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翔  孙剑平  夏风敏 《建筑结构》2020,50(6):57-60,28
基于多桩型复合地基理论,将长短桩应用于复合桩基的加固设计中。针对某高层住宅楼桩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对桩基加固设计方案选择进行了比选,提出了采用补较长钻孔灌注桩加固处理预应力管桩基础的方案,并对该加固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沉降变形稳定,未出现不均匀沉降及主体结构倾斜,取得了良好的加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某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六层框架结构商住楼桩基产生大范围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分析了产生沉降的原因,采用在原挖孔桩侧边加钢管桩的加固方案,对该工程桩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并取得了成功,说明钢管桩是既有建(构)筑物基础加固与托换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傅吉续  秦浩 《砖瓦》2024,(4):140-142
为解决大吨位既有高层建筑在软土地基条件下的大变形和不均匀沉降问题,以山东省济宁市某既有高层建筑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的基础上,确定大直径锚杆静压钢管桩加固和纠偏方案,并运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加固和纠偏后的地基进行沉降监测,分析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建筑物的沉降总体上呈现西侧小、东侧大的变化规律,最大沉降值为32.47mm,沉降速率最大达到0.54mm/d;加固方案中大直径锚杆静压钢管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达到了5800kN,单桩特征承载力不小于2900kN;采用大直径锚杆静压钢管桩后,建筑沉降曲线呈现单调非线性增加并趋于收敛的趋势,其中,监测点S9的沉降收敛值为11.79mm,监测点S3的沉降收敛值为27.57mm,有效调整了加固前的不均匀沉降,达到了加固纠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建筑会导致不均匀沉降、倾斜。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需要进行基础加固和纠偏。常用的基础加固方法有注浆加固法、树根桩加固法、静压桩加固法。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法对既有混凝土灌注桩进行加固的设计方案及锚杆静压桩施工技术。期望本工程的加固方案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住宅建筑出现的不均沉降现象,根据原有及补充的勘察地质资料,采用试验手段测试既有工程桩承载力,找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止沉、纠偏等处理措施。与此同时,分片调整桩基刚度,采用PKPM软件模拟计算沉降,与实测结果比对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为加固方案中补桩数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某电厂大型冷却塔桩基由于不当的截桩处理,导致约30%的桩基被截断了25%的桩长。采用整体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截桩所导致的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其对混凝土塔壳受力状态的影响,以及自重、沉降、风组合作用下的桩基截断区的长短桩效应。结合冷却塔结构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对截桩较为集中的区域采用局部补桩方案进行加固处理,并对补桩后的塔壳、基础等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补桩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董洪汉  李新凯  庄宁  赵松颖 《建筑结构》2020,50(17):121-125
重庆地区某拟建高层建筑地基土不均匀,主楼与裙房之间高度相差悬殊,传统桩基设计理念是采用端承嵌岩桩,但这易造成建筑产生超出规范限定的蝶形差异沉降,引起结构产生较大的次生应力。基于岩土体自身承载力以及地基土的性质来优化布桩方案,在基岩埋深较大的区域采用摩擦桩;在基岩埋深浅的区域采用嵌岩桩。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对桩基设计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调整桩基设计后,建筑差异沉降得到了有效改善,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周边超大基坑的开挖,部分既有建筑基础出现不均匀下沉现象。桩端后注浆技术具有提高桩基承载能力、降低沉降值等优点,但对既有建筑结构较长的桩,其不仅提升了施工难度,还增加了工程成本。本文对既有建筑结构采用桩侧分级注浆法的施工工艺、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分析桩侧注浆后桩侧摩阻力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常宝  滕文川  钱铭 《建筑结构》2023,(23):130-139
以处于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某学校餐饮楼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为背景,研究与总结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既有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后的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通过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因浸水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某既有建筑进行检测鉴定、加固设计、设计服务等工作,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场地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采用坑式静压桩进行不均匀沉降所致的隐患治理程序和治理方法,也对静压桩加固的计算方法和局部顶升纠偏设计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形成了若干结论,可为后续类似的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桥头跳车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普遍的道路危害。