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长江上荆江河段近50 a实测水文泥沙、地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一维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并参考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成果,获得如下认识: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上荆江普遍发生冲刷,河床深槽以冲刷为主,洲滩有冲有淤.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上荆江河道各河段将在较长时期内有不同程度的冲刷调整,可能会引起河岸发生崩坍,对岸线和已建护岸工程的稳定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河宁夏段河道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86年11月-2012年10月期间黄河宁夏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和实测资料分析预测了河段2013-2021年冲淤量。结果表明:该时段宁夏河段年平均水量为253.3亿m3,沙量为0.65亿t,分别为天然状态1950-1968年来水量的80.9%,沙量的28.1%,较天然状态时段部分河段冲淤量有所增加;冲淤量预测为910万m3,平均铺沙厚度为0.013m。  相似文献   

3.
依据黄河下游业不来沙和断面冲淤实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6月-2000年5月下游河道冲淤特性以及加密试验断面的对计算冲淤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枯水少沙,洪流量不大,下游河道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主槽淤积加剧;汛期淤积集中于孙口上河段,非汛期冲刷主要在夹河滩口以上河段;测验断面加密后提高了计算冲淤量的精度,河段冲淤定性上也趋于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卢金友  黄悦  宫平 《人民长江》2006,37(9):39-40
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并可能引起河势的调整,进而可能对防洪产生一定影响.为此,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的手段进行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对防洪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大量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各河段冲刷量达到最大时,荆江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0~5.3 m,槽蓄量约增加13亿m3,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5 m,槽蓄量约增加8.5亿m3;由于干流河床冲刷,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湖区淤积减缓,增加调蓄量约23.8亿m3;水沙过程改变、河床冲刷及局部河势调整对河道稳定及堤防、护岸工程的安全会带来一定影响,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民长江》2021,52(12)
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历时长、范围广的强降雨过程,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1998年的罕见大洪水。基于现有资料,对2020年大洪水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来沙和三峡水库出库泥沙明显增多是造成宜昌至湖口河段河床冲刷量偏小的原因之一,同时中下游干流洪水顶托严重,减小了宜昌至湖口河道的输沙能力;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涨水较快,易造成河道泥沙落淤,汛后退水慢,河道泥沙得不到有效冲刷。湖口至江阴江段水面比降大,加之河道含沙量低,造成冲刷量偏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规律和未来冲淤趋势预测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长江干、支流水文和河道地形实测资料,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前后坝下游水沙输移特性与河湖泥沙冲淤的时空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长江中游洪峰流量减小,中水时间延长,汛后退水时间缩短,干流输沙量大幅减少,泥沙来源发生新变化,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量继续减少;② 长江中游干流河势总体稳定,但河床沿程纵向冲刷强度与三峡水库运用前相比明显增大,且冲刷强度和发展速度均大于原预测值;③ 荆江三口洪道由蓄水前的淤积转为冲刷;④ 洞庭湖淤积速度大为减缓,鄱阳湖受河道采砂等影响,总体由淤积转为冲刷;⑤ 长江中游河、湖泥沙冲淤格局发生调整,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中游河、湖呈淤积状态,蓄水后则呈冲刷状态。 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变化,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长江中城陵矶至汉口哨河段冲淤变化析分析,得出了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在平滩及枯水河槽的多年淤积量,以及河段冲淤2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河段冲淤对长江中游干流螺山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了河段冲淤对长江中游干流洪水水位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并可能影响武汉河段的河势调整,进而可能对防洪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在三峡大坝下游一维水沙数学模型最新计算成果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的手段进行了三峡工程建成后武汉河段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 50 年武汉河段河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深泓线总体没有发生大的调整,白沙洲仍保持两汊过流的趋势,天兴洲左汊持续衰退,右汊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24亿t。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798亿t,比预测值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计算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量平衡方程中,悬沙量差等于测沙误差加区变量。潼关至大坝段,悬沙量差只占断面法冲淤2量的35%。三门峡站实测悬沙即为全沙,精度较高,推算下游中简1952-1990年水利沙量测验误差小浪底、利津站分别偏小2.3%和2.4%。花园口,夹河滩站分别偏小9.3%和9.2%,偏小以对量为9.0-42.4亿t。黄河下游现统测断面较稀,单次测验精度达68%以上的占77%;加密实测与现测较少断13次的冲淤总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黄河上游已建的大中型水库为例,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水库上、下游河道冲淤的基本规律,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黄河内蒙古河道洪水期不同流量级洪水的特征及洪水水沙搭配情况,探讨了不同流量级洪水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58—2006年巴彦高勒站最大洪峰流量呈减小趋势,洪水期天数、各级流量洪水出现的场次也呈减小趋势,1987—2006年各量级洪水出现的天数发生变化,小流量级洪水占的比例增大,大流量级洪水占的比例减小;②1958—2006年巴彦高勒站洪水期水量、沙量均呈减少趋势,1987年以后小流量级水量占比例最大,大流量级水量占比例最小;③同一年不同量级洪水的来沙系数比较接近,1987年以后各量级洪水来沙系数增大;④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各量级洪水的单位水量冲淤量增大;⑤小于1 000、1 000~1 500、1 500~2 000、2 000~3 000 m3/s和大于3 000 m3/s洪水河道冲淤的临界含沙量分别为5.0、6.0、8.5、10.0 kg/m3和6.0 kg/m3。  相似文献   

