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霍艳华  熊进刚 《混凝土》2011,(6):136-139
基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中关于普通预埋钢筋和植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分析了预埋钢筋和植筋锚固原理、破坏形态和影响因素,对预埋钢筋和植筋的锚固长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植筋锚固长度总体低于预埋锚固长度,植筋锚固长度是预埋锚固长度的60%~8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给出的一般构件植筋锚固...  相似文献   

2.
对108根钢筋进行了混凝土无机胶植筋拉拔试验。研究了无机胶作用下的植筋锚固性能。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植入钢筋的直径大小及锚固深度对植筋的极限拉拔力的影响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三者间的关系式,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拉拔法试验及理论分析,探讨了混凝土结构无机材料植筋拉拔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混凝土强度、植筋锚固深度、钢筋外形、直径对无机材料植筋技术的影响,为今后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无机材料后锚固技术规程》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种不同强度等级的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基材中的植筋拉拔试验,研究普通钢筋在无机植筋胶的作用下与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的粘结锚固性能。归纳出典型的破坏形态,用双因素分析法分析钢筋直径、锚固深度和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强度对植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对试验数据用tablecurve3D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出实用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种植钢筋技术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有效的钢筋锚固技术,基于植筋试件拉拔试验。对植筋粘结应力和平均粘结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采用二次指数函数分析了锚筋轴力及粘结应力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高飞 《浙江建筑》2010,27(10):79-81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植筋、粘结锚栓等后锚固连接的研究成果总结,探讨了混凝土强度、植筋埋深、钢筋强度、钢筋直径等因素对于植筋试件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植筋构件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锚固性能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为工程实践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植筋锚固拉拔试验及破坏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进行了5组18根钢筋的混凝土植筋锚固拉拔试验。通过对试验过程的观察、特征荷载的测定、破坏形态的分析,研究了植筋锚固的受力性能及破坏机理。在分析试验结果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混凝土植筋锚固承载力计算公式等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植筋粘结锚固性能试验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拉拔法,对95个植筋拉拔试件进行研究,考虑混凝土强度、植筋直径、埋深、孔径大小、保护层厚度、钢筋外形等因素对植筋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植筋破坏主要分为五种,并对每种破坏从机理上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粘结力计算公式,并对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结构植筋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工程中较有代表性的环氧砂浆植筋锚固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 ,试验主要内容包括环氧砂浆的基本力学性能和钢筋混凝土植筋锚固构件钢筋的粘结锚固性能。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钢筋混凝土植筋锚固构件的破坏机理、锚固特性。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17,(1):174-179
为研究无机胶植筋后锚固连接的抗震性能,对4榀钢筋混凝土框架构件进行有机胶与无机胶植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其中1榀整浇注构件,3榀植筋构件。在设计试件时考虑了节点植筋形式和植筋胶种类两种影响因素。分析研究4榀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破坏机理、钢筋的锚固性能、承载能力、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植筋胶种类和节点植筋形式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无机胶植筋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最终发生锚固破坏,有机胶植筋试件的破坏形态同整浇注试件,采用无机胶梁单独植筋试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植筋锚固系统单向拉拔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静  张建荣  吴进 《工业建筑》2007,37(2):103-106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化学植筋单向拉拔试验的破坏模式进行讨论,对引起植筋锚固系统破坏的5个因素——混凝土破坏、钢筋破坏、粘结剂破坏、混凝土与粘结剂之间的界面破坏和钢筋与粘结剂之间的界面破坏进行归纳。