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铜矿—方铅矿浮选分离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碱性介质中硫化钠作还原电位调整剂时黄铜矿的无捕收剂浮选(称有硫化钠无捕收剂浮选)的行为。通过矿浆电位测试、伏安曲线、HS~-在黄铜矿表面吸附量测定和中性硫的溶剂提取一化学分析,较详细地研究了HS~-降低电位的作用和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经硫化钠调浆的黄铜矿矿浆的铂电位(即矿浆电位)迅速下降,在硫化钠自身调控的还原电位下,HS~-难以在黄铜矿表面发生电化学吸附;但在恒电位仪控制的高电位下,HS~-可以在黄铜矿表面发生电化学吸附。因此,HS~-存在并不能明显降低黄铜矿无捕收剂浮选的矿浆电位下限,黄铜矿有硫化钠无捕收剂浮选的矿浆电位下限与无硫化钠无捕收剂浮选(称自诱导浮选)的矿浆电位下限接近。  相似文献   

4.
5.
选矿药剂的种类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有机合成的产品,合成的有机选矿药剂需要消耗很多的化工原料。本论文以新疆某地化工厂废液为研究对象,对该废液进行回收利用,制成新型捕收剂JL01,光谱分析表明,该捕收剂对黄铜矿具有较好的捕收性能,可用来代替丁基黄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型捕收剂BK-330优先浮选黄铜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志健  程新朝 《矿冶》2007,16(2):5-8
BK-330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新近研制的一种铜硫分离选择性捕收剂。用BK-330、Z-200和黄药作捕收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捕收剂BK-330对黄铜矿捕收能力强,对黄铁矿捕收能力弱,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际矿样试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研究捕收剂DLZ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选行为。浮选试验结果表明,DLZ对黄铜矿的捕收能力强,最大回收率为95.7%,而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弱,回收率小于10%。动电位分析发现与DLZ作用后,黄铜矿的动电位比黄铁矿的动电位下降的更多,证明DLZ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捕收有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DLZ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8.
在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考察pH值及捕收剂用量对蛇纹石和黄铜矿浮选回收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考察蛇纹石含量与粒度对黄铜矿回收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蛇纹石与黄铜矿的零电点分别为9.7和5.4,随着矿浆pH值的增大,蛇纹石和黄铜矿的ζ电位电负性增强;pH值为7时,丁基钠黄药用量对蛇纹石回收率影响不大,最高为12.3%,黄铜矿回收率随丁基钠黄药用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为88.03%;颗粒之间的吸附是造成黄铜矿与蛇纹石浮选过程中交互影响的重要原因,蛇纹石的含量以及粒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黄铜矿的浮选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循环伏安、Tafel法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新型硫脲类捕收剂CPTU在黄铜矿及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当pH值低于9.18时, 黄铜矿电极从0 V左右开始氧化, 出现了一个新的氧化峰, CPTU在黄铜矿表面电化学吸附形成疏水性产物Cu(CPTU)和单质S; 随着pH值增大, 氧化峰电流减小, 疏水性增强并产生钝化; 当pH值高于11.0时, 黄铜矿自身的氧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黄铁矿而言, 在整个pH范围内, 捕收剂CPTU的加入并未改变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并且, 碱性条件下黄铁矿腐蚀反应产物更容易在矿物表面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阻碍了CPTU在其表面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证明CPTU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捕收有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CPTU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1.
陈勇  宋永胜  刘爽  周成英 《金属矿山》2012,41(2):86-88,98
为寻求镍黄铁矿和黄铜矿浮选分离的有效方法,通过单矿物试验研究了两种矿物在无捕收剂条件下的电位调控浮选行为。结果表明,将矿浆电位控制在合适的区间,只需添加起泡剂即可较好地实现两种矿物的浮选分离:pH为4.21时,合适的电位区间为-550~-750 mV或250~450 mV;pH为10.27时,合适的电位区间为-200~400 mV。  相似文献   

12.
通过黄铜矿样品的小批量浮选、红外光谱和吸附、解吸研究对有机抑制剂巯基乙酸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在矿表呈多层吸附并且强烈抑制黄铜矿,在充气溶液中这种作用更为强烈。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巯基乙酸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pH0~12时,黄铜矿无硫化钠无捕收剂浮选(即自诱导浮选)的可浮区和不可浮区。热力学计算表明了可浮区的意义。用热力学计算、电位测量和伏安曲线研究了自诱导浮选疏水体产生机理;表面溶剂提取一化学分析技术建立了黄铜矿表面疏水/亲水平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硫(S~0)是主要疏水体,其产生和提取量受电位控制。  相似文献   

