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拟实际二次负荷的电流互感器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必须准确测出互感器在实际二次负荷下的误差值。实验室中互感器的检定是在互感器二次侧带上额定负荷,采用单相法进行校验。而现场中电流互感器的计量回路一般采用三相三线制或三相四线制的接线方式。由于接线方式不同,其二次负荷与单相回路有所区别。必须准确地模拟出实际的二次负荷,以便用单相法检定现场的电流互感器。1 三相三线制的二次负荷模拟方法专用计量回路的三相三线制是采用2台电流互感器、三相两元件电能表(b相无负荷)的接线方式,其线路如图1所示。Za、Zc—a、c两相二次回路所…  相似文献   

2.
《电世界》2020,(3)
正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对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和成本核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电能表是统计电量的重要工具,在安装使用过程中,接线错误时有发生,造成计量故障,甚至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对几种典型错误接线引起的测量故障作一分析。1三相三线制有功电能表的接线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35 k V及以下高压供电系统中,计量装置的接线方式绝大多数为三相三线制,广泛采用一只三相两元件电能表来测量电能。三相三线制有功电能表的接线如图1所示,相应电压、电流相量图如图2所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三相四线、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方式选定后,对其电流、电压互感器与电能表之间的二次回路连接方式的分析,分别选出可以保证电能计量装置计量准确和可靠的连接方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性点绝缘系统,系统一般采用三相三线制电能计量装置计量电能。而对于380/220V三相四相低压系统和110KV及以上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必须采用三相四线制测量电能。无论各电压等级的母线配置的电压互感器二次采用B相接地还是N相接地,电能计量装置采用三相四线接线方式时,都需要从各组电压互感器增加一根电缆芯线将其中性点与相关电能表连接,这样才能提高电能测量和线损测量的准确度,减少电能的不明损失,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10 k 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三相电能计量装置的电压互感器通常采用V/V接线方式,常引发电能表被烧毁。针对这一故障现象,将三相电能计量装置的V/V接线方式改为V/V-Yo接线方式。指出采用V/V-Yo接线方式的电能表,计量元件采集的电压和电流同相,且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其计量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6.
从近几年被查获的窃电者来看 ,技术窃电手段 ,大致有以下几种 :(1)、断开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 ,短接电流互感二次回路或短接电能表电流回路 ;(2)、电流回路进表线与出表线互换 ;(3)、电压回路开路或不同相的电压线互换 ;(4)、在计量点前挂接单相或三相负载 ;(5)、采用其它方法使电能表计量不准。归纳起来 ,技术窃电手段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改变电能计量装置的正确接线或其它方式造成计量不准 ;其二是在电能计量点前挂接负载使电能计量装置无法计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 ,采用以下防窃电技术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影响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包括测量表计误差、互感器误差、PT二次回路压降误差、CT二次回路误差及谐波影响等,建立统一模型,得出完整的三相三线制及其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误差公式。模型结果表明电能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对计量装置的计量准确性的影响,该结论对供电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其根本取决于电能表及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本身误差及电能计量装置二次回路的接线。三相三线电能表比较容易发生接线错误,检查和分析错接线一般采用"逐步逼近法",借助用电采集系统和SG186营销系统上的数据,排除各种错误因素,缩小错误接线的范围。1发现接线错误的起因在抄表例日,专变班抄表人员去某栋综合商住楼进行抄表,发现总表电量比套表电量少,在SG186营销系统上  相似文献   

9.
孙永泰 《供用电》2004,21(4):51-52
10kV及以上高压供电的电能计量装置中 ,必须将电度表接入电压互感器 (PT)、电流互感器(CT)的二次回路内。由于互感器有极性问题 ,有错接的可能 ,因而引起计量和电费的严重差错 ,现简要分析如下。某线路的电能计量装置 ,包含 35 0 0 0V/1 0 0V的PT、2 0A/5A的CT和三相两元件有功电度表一只。随着负荷的增长 ,将 2 0A/5A的CT换成1 0 0A/5A的CT。连接好后 ,如未对接线的正确性作必要的检查 ,便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 )接线正确。如图 1所示 ,电度表的第一元件接入UAB电压、IA 电流 ;第二元件接入UCB电压、Ic 电流。矢量图如图 …  相似文献   