根据混凝土、钢筋和植筋胶等各种介质的特点及其粘结滑移关系,提出植筋锚固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介质单元和界面粘结单元的处理方法予以介绍,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电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化学植筋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植筋锚固试件的单向拉拔试验,通过测量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钢筋滑移、钢筋应变分布并通过观察试件受力破坏过程,归纳植筋锚固的破坏模式,探讨粘结锚固的机理,寻找粘结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建议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中,植筋锚固拉力位移曲线可采用四阶段模式,给出了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基本形式,可用于植筋锚固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高温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植筋锚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植筋边节点构件高温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得到P-A曲线和钢筋的最大应变值,分析了高温对植筋边节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温度(焊接温度和高温200℃和300℃)对植筋结构锚固性能的影响,并给出合理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结构植筋锚固刍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混凝土结构植筋锚固的使用受多种因素制约 ,植筋锚固材料的耐久性、稳定性、耐火性、使用部位、钢筋锚固长度、锚固区混凝土的约束等在设计时都应慎重考虑。文中还对专用水泥的部颁标准《无收缩快硬硅酸盐水泥》(ZBQ1 1 0 0 9— 88)配制的浆锚砂浆用于钢筋锚固、搭接的试验研究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结构工程师》2015,(5):F0004-F0004
进行了植筋胶金属套筒法、混凝土植筋约束拉拔等试验,考察了植筋胶与钢筋、植筋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细观结构破坏特征,建立了界面黏结滑移本构关系,为进一 步的植筋锚固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通过对植筋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基材环境、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系列试验,从宏观层面认识了混凝土植筋锚固的受力机理和破坏形态,对植筋技术的工程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目前有机胶普遍存在的弹性模量低、易老化、耐热性能差等问题,研制出一种高强快凝的新型无机胶。对该无机胶在水平面及竖直面混凝土基材上的植筋进行了拉拔试验,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结果,探究了钢筋直径、混凝土强度、锚固深度以及植筋角度等因素对植筋锚固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现象归纳了几种典型的破坏模式,并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2种典型破坏模式的荷载 位移曲线,分析了植筋锚固的受力机理;从结构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锚固深度的近似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植筋设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试验,并将得出的试验值与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根据均匀剪切模型,28 d植筋试件的平均黏结强度可达19.65 MPa,甚至更高,超过《混凝土结构化学植筋技术规程》中A级胶所要求的黏结强度(11 MPa);所提出的植筋设计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工况,其锚固深度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可应用于今后的植筋设计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ANSYS有限元理论对无机材料后锚固植筋拉拔法试验进行分析,探讨了混凝土结构无机材料植筋拉拔技术的影响因素,为混凝土无机材料后锚固植筋拉拔试验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无机材料后锚固技术规程》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胶合木植筋是通过胶将钢筋、木材粘结在一起,通过胶传递钢筋和木材中应力的一种植筋方式,首先对胶合木植筋锚固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微分方程求解的方法,推导胶合木植筋钢筋上的应力分布函数以及极限承载力,分析了胶合木植筋粘结性能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和其粘结锚固机理。  相似文献   

19.
植筋技术是混凝土结构改造和加固过程中常用的钢筋后锚固技术,植筋锚固长度是保证后锚固钢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参数。结构改造过程中,后锚固钢筋的植筋锚固长度经常受到原有结构构件的尺寸限制,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本文探讨了结构工程师在处理基材尺寸受限情况下处理植筋锚固长度的方式,并指明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该技术的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胶合木植筋黏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5个胶合木植筋(带肋钢筋)试件进行对拉试验,研究植筋长细比(λ=la/d)及胶层厚度对胶合木植筋的连接承载力及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并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进行分析。为获得胶层界面黏结应力的分布,设计钢筋内贴片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有钢筋拔出、木材环向剪切、木材劈裂、钢筋屈服;植筋连接的拉拔承载力随锚固长度及胶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植筋长细比λ达到12.5时,试件发生钢筋屈服破坏,属延性破坏模式;锚固长度与胶层厚度对植筋 木材的黏结性能影响显著,不同锚固长度和胶层厚度的试件,其胶层界面黏结应力分布符合Volkersen(1938)理论,总体上沿锚固长度方向呈两端附近大而中部小趋势;在胶层厚度2~6mm范围内,随着胶层厚度的增加,钢筋-胶层界面与木材-胶层界面平均黏结应力呈不同的变化规律,前者随胶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后者随胶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胶层厚度的适当增加有利于加载端部的黏结应力峰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