14.
黄铜矿是提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不同地质作用产生的黄铜矿,因其晶体结构和共伴生矿物等自然属性不同,导致黄铜矿的可浮性呈现差异化,在概述了矿物选别因素矿物晶体结构、矿浆pH、矿浆电位、难免离子对黄铜矿可浮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非金属脉石矿物等共伴生矿物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并简述了黄铜矿浮选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典型黄铜矿酯类捕收剂分子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红宇  刘龙利 《矿冶》2016,25(3):21-27
新型高效低毒酯类捕收剂具有选择性高、捕收力适中的特点,更适用于品位低、嵌布细、难处理硫化矿的浮选。应用分子模拟技术,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模拟构建药剂分子与矿物表面相互作用的最低能量构型并计算相互作用能,从药剂分子与不同矿物表面相互作用能差异的角度设计黄铜矿酯类捕收剂分子结构,在实验室合成目的药剂BK-300并进行浮选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16.
单矿物浮选试验显示,黄铜矿和黄铁矿不同,它在宽pH和Eh范围内具有高诱导疏水性。然而,在矿物混合物进行的浮选试验中,黄铜矿的疏水性受到不利的影响。而在一定的Eh和pH条件下,黄铁矿却在与黄铜矿的瞬间接触中受到活化。电化学测定和微浮选试验揭示,黄铜矿和黄铁矿之间的电流接触相互作用显著地影响了这两种矿物的可浮性。  相似文献   

17.
低碱度铜硫浮选分离新型有机抑制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建华  刘建国 《有色金属》1997,49(4):29-33,44
在硫化矿物浮选分离中有机抑制剂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有机抑制剂具有种类多,来源广,抑制能力强等优点,采用德兴铜矿石研究了新型有机抑制剂CTP在铜硫矿物浮选分离中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pH9~10,CTP用量为60g/t时,可有效实现铜硫矿物浮选分离,精矿铜品位达到24%,作业回收率为97%。  相似文献   

18.
在黄铜矿与毒砂浮选分离中,对丁黄腈酯、甲基硫氨酯和丁基黄药进行了研究。发现甲基硫氨酯是其较好的选择性捕收剂,且在处理含铜离子的矿石时,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在蛇纹石-滑石型硫化矿中,脉石矿物蛇纹石因质地软,硬度小,在磨矿过程中易泥化,从而产生大量微细粒蛇纹石。微细粒蛇纹石不仅能影响硫化矿的可浮性,而且在浮选过程中也容易导致矿浆流变性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充分了解蛇纹石对矿浆流变性和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 DLVO 理论计算、流变性测量、浊度测试和浮选试验的方法进行系列试验。结果表明:蛇纹石质量浓度的升高增大了混合矿矿浆表观黏度值,导致蛇纹石泡沫夹带量增加,黄铜矿浮选速率下降,最终精矿 MgO 含量升高。而这主要由颗粒间的总相互作用力增强导致的:蛇纹石颗粒间的相互吸引力远大于蛇纹石和黄铜矿颗粒间的吸引力,随着蛇纹石质量浓度的升高,矿浆中颗粒总相互凝聚力增强,导致矿浆黏度升高。  相似文献   

20.
李育彪  杨旭  朱虹嘉  魏桢伦 《金属矿山》2020,49(10):135-140
黄铜矿是重要的含铜矿物,常用浮选方法获得,浮选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淡水资源,采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浮选媒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海水中Ca2+、Mg2+等离子易形成亲水沉淀,影响颗粒-气泡附着过程。分散剂可以有效缓解沉淀物质对黄铜矿浮选的不利影响,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通过三相泡沫稳定性、接触角、Zeta电位、XPS及DLVO理论计算、动力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研究了黄铜矿的表面性质,解释了六偏磷酸钠(SH)和硅酸钠(SS)两种分散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纯水中分散剂几乎不影响黄铜矿浮选回收率;海水和0.05mol/L MgCl2体系中,分散剂使黄铜矿颗粒和氢氧化镁之间的吸引力转变为排斥力,阻止了氢氧化镁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进而增加黄铜矿的可浮性。动力学计算表明,海水和0.05 mol/L MgCl2中加入分散剂后,浮选速率常数k和理论最大回收率R∞均显著提高,且SH效果优于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