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硬铝合金化学复合镀(Ni-P)-聚四氟乙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硬铝合金实施酸性化学镀镍和聚四氟乙烯复合镀层扫描电镜、抗粘着性、摩擦性等方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在铝基压铸模具上将聚四氟乙烯粉粒(粒径≤10μm)浸润后进行(Ni-P)-聚四氟乙烯复合镀在工艺上和性能上均为可行。经模拟实际摩擦状况比较,化学复合镀层摩擦系数比化学镀镍层低0.44~0.52。  相似文献   

2.
化学镀镍-铜-磷三元合金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提高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的性能及获得多种性能的合金镀层以拓宽其应用范围。在化学镀镍-磷合金液中加入硫酸铜制得镍-铜-磷三元合金。研究了镀液中硫酸镍、次磷酸钠、柠檬酸钠、硫酸铜、稳定剂、光亮剂的含量以及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合金镀层的外观、沉积速度及铜含量的影响。通过5%氯化钠溶液和10%硫酸溶液浸泡试验比较了所得镍-铜-磷合金镀层与镍-磷合金镀层以及前人制得的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同时比较了上述镀层的其它性能。结果表明,所得镍-铜-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外观、结合力、孔隙率、沉积速度、硬度和耐磨性等性能优于镍-磷合金及前人制得的镍-铜-磷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3.
化学镀镍—铜—磷镀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及图表论述了化学镀Ni-Cu-P合金镀液的性质,即镀液中的主要组成、镀液的pH、施镀温度对镀层的沉积速度、镀层中Ni、Cu、P百分含量的影响;从热力学观点说明了镀液pH,施镀温度对镀层中Ni、Cu、P百分含量影响变化规律;试验测得了化学镀Ni-Cu-P合金总沉积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为47.000kJ.mol~1;当施镀温度为80±2℃,pH在7.50时,Ni、Cu、P的原子沉积比例为11.23:1.00:2.31。  相似文献   

4.
化学镀镍铜磷三元合金沉积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提高化学镀镍的硬度、耐磨及耐蚀性,以拓宽在电子工业中应用,采用在化学镀镍磷合金液中添加适量的铜离子制得镍铜磷三元合金。研究了镍离子与铜离子浓度比、次磷酸钠含量、沉积温度对合金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利用S-570扫描电镜和H-800透电镀观察了镀层表面形貌和显微组织,通过硝酸腐蚀试验比较了镍磷合金与镍铜镀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铜的共沉积能明显提高镍磷合金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pH对45钢上化学复合镀Ni–P–聚四氟乙烯(PTFE)沉积速率和镀层孔隙率、磷含量、表面形貌、耐蚀性、显微硬度和摩擦因数的影响。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NiSO_4·6H_2O 25 g/L,NaH_2PO_2·H_2O 30 g/L,无水乙酸钠20 g/L,柠檬酸20 g/L,硫脲2 mg/L,氟碳型表面活性剂18 mg/L,PTFE 1.0 g/L,温度85℃,时间1 h。pH为5.0时,沉积速率为15.93μm/h,所得为高磷(质量分数8.34%)复合镀层,其显微硬度为163.3 HV,摩擦因数0.25,能耐中性盐雾腐蚀24.5 h。  相似文献   

6.
在零件上镀镍磷合金可以使零件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耐磨性、可焊性和高硬度等特点,所以这一工艺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宇航及原子能等工业。本文主要介绍化学镀镍磷合金的应用,以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化学镀Ni–P合金的沉积速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以乳酸为配位剂的复合加速剂。通过测定镀速、镀液稳定性、镀层孔隙率及耐盐雾腐蚀性能,得出最佳的复合加速剂配方为:20mL/L乳酸 8g/L丁二酸 3mL/L有机酸加速剂 4g/L钠盐加速剂。采用此复合加速剂,镀速达32μm/h,镀液在PdCl2加速试验中的稳定时间为7.49h,镀层孔隙率为0.09个/cm2,耐盐雾腐蚀时间达925h。  相似文献   

8.
化学镀镍的应用领域,随着其可共沉积诸如碳化硅、陶瓷、金刚石及含氟聚合物等物质而大有扩展.取得这种成绩归结于用了镍磷合金镀层和上述物质微粒不同的性质而又常常是互补的特点.本文叙述了镍一磷合金和聚四氟乙烯(PTFE,或称塑料王)微粒复合共沉积的化学镀覆工艺.该化学工艺使用了一个独特的分散体系,使聚四氟乙烯超微粒可以维持悬浮在溶液中.同时文章概述了共沉积层的特性,研讨在生产中的某些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采用HH118—3复合添加剂,建成了贵州省最大的化学镀镍磷合金生产线,解决了矿用单体液压支柱的电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纳米碳化硅复合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硫酸镍为主盐,次磷酸钠为还原剂,在铁基体上进行了化学镀Ni-P-纳米SiC.研究了镀液温度、pH及硫酸镍质量浓度对镀速的影响,得到较佳工艺条件如下:硫酸镍24~26 g/L,次磷酸钠20~35g/L,柠檬酸10~20 g/L,醋酸钠10~15 g/L,丁二酸钠2~4 g/L,纳米SiC粉体0.6g/L,pH 4.1~...  相似文献   

