,特别是该矿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使它的建设历程曲折变化 ,经过深入探索 ,勇于实践 ,终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1 矿井基本情况简介开滦东欢坨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韩城镇西 ,井田处于开平煤田车轴山向斜东北端 ,全区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 ,地面平坦。向斜轴的东翼为缓倾斜 ,走向长 13 5km ;西北翼为急倾斜 ,走向为 8km。井田面积 44 5km2 ,可采煤层 9层 ,总厚 19 7m。东欢坨矿设计始于 1975年 ,由开滦煤…  相似文献   

5.
煤层气赋存的两大地质控制因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怀勐  朱炎铭  李伍  张建胜  罗跃 《煤炭学报》2011,36(7):1129-1134
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机理,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河北赵各庄井田的煤层气赋存特征。研究表明:构造控制着煤层气生成、聚集、产出过程的每一环节;煤层水溶解了部分煤层气,同时控制着煤储层的压力,水的流动将直接影响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程度。赵各庄井田现今煤层气的赋存特征主要是构造与水动力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井田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Ⅰ区和Ⅱ区构造较发育,逆冲、压扭性断层对煤层气有很好的封堵作用;Ⅲ区受开平向斜控制,煤层气含量在向斜核部明显较大。同时,井田水文地质边界条件为封闭或半封闭的,而且由于井田所在的开平向斜北西翼受水力封堵作用影响,煤层气封存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含量控制因素研究是煤层气开发的基础。根据鹤煤六矿二1煤地质勘探资料,从煤层气地质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控制该矿煤层气含量的顶底板岩性、构造特征、水动力条件和埋藏深度等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矿二1煤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层厚稳定,裂隙不发育,为煤层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向斜轴部区域及压性、压扭性逆断层附近煤层气含量高;地下水基本上处于弱径流和滞留状态,对煤层气保存有利,但局部区域地下水活跃,煤层气含量较低;煤层埋藏深,煤层气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但大部分区域煤体为软煤,煤体松软,且煤层透气性差,该区煤层气开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猛  朱炎铭  王怀勐  李伍 《煤炭学报》2012,37(5):820-824
基于对开平煤田瓦斯地质特征的研究,采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系统研究了不同层次构造活动对开平煤田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构造演化的控制,开平向斜除NW翼大部地区煤层经历一次生气过程外,其它地区由于逆冲推覆作用和岩浆侵入的影响,发生了二次生气作用;区域上构造发育的不均一性导致瓦斯赋存的差异性,NW翼由于逆断层和水力的封堵作用,使得瓦斯保存条件较好;SE翼由于正断层和水力的逸散作用,使得瓦斯大量散失;开平煤田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不同类型的构造等对煤层的非均质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煤层在局部变质程度、变形破坏特征等不同,进而孔-裂隙特征不同,使得局部含气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6,(5):187-189
为明确吕家坨矿的瓦斯赋存特征,在分析勘探和开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结果表明:在区域构造热演化史的控制下,吕家坨矿煤层的二次生气过程是现今瓦斯赋存的物质基础;矿井地质构造与煤层埋深控制矿井瓦斯的总体分布特征;局部区域的岩浆侵入与煤厚变化增加了矿井瓦斯赋存的复杂性,使吕家坨矿瓦斯赋存具有"总体偏低,深部偏高,局部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煤炭技术》2015,(11):123-125
通过对开平煤田地质构造的研究,阐明了褶曲构造对开平煤田的控制作用,利用曲度方法定量计算了煤层底板等高线的构造曲率,分析发现研究区煤层气含气量与构造曲率呈负相关关系,即研究区9#煤位于褶皱中和面以上,煤层在背斜轴部遭受拉张,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在向斜轴部受到挤压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太原西山煤田古交区块内影响煤层气成藏的地质因素,本文从含煤岩系地层分析入手,讨论了煤储层顶底板岩性与厚度、煤层厚度、煤岩煤质、煤化程度、储层埋深、区域构造热事件以及地质构造与煤层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底板厚度与储层气含量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气含量与煤储层厚度呈正相关,与煤中灰分、挥发分和水分含量呈负相关。含煤岩系煤储层至少经历了三次生烃高峰,煤层热演化是影响煤层气生成量的主控因素;区内主体向斜和正断层的断裂构造是控气的主要原因。研究区煤层气成藏主要受控于煤化作用与构造特征,同时受煤储层埋藏深度和煤层厚度影响,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为认识水城煤田的瓦斯赋存特征,采用构造对瓦斯的逐级控制理论,分析了构造演化、现今构造组合样式及煤层的非均质性等对煤中瓦斯生成、运移和保存的控制。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稳定的三角洲间湾成煤环境,为甲烷的生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煤层沉积后经历了三期次的生烃作用,生成大量瓦斯。盆地隔挡式褶皱发育,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可分为3种类型:宽缓简单向斜+良好封盖层,不对称向斜+良好封盖层,不对称陡立向斜+良好封盖层。埋藏较深的向斜核部煤变质程度较高,瓦斯含量一般较大。变形较大的构造部位煤体结构变形较严重,使得煤体具有更好的微观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寻找西山煤田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把西山煤田西北部的马兰矿、屯兰矿和东曲矿作为研究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山煤田煤储层含气性分布规律及其地质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平面上,研究区可划分为向斜控制区和断层控制区2个不同的局部构造分区,研究区中部煤层含气量较高;纵向上,研究区8号煤层的含气量最高,其次为9号煤层、2号煤层。研究区除西南部含气量受风氧化作用控制外,其余地区含气性的控制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局部构造、煤层埋深、顶板厚度和煤的岩石学特征。研究区中部的地层平缓区,局部断层多发育为封堵性断层且煤层埋藏较深,导致该区具备良好的煤层气保存条件,导致煤层含气量较高,有利于煤层气开发。  相似文献   

13.