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软土分布广泛,桥台台背回填处会引发沉降突变。以往采取的加固措施更多的是解决表层不均匀沉降,注重控制绝对沉降,而忽视了衔接段到一般路段的平稳过渡,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研究了路桥衔接段复合地基桩基加固的效果,得到了桩长、桩间距等桩基参数对路基水平位移、沉降、不均匀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土应力比的敏感性,为路桥衔接段的桩基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已完成的多项高层建筑物基础加固案例,分析了既有高层建筑物基础承载力不足、沉降不均匀的原因,对既有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加固方法进行了探讨及研究,通过对不同桩型承载力取值分析及变刚度调平方法的反演分析,比较合理地判断了建筑物加固前、后桩基受力状况及沉降特点,解决了多种桩型在基础加固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基础加固设计施工过程中,引入被动纠偏方法,改善了建筑物的差异沉降状况。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某工程桩基沉降的原因 ,比较了片筏基础结合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与地下室补偿基础方案等两种桩基加固处理方案。实践表明 ,采用片筏基础结合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某电厂1#冷却塔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土浸水发生了湿陷性沉降.根据冷却塔结构特征和工程问题特点提出了钻孔灌注桩基础托换法加固处理方案.钻孔灌注桩基础托换法即将原来基础上承受的全部或部分荷载通过新增灌注桩传递到深部较好且无湿陷性的土层上,加固了既有地基基础并阻止上部建筑继续沉降.另外,介绍了加固用钻孔灌注桩的选型、定位、单桩承载力确定方法及桩承台与原基础结合面连接方法,并对加固处理效果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在基础底板上开注浆孔,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加固既有桩周围地基土,提高桩基承载力,采用现场静载试验检验桩侧注浆加固前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既有管桩周围土体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加固后,桩基承载能力较注浆前大幅提高,在相等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15.
江岳春 《建筑结构》2021,51(8):110-114
针对昆山市某高层建筑的不均匀沉降及其引起的建筑物倾斜问题,对其采用锚杆静压钢管桩进行基础加固,加固设计中合理选取锚杆静压桩桩型及桩长,通过反演分析计算,设计了具体的基础加固方案.实施过程中采取带压力停桩、预应力封桩和垫可压缩材料,反压和对压以及充气排水和注膨润土定向扰动等措施控制不均匀拖带沉降的发展,并借助静力水准和传统监测对施工过程实时监测,有效控制了基础加固施工期间的不均匀拖带沉降.最终建筑物沉降及倾斜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6种变刚度复合地基模型的不均匀沉降、桩顶反力、土反力、筏板内力;比较了变桩长、变桩径和变桩间距等方法实现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的效果,并进行优化布桩分析.研究表明:基础差异沉降随荷载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变桩长、变桩距相结合的方案有利于改善筏板的内力状况,降低筏板的弯矩,减小不均匀沉降,为最理想的调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杨砚宗 《工程勘察》2024,(4):20-25+78
依托某超高层建筑基础加固工程实例,阐述了原桩基状况,归纳总结该工程特点和难点,并针对工程难点进行方案选型探讨。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计算,验算了大直径锚杆静压钢护筒挖孔桩的单桩承载力。采用变刚度桩迭代法对桩基刚度进行迭代计算,使后补桩基与原桩基实现变形协调。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锚杆静压钢护筒与人工挖孔结合方法,解决了该工程基础加固施工风险难题;桩基检测和后期沉降观测数据说明,锚杆静压钢护筒挖孔桩工艺不仅施工质量可控,而且基础加固效果明显,为处理类似超高层建筑基础加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龙向桥 《建筑技术》2010,41(2):168-171
介绍了一岩溶区多数桩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的7层底框砖混结构房屋处理的实例。首先根据地质条件分析了该建筑发生岩溶顶板塌陷的可能性,然后根据基桩施工过程和质检情况分析了基桩施工质量,进而阐明了对该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建筑基础加固处理的难点,提出了采用钢管桩进行地基基础加固,通过一定的检测和监测验证了工程效果。最后总结了该工程的教训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桩基工程存在质量缺陷的建筑物,采用钢管桩后压浆基础加固技术以补偿部分承载力并控制不均匀沉降以确保建筑物安全。  相似文献   

20.
差异沉降是导致基础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增大、板厚与配筋增加的根源所在。本文分别对摩擦桩复合桩基和端承桩复合桩基的变刚度调平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显示:摩擦桩复合桩基可以通过不同桩长、桩径、桩距的设置方式来对桩基的支承刚度进行合理的分布,以达到减小差异沉降的目的。端承桩复合桩基通过设置变形调节器,不仅解决了端承桩基无法利用地基土承载力的难题,而且可对调节器支承刚度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还能显著减小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