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把上海规划建设成为国际现代化大都市邵辛生1.进入九十年代,上海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和国家对上海的城市性质和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又要成为国际的金融、经济、贸易中心之一。上海要迅速成为国际的现代化大都市。2.未...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郊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世纪的新情况、新要求,迫切需要抓紧编制郊区城镇规划。首先,加紧编制郊区城镇规划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在需要。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必须立足于上海6300平方  相似文献   

3.
步入新世纪,上海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在此背景下,上海展开新一轮旧区改造,从而开演新百万市民大动迁的壮观史剧。  相似文献   

4.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持续发展与地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跨世纪的上海将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这一功能的转变和目标的确立实质上是上海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从深层次上分析,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是以上海城市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城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都统一于城市持续发展过程之中,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城市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通过对上海城市功能转换导致用地置换的分析,并结合当今国际大城市地域空间发展趋势及上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现状,探讨了上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规划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 1990年代 ,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在尽快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迈进 ,为逐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这篇文章主要就上海城市的功能塑造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 ,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发展 ,以及若干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上海浦江两岸的滨江环境李铮生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长江的出口处,以其区位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其沿浦江两岸的地段(约2公里左右)将成为国际性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因此该地段的规划和建设在上海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  相似文献   

8.
信息专栏     
北京2010年将率先实现现代化 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给北京经济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更为北京市提出的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北京GDP增速始终保持在11%以上,这使北京成为国内外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作为北京经济支柱的工业,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总产值增长16倍,销售收入增长26倍,工业资产总额增长30倍,其发展速度在国际特大型都市中也属罕见。(摘自4月6日《中国建设报》)上海20年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上海未来的发展,是用20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政府网站3月公布的《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明确,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上海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10.
建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规划实施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上海产例,广泛深入探讨了大都市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问题,并对建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规划实施机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和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文章讨论了上海市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模式,及其再利用模式的发展方向,指出上海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上海服务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分析的背景差异,概括了当代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基本特征,通过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多角度比较得出上海服务业的七个方面差距: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低;二是资源综合配置功能弱;三是对外开放度不高;四是吸引国际性功能主体的能力不强;五是智力资源不足;六是服务半径不大;七是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健全。根据上海服务业存在的差距,提出发展上海服务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与国内外大城市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叶贵勋  金忠民 《规划师》2000,16(2):83-87
基于对国际化大城市概念、特征、层次和类别的分析,作者提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定位,并将上海与其他一些国际化大城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比较,从而为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形态看上海的人口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的人口与发展问题需要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进行战略思考。本文从上海与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空间形态展望上海未来20~30年间的人口发展,提出三点思考:一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能量来看上海的人口,无论就全市域的人口密度、人口和经济占全国的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来看,相比纽约、东京等大城市都有待提高。二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分布来看,上海人口的布局需要大幅度降低外环线以内城市中心的密度,而增加郊区城市化地区的密度。三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素质来看,应该认识到由城市交通、环境质量等反映出来的所谓“城市病”并不与城市规模正相关,而是与城市管理与人口素质正相关。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关键是要通过良好的规划与管理减少环境不友好的城市空间、减少环境不友好的社会行为、转化环境不友好的城市人口、控制环境不友好的城市制度。  相似文献   

15.
回顾“九五”期间上海的住宅建设的成就,明确了面对新形势,以及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需要,上海“十五”住宅发展目标,通过统一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之路。以点带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兼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确保上海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New technologies are becoming today’s basic building block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Shanghai Corporate Pavilion for the 2010World Expo in Shanghai. From the shape of the building to the use of solar energy, the Shanghai Corporate Pavilion incorporates the state-of-art technologies to convey the spirit of the architecture. It addresses the pressing issu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and reflects the spirit of Shanghai as a historically progressive yet still fast moving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社会基础信息,也是记载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首次将地名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同步编制和审批,提高了地名管理的主动性和地名命名的科学性,丰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化内涵,加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化引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技术、艺术和文化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品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modernization of Shanghai has experienced two boosting periods. The first appeared in the 1930s, when it formed the civil society of Shanghai and initially facilitated the trade port into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second started after the nation's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ch attempted to promote the city into a global metropolis in the 2010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ocio-spatial transitions of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process, Lilong historical neighborhoods in the 1930s and 2010s are successively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Meanwhile, three specific neighborhoods in each period are selected for case study, so as to depict different symbiosis patterns of the socio-spatial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spatiotemporal conditions by means of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level. By pointing out Shanghai in the 1930s was marked with social integration and local-based consumption, while it was inundated with administration tendency and global-oriented consumption in the 2010s, the article believes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local-based and global-oriented consumptions is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for Shanghai.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Shanghai's current urban regeneration should rely on the multi-centered symbiotic structure to create a compound network, during which territorial socio-spatial structures and basic living needs of the plebeian can be simultaneously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9.
曾于祥 《时代建筑》2009,(3):129-131
花桥国际商务城的建设是江苏昆山城市发展战略转移的重要节点,规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突出金融服务业的鲜明特征,依托上海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特色打造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商务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