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本文研究了激光热处理对两种基体组织不同的球墨铸铁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墨铸铁经激光热处理后接触疲劳极限可提高300~400N/mm∧2;激光硬化层深度对接触疲劳极限有很大影响,硬化层愈深,接触疲劳极限愈高,接触疲劳裂纹大多产生在试样表面硬化区-基体交界处;提高铸铁基体强度;降低硬化区与基体间的强度差有利于提高铸铁所接触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H-800、BS-540型透射电镜、XYL-74型x射线应力测定仪和JP-BD-1型接触疲劳试验机,分别对四组不同非马氏体层深度的20CrMnTi钢渗碳滚轮试样进行了组织形态、应力分析和接触疲劳试验。结果发现,渗碳层表面非马氏体组织是极细珠光体、针状珠光体和上贝氏体。这类非马氏体层深度愈深,表面张应力愈大,次表层最大压应力愈小。与组织和应力对应,接触疲劳寿命随非马氏体层深的增加而降低,而组织沿层深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导致疲劳寿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十八胺对接触疲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8.
在Newman,Isida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半椭圆裂纹K1的一种新的表达式,引入了计算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等效应力法。给出了一种将随机谱折算成具有相同疲劳累积损伤的恒幅谱的等效应力幅表达式。作为应用,建立了初轧机万向接轴疲劳劳寿命可靠性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碳氮共渗的20CrMnTi钢接触疲劳断口的形成过程,揭示了鳞片花样、摩擦痕迹、台阶花样、沿晶断口、疲劳条纹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流变行为影响接触疲劳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钢丝绳的拉伸疲劳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钢丝绳位伸疲劳试验的有关技术问题及研究成果,设计成功的钢丝绳与试验机联接的专用锚具、优化出的一套试验室条件下的绳头浇铸工艺,可应用于相关研究工作;研究得到的S-N曲线族及其曲线方程Goodman-Smith图和疲劳强度计算经验公式、钢丝绳的拉伸疲劳性能和疲劳破坏规律、从宏、微观两个对钢丝绳疲劳进行的初步研究等等,对钢丝绳结构工程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轧机主传动万向接轴随机疲劳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向接轴是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具有结构复杂、工作时承受随机冲击扭矩等特点。在分析轧机主传动万向接轴受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以轧机冲击扭矩载荷谱作为主传动万向接轴的疲劳设计载荷;计及低于疲劳极限的应力循环对裂纹发展的影响,采用修正后的材料p-S-N曲线并运用累积损伤理论对万向接轴进行随机疲劳设计和寿命预测。提出的轧机主传动万向接轴随机疲劳设计方法同样适合于具有同类载荷特征机械零件或结构的疲劳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仿生齿轮抗接触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传动齿轮的抗接触疲劳性能,依据生物耦合耐磨原理,模仿潮间带贝类体表设计了9种条纹状组织非光滑仿生表面形态和软硬相间结构,利用激光微区处理技术进行了仿生抗接触疲劳圆柱滚子试件的制备。利用仿生圆柱滚子试件对滚模拟了齿轮副的啮合传动,通过正交试验及其优化方法优选出适合的仿生表面制备工艺参数和形态分布参数,从而制备出具有良好环境适应性和实用性的仿生齿轮。经啮合传动试验表明,仿生齿轮的抗接触疲劳性能较普通齿轮提高20%以上,表面润滑条件改善、碎屑有效收集、散热面积增大、裂纹传播阻断等综合作用是仿生齿轮抗接触疲劳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16.
研究了表面淬火、离子氮化+表面淬火的复合热处理以及复合热处理+喷丸处理3种表面强化处理工艺对40Cr钢的表层硬度残余应力分布以及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复合热处理+喷丸工艺处理的40Cr钢可获得最高的表层硬度和残余压应力,同时也表现出最为优异的接触疲劳性能。据此提出,高的表层硬度和残余应力能够有效地抑制接触疲劳裂纹在试样表面的萌生和扩展,因而可大大提高40Cr钢的接触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7.
在Newman、Isida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表面半椭圆裂纹K_Ⅰ的一种新的表达式,引入了计算复合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等效应力法,给出了一种将随机谱折算成具有相同疲劳累积损伤的恒幅谱的等效应力幅表达式。作为应用,建立了初轧机万向接轴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
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橡胶拉伸性能和粘合强度自动测定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组成原理以及硬件和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摩擦学理论对齿轮传动产生疲劳接触点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齿轮传动疲劳点蚀首先出现在齿根表面靠近节线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