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12):102-107
体育深度学习具有与其课程性质相吻合的内涵,具有价值和乐趣、投入和体验、理解和运用等特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围绕运动兴趣、技能学习、体能发展、竞赛活动等体育教学关键要素,提出培养运动兴趣持久性、注重技能学习差异性、追求体能发展实效性、彰显竞赛活动教育性等实现体育深度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8)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跟着得到了提升。然而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却不容乐观。因此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需要教师从体育课堂做起,通过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并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6)
体育教学课堂中体能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实践教学板块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发挥好和次,重点在于专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体能在一项技能方面的发挥作用是稳定专项技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2)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业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积极响应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受到重视。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就中职体育教学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5)
<正>在高中生培养中,体育学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体育素养的培养又是体育教学核心环节。教师要结合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鼓励学生拼搏奋进,勇于挑战自身体能极限纵观当前高中生的体质发展状况,形势不容乐观。许多高中生体质偏胖,运动技能较差、耐力不足,简单的800米或者1000米跑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无法坚持下去、半途而废,这样的体质状况如何承当将来的重任?体育教师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9):75-77
高职院校在我国单独设立的时间较短,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雷同,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该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岗位实践操作性目标和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性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身体能力锻炼必修课。在高职体育课程整体设计时,把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为体育运动专项技能课、体育运动专项技能选修课和职业实用身体能力必修课三大类。在职业实用身体能力体育必修课程设置中,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各类似岗位群高职学生的职业实用身体能力进行分类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0):156-157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落实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为达到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教师应积极主动探索体育教学新模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指导,提高教学实效性,使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素养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高职院校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对于体育相关的技能素养的培训较为专注,对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有些不足。在新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和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同等的位置,使高职体育教学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6)
初中体育课堂要实现创新,因此,针对当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篮球技能》单元教学实际,从培育体育精神、提升运动技能和养成健康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践行"立德树人"宗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尝试,以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重构,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Z1)
<正>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从2018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中推广普及"四有"体育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体能发展、有技能学习、有竞赛活动、有运动兴趣)。为探寻"四有"体育课堂与学生体能发展的关系,本文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能练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一、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1.学校轻视体能训练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