王聪  吴财芳  欧正  姜玮  姜伟 《煤炭学报》2011,36(9):1486-1489
从构造、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和水文地质条件4个方面探讨了少普井田16号煤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规律。结果表明:现今煤层含气量的分布规律体现出褶皱控气的特征,其含气性在不同褶曲部位有所不同;煤层气含量受煤层厚度和煤层埋深的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煤层厚度与含气量、煤层埋深与含气量均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同时,矿区地下水条件对煤层气也具有良好的封闭作用。通过配置分析各地质因素表明:矿区中部区块地质构造发育、煤层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下水动力弱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王猛  朱炎铭  王怀勐  李伍 《中国煤炭》2012,38(3):38-41,48
结合唐山矿的地质特征及瓦斯资料,研究了控制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质构造、煤层埋深、地下水活动及煤层顶板岩性等。结果表明:正断层有利于瓦斯逸散,逆断层有利于瓦斯的保存,尤其是推覆构造对瓦斯的赋存有重要的影响;随埋深增大,煤层瓦斯压力增大,煤可吸附更多瓦斯;煤层瓦斯含量与顶板砂泥岩比呈反比;地下水的封堵作用利于瓦斯的保存,使得开平向斜北西翼的唐山矿瓦斯含量较同深度的南东翼瓦斯含量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岩浆活动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为得出丰富岩浆活动对煤层气富集作用机理的控制规律,在对赵官煤田煤层气资料、构造条件、煤层灰分、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浆活动分析之上,对赵官煤田煤层气赋存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组煤(7煤、10煤)煤层气含量、含气饱和度明显大于下组煤(11煤、13煤);煤层气赋存影响不明显;煤层灰分与煤层含气量呈负相关;上组煤顶底板岩性致密,完整性好,利于煤层气保存,下组煤顶板受岩浆岩侵入,完整性相对较差,利于煤层气逸散;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藏深度正相关,上、下组煤含气量梯度分别为3.67、0.53 m~3/(t·hm);地下水滞水区矿化度高,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岩浆岩附近煤层中煤层气逸散严重,是导致上下煤层含气量相差较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煤矿安全》2017,(9):13-16
在成煤作用中后期,含煤岩系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煤岩体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变形,导致煤层的含气性、渗透性及物理力学性质产生差异,直接影响煤层气开发工艺的选择和瓦斯抽采技术的实施。通过分析矿井煤田勘探和实际生产资料,结合实验室测试和井下踏勘,探讨了中马村矿二_1煤的煤层气地质学特征。结果表明:储层具有赋存稳定,厚度较大,含气量高,渗透性差,煤体结构软硬互层,异常高压储层分布范围广的特征,现今煤层气的含气量及其分布特征,受控于地质演化时期的生烃演化及构造和封闭条件。煤层的埋藏史经历了5个阶段,新近纪至今的沉降使得理论含气量有所增加,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煤层气含气量受断层控制明显,压扭性断层及封闭性断层附近具有高的含量,并且这些区域也是煤与瓦斯突出频发地区;开放性断层附近含量较低;煤层的直接顶板岩性为泥岩和砂质泥(页)岩,为煤层气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煤层气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煤层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贯穿着煤层气勘探、开发与利用的始终,与煤田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流体力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向斜构造部位是煤层气富集的主要区域,大量研究与实践证实向斜具有天然维持地层压力的机制,煤层气容易富集。构造热事件一方面使煤层短时间内受热,煤阶升高,煤层气大量生成,同时改善了煤的储层物性,对煤层气富集起到重要作用。上覆地层有效厚度可以有效评估构造运动史、沉积史和生烃史的匹配关系。水文地质条件是煤层气保存及形成超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深部二_1煤层煤层气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发现研究区煤层较厚,煤层气含量丰富,总体趋势是南部区块2的煤层气含量高于北部区块1。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煤层气的富集主要受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顶底板岩性特征、煤层埋藏深度、上覆基岩厚度、构造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矿区十三矿二1煤层结构简单,以焦煤为主,为煤层气富集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综合煤田勘探、钻井、开采及生产治理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总体上,研究区二1煤储层条件好,利于煤层气赋存。有利条件主要为煤层上部埋深较大,有良好的封闭条件及向斜控气构造。同时,研究区在今后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断层等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区地球物理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预测煤层气富集区,通过地震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获得了煤层含气量、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层结构、煤层顶、底板岩性和裂隙等地震地质参数,基于地球物理信息融合方法对煤层气富集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埋藏深度增加,煤层厚度增加,煤层含气量呈增加趋势;向斜轴部隆起带煤层含气量大,背斜轴部凹陷区煤层含气量相对较多;构造煤分布区一般煤层气较富集;煤层直接顶底板为泥岩,则煤层含气量一般较高;裂隙的存在会对煤层气含量有一定影响。研究认为,煤层埋深、煤层厚度、结构、构造和顶底板岩性等参数是控制研究区煤层气富集的主要地震地质因素,基于地球物理信息融合对煤层气富集区进行预测,可以避免单一地震地质因素预测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