11.
复合化学镀(Ni-P)-PTFE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含双络合剂化学复合镀(Ni-P)-PTFE的工艺过程。分析了各成分对镀液沉积速度,稳定性和使用周期的影响,确定了复合镀的最佳配方及管理方法。结果表明,由于选择了合适的络合剂,缓冲剂和稳定剂进行组合使用,该镀液在连续补加条件下可以使用4个周期,沉积速度保持在7 ̄14μm/h。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实验法探索了化学沉积钴硼合金纳米晶涂层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沉积速率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较优的工艺参数,同时详细讨论了硫酸钴、酒石酸钠、DMAB(二甲基胺硼烷)、温度等因素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Ni-P)-PTFE化学复合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Ni-P)-PTFE化学复合镀工艺,讨论了镀液中表面活性剂、PTFE微粒、温度以及pH值等参数对镀层中PTFE微粒沉积量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Ni-P)-PTFE化学复合镀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了最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4.
(Ni-P)-纳米Al2O3-PTFE化学复合镀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化学镀Ni-P合金镀液中添加纳米Al2O3及PTFE获得(Ni-P)-Al2O3-PTFE复合镀层.研究了纳米Al2O3及PTFE对镀层硬度、磨损及减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Al2O3及PTFE的加入能提高Ni-P合金镀层的硬度、耐磨及减摩性.  相似文献   

15.
从硬度、耐磨性、摩擦及耐蚀性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镀层的性能。同时研究了镀层成份及镀液中稳定剂对镀层耐蚀性的影响,交通过电化学手段和X-光电子能谱XPS地镀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化学沉积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复合化学镀技术在开发新材料的探索中已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在酸性化学镀Ni-P合金的溶液中,加入T-稳定剂,以TiN微粒为分散剂,成功地制备出一种新型的(Ni-P)-TiN复合镀层。实验结果表明,TiN微粒在镀层中的含量与镀液中的悬浮量的关系呈Langmuir等温吸附线的形式。当维持TiN在镀液中的悬浮量不变,镀层中的TiN含量还与镀液的pH值及温度有关。经试验测定,(Ni-P)-TiN复合镀层的硬度随微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化学镀Ni-P合金相比,具有更高的硬度值。经400℃热处理后,该复合镀层的硬度比硬铬镀层的硬度高。镀层耐磨性试验结果表明,(Ni-P)-TiN复合镀层比化学镀Ni-P合金镀层及硬铬镀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损性能,极适于在高温条件下工作,这种耐高温磨损的性能,可以弥补硬铬镀层之不足。此外,本文对(Ni-P)-TiN复合镀层的耐磨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PTFE在复合镀层中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含有PTFE微粒的镀层可形成固体润滑膜,具有润滑性好,摩擦系数小,不粘着,易脱模等特性,综述了近年来PTFE复合镀层在耐磨,防腐,脱模等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研究(Ni-P)-PTFE化学复合镀工艺,得到了最佳配方及工艺参数,对镀层的形貌、硬度、厚度、孔隙率和耐蚀性能进行了检测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及工艺条件为:32g/L硫酸镍、24g/L次磷酸钠、16g/L柠檬酸钠、20g/L乙酸钠、20mL/L乳酸、8g/L丁二酸、4g/L聚四氟乙烯、0.01g/L十二烷基磺酸钠,pH为5,θ为90℃,施镀时间t为2.5h。在该工艺条件下,镀层硫酸铜点滴时间t可达312s,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沉积速率达28.6g/(m2·h);镀层表面较平整,孔隙率较低,无起皮和脱落,与基体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碳纳米管/PTF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分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鹏  万芳新  何春霞 《化工机械》2010,37(6):687-689,722
基于分形理论和扫描电镜分析,采用双毯法计算了碳纳米管/PTF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三维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基于Peleg-blanket法和磨损表面SEM图计算所得的分形维数,可以表征碳纳米管/PTF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形貌特征;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磨损表面的分形维数依次减小;纯PTFE的分形维数最大,而5%碳纳米管/PTFE的分形维数最小,与复合材料磨损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