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8,(10)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时期,只有家长、幼儿园与小学三方面做好充足准备才能促进儿童幼小时期的科学衔接。本研究旨在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了解当前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家长对幼小衔接知行脱节,家长对儿童幼小衔接关注面单一,家长与幼儿园合作被动,各项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当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为"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严重、缺乏幼小教师衔接合作等。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与当代竞争焦虑首当其冲,幼小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与合作缺乏也难辞其咎。为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需立足儿童主体地位,整合国内外幼小衔接经验,多方共同参与衔接工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3)
<正>笔者作为一名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初入学的儿童对小学语文拼音课程学习的适应程度有明显差异,这一点也直接影响到笔者的拼音教学。鉴于此,笔者想从一名小学教师的角度来尝试回答幼儿园是否有必要教拼音这个问题,以及思考如何在一年级新生拼音学习适应程度差异大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地进行拼音教学。"幼小衔接"在百度百科中的释义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笔者认为的"幼小衔接"是在终身教育背景下,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新近发布的《强势开端V》对其成员和伙伴国在促进幼小衔接方面的举措做了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尽管OECD成员国的幼小衔接实践不尽相同,但仍存在共同的特点:各国政府政府高度重视,颁布政策予以保障;实施连贯、一体化的课程,统领幼小衔接;整合幼小教师教育,促进专业同一;进行多方合作,形成支持体系;考虑儿童视角,倾听儿童意见。借鉴OECD成员国的经验,我国可从以下方面促进幼小衔接,即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学段统筹,形成课程衔接;基于儿童视角,制定衔接方案;破除错误观念,进行立体合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
<正>一、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幼小衔接是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所谓"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7)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接触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一致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小学生的能力,而幼小衔接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儿教育进入义务教育的重要过程,所以教师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听"作为小学生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内容,毕竟在小学生"听""说""读""写""思"五项基本能力中,"听"占据了首要位置,足以可见"听"在小学能力中的重要性。为此,以幼小衔接为研究背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从幼儿教育步入小学教育的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6)
"幼小衔接"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凭借其游戏性、主体性、宣泄性、多元性的特征,针对衔接中幼儿主动学习、习惯养成、心理过渡和多学科教学等方面起到积极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6)
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我们大班及一年级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专家及教师一直在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如果学前期为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在小学低年级又不在这两方面对儿童提出过高要求,那么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克服。但我们现实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文章从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连接中的情况,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个阶段既存在着连续性,又有它的独立性。因此应充分做好有效衔接教育,为幼儿顺利升学打好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7)
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幼小衔接视角对幼儿入学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适应性还有待加强,对幼儿人际关系适应性的培养应更加引起重视。针对这些情况,文章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