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磊 《中国造纸学报》2022,(S1):181-186
三维设计已经成为大型工程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全专业三维正向设计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消除当前设计工作痛点,以全专业三维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为基础,提高设计效率,并向智能化设计转型,最终可实现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式转变和业务模式升级。  相似文献   

2.
原创设计文化土壤的培育和机制的建立,是中国珠宝首饰业发生质变的前提,即从材质、价格的竞争,向品牌、艺术风格方面的转变,这也是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一条路径。随着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满足型消费将成为过去时,而品位、文化的消费将开启国内珠宝首饰消费一个新的时代。然而,面对这一新的时代诉求,从业者的观念,到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及发展机制,珠宝首饰业的原创设计仍然处于非常薄弱和幼稚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再生设计也因此应运而生,成为设计界的一个新的学术命题。本文从拓展文化的物质形式、促进审美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重新引导、设计思维的转变四个方面阐述了再生设计推广的重要性,指出了再生设计将是今后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课程内容往往会被局限在二维的、平面的设计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设计门类不再“偏安一隅”,而是相互借鉴和融合,因此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教育者都应当转变传统设计理念和思维,拓宽视野和领域。在转变过程中,C4D成为精良的工具和助手,本文结合对设计行业和院校设计教育的分析,阐述该软件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契合性,希冀对后续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落座环境及家具设计在转变时期的艺术特征。以传统美学设计审美的流变为主线,对魏晋南北时期的人居小环境及家具设计进行分类交叉对比研究。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使用文献与图像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从魏晋南北时期社会环境与起居习惯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资料,对魏晋时期影响家具设计转变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出魏晋南北时期落座环境与家具设计转变的主要原因为以下三方面:礼制观念在此时期的转变;传统造物观念的传承;胡化起居习惯的影响。探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落座环境与家具设计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在社会融合转变时期,传统文化在设计造物中的重要影响。表明在当代设计环境中,传统造物观是奠定当代家具设计走向现代新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6.
员勃 《广西轻工业》2008,24(9):132-133
作为一个高举“草根精神”大旗的大众交流平台,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印刷类杂志已不再是记载并传播文化的唯一方式,当前电子杂志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记录、阅读、交流习惯,而且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集接收者和内容提供者、传播者于一身的全新个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宝玉石》2010,(2):88-89
<正>生活在变,世界在变,爱美的女人也希望能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提升和转变;她可以是温柔、端庄、优雅的;也可以是知性、古典、通透的;更可以是妩媚、寂寞的。现在,正金珠宝设计推出了"百变佳人"夏季珠宝系列,本系列融合了"一款多戴"的设计灵感,风格简洁明晰,将女人的灵动、多面的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孙义 《数码印刷》2014,(7):31-34
<正>为什么要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首先,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各行各业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也是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的传统家具文化是我们骄傲,但是当前我国在现代家具设计方面处于民族特色严重缺失的状态,家具行业目前整体存在盲目模仿、抄袭的混乱状态。本文分析当前中国家具行业的现状,并从几大方面阐述如何实现从传统家具文化向现代家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董莎莉 《广西轻工业》2008,24(6):119-120
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正在从制造转变为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时,应该注重生活形态观察能力、技术研究与整合能力、创意构思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