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催化氧化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uO-CeO2/γ-Al2O3多相催化剂替代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的绝缘填料,构建新型电催化氧化体系。考察了槽电压、pH、气体流量和极板间距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当槽电压为15.0V、pH=7、曝气量为0.08m3/h、极板间距为3.0cm时,反应180min后,对NH4+-N的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对渗滤液的电催化氧化降解进行动力学分析,NH4+-N的脱除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经过该体系处理渗滤液,出水的可生化性由0.107提高至0.524。 相似文献
2.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电解槽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电解催化处理研究,考察不同的极板间距、电流密度、氯离子的质量浓度等对电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极板间距为1.0 cm,电流密度为10 A/dm2,氯离子质量浓度为5 000 mg/L时,该法对中等浓度的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氨氮的去除率能达到97.3%。 相似文献
3.
电催化氧化技术提高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引入了TbOD(总BOD)概念代替BOD,来作为渗滤液可生化性指标的一个间接量度,其主要目标是考察经电催化氧化技术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后,水质可生化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解时间以及电流密度对渗滤液可生化性的影响较为明显,电催化氧化技术能有效提高渗滤液水质的可生化性,TbOD/COD由原来的0.39上升到0.75,电催化氧化对NH3-N的去除效果明显,电解90min后,最终NH3-N去除率能够达到94.8%,有利于后续的生物法处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混凝-Fenton法对中晚期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研究。首先以PAC为混凝剂,PAM为助凝剂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混凝处理,然后对混凝后渗滤液进行Fenton氧化。考察混凝剂用量,起始pH值,H2O2/FeSO4·7H2O投加比,Fenton试剂投药量和搅拌速度对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的影响,并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混凝法的最佳投药量为1 L渗滤液投加1.5 g PAC和5 mg PAM;Fenton法的最佳条件为:起始pH值为3,H2O2/FeSO4·7H2O投加比为8∶1,Fenton试剂投药量为135 g/L,搅拌速度为150 r/min;各因素对Fenton试验影响大小为:起始pH值Fenton试剂投药量搅拌速度。在最佳条件下,混凝-Fenton法对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可达91.41%。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气泡-电催化协同氧化技术对高浓度垃圾渗滤液进行降解研究,考察了电流密度、pH、微气泡通气量等工艺条件对处理高浓度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单一使用微汽泡、双氧水、电催化及其双组合协同工艺方案去除COD和氨氮的效果,并采用Design Expert 8软件进行响应面优化协同氧化工艺。结果表明,响应面预测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电流密度为33.3 mA/cm2、通气量为8.5 L/min、渗滤液初始pH 8.5,在该条件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75.3%和97.1%,与预测值(COD为75.0%,氨氮去除率为95.4%)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7.
采用Fe Cl3混凝联合H2O2氧化作用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混凝-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比较了先混凝后氧化(方法一)与先氧化后混凝(方法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方法一优于方法二,主要是因为方法二中的混凝效果低于方法一。无论是方法一还是方法二,加入氧化剂均不能提高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在原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4 100 mg/L、浊度为147 NTU、UV254为20、色度为2 125度的条件下,采用方法一,H2O2能大大提高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在H2O2的投加量为5~80 m L/L范围内,CODCr、UV254、色度的去除率均呈增加趋势,最高去除率分别达60.84%、62.66%、73.79%。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浮-混凝-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气浮条件:气水比为45~60mL/L、氧化石蜡皂用量为300mg/L、气浮时间为15min;最佳混凝条件:PAM投加量为9mg/L、PAC投加量为1100mg/L、pH值为5、搅拌强度为200r/min;最佳Fenton氧化条件:pH值为3,Fe2+投加量为0.04mol/L,n(H2O2)/n(Fe2+)为15,反应时间为90min。垃圾渗滤液经过气浮-混凝-Fenton氧化处理后COD、NH3-N得到了较好的去除,最终出水COD、NH3-N、TP可达《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的排放浓度限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将聚铁混凝工艺成功应用于老龄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对渗滤液生化处理出水的COD去除率可达65%以上,总结了近400 d的运行情况,分析了反应pH、进水pH和进水COD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pH(≤8.5)和进水COD(≤850 mg/L)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不大,聚铁混凝的最适反应pH范围较宽,在3.3~5.6之间,但反应pH大于6.0时COD去除率会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表明,电化学氧化过程可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物。当电流密度为12 A·dm-2,氯化物浓度为6000 mg·L-1,用SPR阳极电解240 min时,可去除90%COD、3000 mg·L-1铵氮。对操作条件如阳极材料、电流密度、氯化物浓度对渗滤液处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4 种阳极材料石墨、PbO2/Ti、DSA和SPR中SPR具有强电解催化作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率最高。此外,增加电流密度和氯化物浓度可提高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垃圾渗滤液有机物的难去除性,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采用高效的高级氧化工艺对其进行直接处理或深度处理。本文主要介绍高级氧化工艺在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Fenton氧化法处理填埋渗滤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晖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2002,10(1):128-131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the most popular design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ratio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matter (HMW) to low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matter (LMW), the LMW strength and molar ratio of hydrogen peroxide to ferrous ion on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by Fen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 response surface quadratic model in terms of actual factors was obta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The model showed that TOC remova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MW to LMW ratio and the decrease of LMW strength. There existed an optimal hydrogen peroxide to ferrous ion molar ratio for TOC removal. 相似文献
15.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较难处理的废水,本文采用混凝法、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可知:当10%PFS投药量为1.2 g/L,搅拌转速为350 r/min,pH值为7,沉淀时间为120 min时,COD的去除率达到最佳,最高可以达到47.1%,色度去除率达到52.7%。采用芬顿法时当pH值为3,H2O2投加量为6 mL/L,反应时间为90 min,n(H2O2)/n(Fe2+)为8∶1,COD的去除率达到最佳,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45.6%和93.8%。综合比较在预处理中运用混凝法无论在工艺还是经济方面都是比较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微波强化Fenton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目前微波强化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微波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过程中,微波的热效应是起主要作用。影响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因素有pH值、微波辐射功率和时间及Fenton试剂,对不同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各因素的影响有差异,本文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探讨了微波强化Fenton氧化法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目前垃圾渗滤液常用处理技术存在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臭氧强化光催化的协同效应机理、影响因素,分析了该技术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和研究重点,对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