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用硼酸间接酯化法合成了润滑油油性添加剂油酸二甘醇单酯,将该剂加入N320基础油中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用界面张力仪测定了这些溶液对水的界面张力。用Gibbs公式计算出油-水界面上油酸二甘醇单酯形成饱和吸附膜时在基础油溶液中的最低浓度,进而推广到油-金属界面上油酸二甘醇单酯形成饱和吸附膜时在基础油溶液中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空气-水界面上原油膜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膜天平测量了两种原油-稠油和稀油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的膜压,考察了水相pH及水溶性破乳剂SP169对油膜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稠油比稀油有更高的膜压,油膜中油量越大,膜压越高,水相pH越大,膜压越高,破裂剂SP169可使膜压显著降低,并可促使原油在水面上聚集成滴。 相似文献
3.
4.
基础油和添加剂化学与发动机油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排气污染法规的频繁修改和苛刻化,加快了发动机油规格的升级,相应地对基础油和添加剂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发动机油性能的要求,对基础油和添加剂必须进行精心选择和平衡。 相似文献
5.
纳米材料可以显著提高润滑油的抗磨性能。考察了油酸修饰碳纳米球在季戊四醇油酸酯中的减摩性能,初步探讨了可能的减摩机理。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表明,碳纳米球经过浓酸氧化后与油酸酯化进行表面修饰是可行的。摩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载荷为147 N和392 N作用下,添加量为0. 1%~0. 15%条件下,以0. 1%为佳,摩擦系数减小幅度最大,在45%以上。观察摩擦表面的磨斑形貌,探讨了碳纳米球增强季戊四醇油酸酯减摩性能的作用机理,即碳纳米球的表面修复作用与"滚珠轴承"模型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季戊四醇酯基础油低温性能与原料酸组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季戊四醇酯基础油的低温性能与原料脂肪酸碳原子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合成的酯其低温性能较好,而由偶数碳原子脂肪酸合成的酯低温性能较差。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偶数碳原子数脂肪酸的晶体结构对称性较高,晶体结合得较为紧密,因此生成酯的熔点较高,低温流动性较差;而奇数碳原子数脂肪酸的对称性较差,晶体结合得不密集,因此酯的低温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添加剂-模型基础油和添加剂-油品二元体系中基础油芳烃含量和油品使用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品在润滑性方面的使用性能随基础油芳烃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芳烃与添加剂分子相互作用,削弱了添加剂分子在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8.
在摩擦表面形成原位聚合膜,减少金属损伤,提高抗磨强度,用46#油作为载体,加入二聚酸/乙二醇酯作为可聚合添加剂,并在试验基础上探讨了原位聚合膜的减磨机理。 相似文献
9.
膜驱剂MD-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考察MD膜驱油过程中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MD 1水溶液与大庆原油之间界面上MD 1的静态平衡吸附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MD 1在大庆原油界面的平衡吸附量很小,45℃时小于15μg/g原油,水溶液pH值较高时吸附量较大;吸附动力学遵循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pH=5.84时的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活化能均高于pH=10.07时的相应值,即低pH值时吸附速率较高,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短,要克服的势能垒较低;吸附量随MD 1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在浓度约75mg/L时达到平衡;在45~56℃温度范围平衡吸附量和覆盖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吸附过程的ΔG和ΔH均<0,是自发放热过程,吸附热达-50kJ/mol。提出了MD膜驱油的"能量场"机理。图3表2参18。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MVI、HVIH馏分油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白土精制和络合-吸附精制试验,对工艺条件和精制油质量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的精制油均满足Q/SY 44-2009润滑油基础油标准的技术要求,对MVI脱蜡油,络合-吸附精制油质量优于白土精制油;对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的HVIH脱蜡油,两种精制工艺油品质量相当。对两种工艺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比发现,采用络合-吸附工艺取代白土工艺,固体废料量可以减少95%,精制油收率提高1.62百分点,油品损失降低82.3%,综合能耗降低11.1%,加工成本明显降低,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蓖麻油酸,硼酸,聚乙二醇(400)为原料,采用硼酸酯化法合成聚乙二醇(400)单蓖麻油酸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物料摩尔比及水解时间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实验条件为:聚乙二醇与硼酸反应合成聚乙二醇硼酸单酯的反应时间为2h,反应温度120℃;在蓖麻油酸与聚乙二醇硼酸单酯反应过程中,n(蓖麻油酸)∶n(聚乙二醇硼酸单酯)=3∶1,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h,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1%;硼酸酯键水解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产物中聚乙二醇(400)单蓖麻油酸酯的含量可达93.1%,收率79%。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制油酸改性Fe2(MoO4)3催化剂,将其用于新疆克拉玛依稠油水热催化降黏的研究,考察了催化剂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稠油水热催化改质降黏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添加量(w)0.4%,反应温度240 ℃,反应时间36 h,此时降黏率为61.21 %。稠油族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有13.2%(w)的稠油重组分裂解成轻组分,这是稠油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进一步对反应前后稠油重组分进行元素分析、FT-IR、1H NMR谱图分析,发现稠油重组分在反应过程中存在脱硫、脱氮、加氢开环、支链断裂等反应。 相似文献
13.
14.
十二烷基苯磺酸催化合成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十二烷基苯磺酸作酯化催化剂 ,制备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考察了催化酯化反应的各种影响因素 ,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 ,产品收率达 98%。 相似文献
15.
16.
油水井转向酸化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三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4):36-38
介绍了油水井思考同酸化技术实验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所使用的专用仪器。通过实验转向后高中渗透率岩心的进液比小于4,减少了非均质性, 且对酸液的转向率达到90%以上,起到了均匀布酸的作用。经现场应用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兰州石化公司润滑油基础油靠标试生产中基础油的“酸值”合格而“中和值、不合格问题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认为中和值比酸值更能科学、准确、严格地反映润滑油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及内在质量,为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混酸PEG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从大豆油脚水解制得的脂肪酸合成混酸聚乙二醇酯,通过测定酸值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反应时间为16h。与油酸聚乙二醇酯相比,混酸聚乙二醇酯具有更优良的乳化性、润湿性,可以替代油酸聚乙二醇酯用于纺织、农药和化妆品工业中。 相似文献
19.
有机酸脱除基础油中碱性氮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对乙酸脱除润滑油中碱性氮化物进行了剂油比、提提温度、抽提时间等条件考察。在抽的后的乙酸中加入杂多要到可使乙酸中的碱氮分离出来,乙酸可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