14.
长江宜都段水流运动特性及河床冲淤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炯  庄佳  陈立  张强 《人民长江》2008,39(24):61-63
长江宜都河段为一典型低水弯曲分汊河段。利用2005年实测河道地形与水流资料,在5种不同入口流量条件下,计算模拟了河段内的水流。以此为实例研究了弯曲分汊河道水流的运动特性,包括河道流速分布的沿程变化、水面纵比降的变化和水流动力轴线年内的摆动等,并探讨了弯曲分汊河段水流运动与河床冲淤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航运、防洪、取水等部门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松滋河是连通长江中游(荆江)与洞庭湖的主要通道,1950年代以来下荆江系统裁弯,葛洲坝枢纽、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相继实施,使松滋河分水分沙呈现阶段性减少。结合水文数据、地形资料和遥感影像,深入分析松滋河1951—2016年水沙变化过程,口门区和尾闾河段的形态变化,运用网格地形法和断面地形法分别计算2003—2011年和2006—2009年局部河槽与整体冲淤量变化。结果表明:1951—1980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处在相对稳定状态,1981年葛洲坝工程之后,松滋河输沙量递减幅度加大,1981—1990年至1991—2000年从5 098万t减少至3 611万 t,减幅约29.1%;三峡水库蓄水后加速输沙量递减,但延缓径流量的衰减速率;松滋河进口段处在山区-平原过渡段,口门区平面形态变化较小,1987—2018年松滋口门区的杨各洲面积减小0.4 km2,减幅4.2%。  相似文献   

16.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形呈不规则的长条状。西南高,东北低,地貌复杂。西南为丘陵,中间是大面积水网平原区。这里人工渠塘较多,水量丰富,地下水埋深仅0.5m。南部为中低山地,植被茂密。滨江一带有较多的沙洲,江中有泥沙沉积的江心洲。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边界条件与来水来沙条件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河道演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总结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演变主要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模型计算与实体模型试验的成果,预测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宜昌至大通河段的冲淤过程、分布及河势变化趋势,指出下阶段需进一步研究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可供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及相关工程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演变及河槽过洪能力变化,进一步认识宁蒙河段冲淤演变规律,并根据下河沿水文站设计水沙条件,估算宁蒙河段2020年、2030年的冲淤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期宁蒙河段输沙能力降低,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昭君坟断面平滩流量呈减小趋势,河道淤积加重,支流淤堵干流情况加重。根据下河沿设计水沙条件推算头道拐水沙量以及区间引沙量,采用沙量平衡法,考虑区间支流来沙、区间风沙入黄情况,预估下河沿~头道拐冲淤量,202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78亿t;2030年水平,宁蒙河段年均淤积0.80亿t。  相似文献   

19.
2000—2013年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及滩区治理提供参考,利用实测资料对2000—2013年的黄河下游冲淤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全断面累计冲刷17.162亿m3,冲刷最大年份为2003年;2冲刷在纵向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夹河滩以上河段冲刷面积超过了4 000 m2,而艾山以下河段不到1 000 m2;3同流量水位降幅上大下小,流量为3 000 m3/s时水位降幅为1.33~2.58 m,其中高村以上河段超过2 m、利津河段为1.33 m;4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0.
河床冲淤变化分析是指由河道历史演变过程推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大量的天然河道,经过漫长的演变,河床得到充分的调整,大多处于平衡和准平衡状态。用河床冲淤变化分析方法预测其演变趋势,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