10.
在新装计量装置中由于电流互感器相序、极性的错误导致电能表的误接线,造成电能计量的不准确.列举了几种三相三线电能表常见的误接线,通过向量分析推导出电能表误接线时所反映的有功、无功功率表达式,进而求出其对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单相、三相四线、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电流电压互感器合成误差及电压二次回路的误差研究,分析了单相、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的功率表达式和三相四线电压互感器二次线电压和相电压的表达式,提出使用全微分的方法,求出绝对误差,根据相对误差概念,得出互感器合成误差及电压二次压降引起的误差.采用该方法推导过程较向量图求和的推导过程新颖,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异常监测分析是提高电能计量装置计量准确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经常出现三相三线电能表接线正确却由于负载性质引起的一相电流为负的现象,此种情况贸然更改电能计量装置电流二次回路接线,反而会导致电能表计量失准。本文在分析三相三线电能表计量原理的基础上,对电压接线正确情况下产生负电流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远程判断电能表电流二次回路接线正确与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荷、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电压互感器误差、电流互感器误差、电能表误差进行在线测试。通过在线监测能及时发现电能计量装置异常,确保电能计量装置准确、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4.
模拟现场电能计量试验装置从功能上分为实负荷功能和虚负荷功能两部分。实负荷功能部分以现场情况为依据采用母线带双线路的方式,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接线模拟不同电压等级的现场接线进行试验,解决现场出现的电能计量问题;虚负荷功能部分采用程控测试电源及切换控制装置回路可以实现三相三线、三相四线接线方式下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及电能表的各种接线,  相似文献   

15.
张岩  邵枫 《东北电力技术》2005,26(11):23-25
针对辽宁电网小电流接地系统中10 kV及66kV电压等级的电能计量装置全部采用三相三线制电能计量方式,电流取A、C两相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可能引起C相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呈容性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并对现场A、C相电流互感器的实际二次负荷进行了测试,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模拟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荷测试其计量误差,分析此误差对电能计量的影响;根据统计结果,对目前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电能计量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刘赤兵 《供用电》1994,(6):47-48
现场检查高压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是否有误,可用简单的“抽中相电压”法。用三相三线两元件有功电能表时,若三相电路对称,测得的功率为P=3(1/2)UIcos(?)。移去中相(B相)电压后,其向量图(感性负荷)见图1。此时电能表所测得的功率为:  相似文献   

17.
赵光艳  张崇利  王玲 《吉林电力》2007,35(6):44-45,52
联合接线的方式中,三相三线电能计量装置若发生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断线故障,在计算退补电量时如不考虑无功电能表电压线圈连接的影响,计算将存在误差。在不同相别断线时,无功电能表电压线圈对计量电量的影响不同。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提出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断线计算退补电量时,应考虑无功电能表电压线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志民 《大众用电》2005,21(12):32-32
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和广大电力用户的经济效益,计量装置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电能表及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本身误差及电能计量装置二次回路的接线。前不久,笔者曾帮助某局农电总站处理了两个相邻供电所交叉供电的电量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三相高压电能计量,一般采用三相三线方式,两个电压互感器(PT)接成V/V形,两个一电流互感器(CT)接成不完全星形,电能表采用一个三相两元件表,由于各种原因,如CT,PT极性接反。PY、CT引至电能表端子盒的引线接错;PT、CT引线断线等、均会造成错计电量.介绍错接线的判断方法,同时介绍更正系数和错接线期间退补电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口电能计量装置所引起的电能计量误差主要是由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合成误差和电能表的误差组成的,因此.就必须进行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电能表等的现场测试工作。就目前的测量手段,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误差、关口电能表误差均可实现实负荷误差的测量。对于电流互感器的现场检验,由于以前只开展电流互感器试验室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