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了单井回灌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器传热传质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与工程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本文所建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计算方法,较准确地描述了井壁无渗透的裸管形式及井壁处有循环水渗透的单井回灌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的传热传质特征,由此得到的计算结果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北京某同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龙  马最良  徐生恒  孙骥 《暖通空调》2006,36(10):86-92
比较了抽灌同井与单井循环系统的异同点。给出了北京某同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近一年的现场试验数据,包括进出口水温、地下水流量、测井温度。研究表明,地下水流量的选取是同井回灌地下水地源热泵节能的关键。将热贯通分为瞬变热贯通和缓变热贯通,抽灌同井运行过程中的缓变热贯通不明显,应注意瞬变热贯通。对于冬夏均运行的抽灌同井,季节性蓄能是热泵热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自2000年开始投入地源热泵工程应用,至今已在汉口、武昌火车站、武汉市美术馆、杂技厅、中南剧场、省图书馆新馆、省国土资源厅大楼等80多栋建筑应用,建筑应用面积共300万m2;截至2010年,武汉市62栋建筑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36栋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面积125万m2;26栋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面积110万m2。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承压含水层单井回灌过程中回灌堵塞与回灌压力波动对渗流场的影响,通过引入渗透系数衰减模型和设置正弦变化的水头边界,建立了考虑回灌堵塞效应的单井变压力回灌模型,并利用Weber变换得到了模型的解析解,进而据此分析了渗透衰减与回灌压力波动对渗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渗透系数衰减对回灌流量与承压水头抬升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随着衰减指数的增大及回灌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著;②回灌压力波动对渗流场分布存在影响,且当波动幅值越大而频率越小时影响越显著;③回灌总量受波动幅值和频率的影响相对较小。提出的回灌模型可为回灌压力与回扬周期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源热泵在回灌困难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恒 《暖通空调》2004,34(B12):41-42
北京是伟大祖国的首都。为改善空气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北京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在城区内利用清洁能源取代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水源热泵空调作为一种清洁、节能、环保新技术很快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但在水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应用中,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首都北京的空气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在城区内利用清洁能源取代燃煤锅炉,禁止新建燃煤锅炉。水源热泵空调作为种清洁、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很快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但在水源热泵系统的推广过程中,合理地抽取和回灌地下水是限制其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水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回灌比较困难,出现了个别项目难以实现地下水的100%回灌.系统运行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韩正刚 《江苏建筑》2021,(5):112-114
文章设计了一种采用地下水源换热系统与冷却塔冷却结合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该系统在为住宅小区提供中央空调冷热源的同时,为该小区提供集中生活热水.采用部分热回收技术,在夏季供冷的同时为系统免费供应生活热水,节约了生活热水能耗,而生活热水系统设置的开式供热水箱也达到了最大限度利用回收热量的目的.同时,文章给出了该项目冷热源系统运行时的控制策略,可为类似居住建筑的采暖和热水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营房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经审查,批准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等七单位编制的《建筑无障碍设计》、 《平屋面建筑构造(二)》、 《平屋面改坡屋面建筑构造》、 《木门窗(部品集成式)》、 《防火门窗》、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钢筋混凝土过梁(烧结多孔砖砌体)、 (混凝土小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全国范围内建成10多个近零能耗示范工程。近零能耗建筑中关于可再生能源系统应用的分析和研究在国内尚处于空白。本文以某近零能耗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介绍了该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和冬季的运行情况,并探索性地分析了地源热泵系统对该近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贡献率。文章首先介绍了该近零能耗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和冬季整体运行情况,包括系统地源侧、室内侧供回水温度、温差,并分析了冬季和夏季系统运行COP,最后基于地源热泵系统向室内提供的冷量和热量探索性地讨论了地源热泵系统对该近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0.
别墅建筑的间歇使用对其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别墅建筑相对于普通住宅在使用时间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别墅建筑中使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必然会给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工程设计实例,运用建筑环境设计模拟分析软件DeST-h和地热换热器设计及模拟专用软件地热之星,讨论了别墅间歇使用对建筑负荷、地埋管换热器地下传热、机组功率及辅机容量、机组能效比及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分析可知别墅间歇使用可以改变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增强传热并实现更佳的热泵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11.
防洪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的防治,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人们对待洪水的态度、观念以及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观念的角度.梳理了其类型与转变过程,以及欧洲在当下的实践与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河流治理实践表明:以多目标协同发展为导向,基于全流域的生态化、自然化的主动管理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洪水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探讨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整体设计思路,构建了由专业门类、专业序列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形成了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和专业序列结构图。新的体系框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扩展性的优点,可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益壮大,人们对建筑工程美观、品质、安全、环境和便利的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可以看出,智能化融入于建筑之中已是当今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前景趋势.论文从各系统的技术特点、功能实现出发,阐述了系统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风景园林制图标准体系构建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制图中普遍存在的无秩序、不规范等情况,明晰风景园林制图标准体系的涵义,研究和借鉴国际组织及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图标准和国内相邻专业的制图标准,分析1995年出版的《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的应用情况,结合目前正在修订的《风景园林制图标准》,尝试从风景园林行业、工程制图标准2个领域着手,从标准层次、规定对象、操作层面、图纸类型4个维度建立由5部标准文献单行本组成的开放制图标准体系及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薛彦波  仇宁 《中国园林》2012,28(6):43-47
基于对城市空间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IaN +事务所将城市景观视为动态的平衡系统,而景观与建筑是该系统中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中,他们特别重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视为景观元素,将空间的边界作为不同空间之间的连接系统来处理,这使得其作品中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此外,他们非常重视设计中的环境补偿策略,力图为基地及周边环境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这些理念与方法为我们的景观及建筑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4-2021)是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为践行标准化改革而编制的园林绿化行业首部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其内容落实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覆盖全部现行相关强制性条文,并注重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致性,从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做出规定,是引导...  相似文献   

17.
《植物园设计标准》是一部关于植物园设计的国家级技术标准,其制定对完善中国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保证植物园设计质量,全面发挥植物园的综合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对《植物园设计标准》编写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如当今我国植物园的定义、展览温室的设置是否应该进行硬性要求、如何合理规定植物园的用地比例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建议。希望对《植物园设计标准》的逐步完善起到一定作用,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范标准编写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同样要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论文介绍了运用人类工程学原理、环境心理学理论,对工业建筑情感的缺失,进行一定的情感补偿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对文化的趋同性带来了建筑设计中“现代建筑”的泛滥,忽略了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本文试从彝族地区别墅和商场两种现代建筑类型设计,探讨新形式下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框景"的研究,提炼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素,结合具体实例总结表达方法,探索古典园林研究和当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