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7120A平磨磨头漏油,是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经过反复实验,加装一个简单卸荷回油装置,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磨头润滑进回油路如图1所示。当磨头轴承腔5内充满压力油后,水银开关3才能接通磨头电机4,从而保证磨头主轴在充满油液中工作。当磨头停止工作时,泵1、泵2同时停止,由于磨头轴承腔内的封油圈与主轴之间有间隙,形成磨头前后两端漏油;当磨头正常工作时,由于油液有回油通  相似文献   

2.
较长一段时间内,发现M7150平磨的工作台油缸活塞杆处严重漏油,虽然调换了密封圈,漏油现象似无多大改善。后发现在活塞杆上有2~3条深0.05mm左右的纵向沟槽,原想更换活塞杆,又无现成的备件。漏油的主要原因,是沿纵向沟槽泄漏及活塞杆粘附的油液,因密封处压力不够在活塞杆运动时带出来的。因为M7150活塞杆处的密封圈,是一种唇形密封圈(附图),它的密封作用不仅是靠A处弹性压力密封,而且主要是靠B腔有压力油,使密封压力随油压增大而增大。原M7150的导套和活塞配合为D4/dc4,B腔不易迅速形成压力、张开及压紧唇部。为了消除活塞杆处漏油,采取了…  相似文献   

3.
M7120 A平磨磨头的漏油是我厂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在回油路上加装一只回油阀,解决了磨头的漏油问题。平磨磨头的润滑油供给和回油循环是由双联泵完成的。当停止工作时,双联泵也同时停止工作,而积存在磨头壳体内的油就无法返回油箱,因此,磨头壳体内的油会从磨头主轴处的间隙漏出来,造成磨头的漏油。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4.
M7120A平磨磨头漏油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尚无有效解决办法。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加装了一个停车回油装置,较好地解决了此问题。改装前先简单分析一下原M7120A磨头的润滑油路。见图1:泵1为压力油泵,泵2为回油泵。当油泵电机启动后,泵1和泵2同时工作,压力油经管道6到磨头轴承腔5内,回油由泵2经管道7、水银开关3回到油箱。当磨头轴承腔5内充满压力油后,水银开关3才能接通磨头电机4,从而保证磨头主轴在充分的油液中工作,此时两泵之间的油液是封闭的,磨头轴承腔5内继续充满压力油。磨头轴承腔的密封是由封油  相似文献   

5.
我厂有一台M7120A型平面磨床,发现停机时磨头大量漏油,以致影响使用。 图1是该机床磨头的润滑油路,采用的是双联齿轮泵。开机时,油泵 1把油经油路 1、精密滤油器 X1,打入磨头体内进行润滑轴承。油泵2把磨头体内的油,经油路2吸入浮筒装置中,待浮筒把水银开关接通,即为磨头主轴起动作好了准备。两组油泵,由于长期使用,产生磨损,使漏气排量不等。这样,开起来不但油泵杂音大,而且停机后磨头体中大量的油回不出去而造成漏油。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油泵2的进油管接头上方和侧面打通两孔,使油路2与泄漏孔相通,在泄漏孔上装一个单向阀(见图2),使油…  相似文献   

6.
M1432B、M7120D两个产品是在原M1432 A、M7120A上改型设计的。1987年我厂根据机械委下达的关于认真解决机床产品“三漏”问题的通知,对M1432B组织了治漏攻关,查出了8个渗漏部位,经改进设计和工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品的“三漏”问题未能根除。M1432 B主要表现在砂轮主轴两端处渗漏,这是由于油封的结构和质量不良引起的。为此组织了科研人员进行攻关试验,在海门橡胶密封伴厂的配合下,设计试制了回流油封,使用情况良好。为进一步提高油封性能,现正在厂研所的指导帮助下作进一步改进试验。针对M 1432 B头架端盖时有渗漏问题,改进设计了…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产和进口的液压千斤顶及单作用缸活塞杆头部的限位阀都是采用图1结构;限位阀由并帽、弹簧、钢球、直推杆、横推杆组成。工作时,靠手动泵(或电动泵)提供压力油,推动活塞、带动活塞杆,提升重物。当活塞杆走完工作行程,横推杆碰到缸端盖,推动直推杆、钢球。压力油经孔1→孔2→孔3→孔4流回油池,活塞杆不再上升。回程时,压力油通过截止阀接油池,活塞杆靠外力(或车子自重)复位,B腔吸油。  相似文献   

8.
我厂使用的5L-40/8空压机,系甘肃工业大学1974年产品。原设计空压机的Ⅰ、Ⅱ级的活塞杆由填料组件密封,其工艺结构复杂。由铸铁料加工而成的挡油圈和密合圈与活塞杆呈滑动接触,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活塞杆的滑动面磨损、拉伤严重,填料组件丧失密封性能,润滑油随活塞杆往复运动被窜入工作缸,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转。急待改进活塞杆密封结构。我们结合设备修理,在不改变原装配尺寸的前堤下,利用原来气缸座和填料压盖,把填料组件密封改为V形油封密封。V形油封材质选用聚四氟乙稀,由外购来的聚四氟乙稀棒料,按油封的标准尺寸数据切削加工。V形油封是由压圈、密封圈和支承圈组成。为了增强密封性能,在V形油封中采用3只密封圈重叠使用。具体结构如图所示:首先,在气缸座3孔内按装1只固定套4。两副V形油封2装配在固定套4内,由止套5轴向定位。本文重点介绍Ⅱ级活塞杆密封结构,Ⅰ级活塞杆密封结构改进与Ⅱ级类似。改进后的活塞杆1密封,依靠  相似文献   

9.
M7120A平面磨床磨头手摇机构的齿轮轴(如图1所示)是根立轴。由于立轴经常转动和上下移动,容易磨损,油从齿轮轴向下漏。严重时,油液还从齿轮与齿条啮合处向外四溢,污染环境。针对上述情况,以往我们采取重磨缸体和更换活塞的方法。缸体内孔与活塞外圆的配合精度较高,为间隙密封。但由于我厂设备条件有限,不易达到此配合精度,所以装配使用后还有漏油。  相似文献   

10.
2-1.66/150型氧气压缩机是一种禁油设备,原机活塞杆油封部分采用线盘根或石棉盘根填料密封,使用这种填料容易引起压紧摩擦发热、压松顺活塞杆漏油入气缸,对安全运转带来危险,且填料寿命很短。为此,我们在原填料函里增换了一个填料套,套内装有一个刮油  相似文献   

11.
在修理CE7120仿形车床的仿形刀架时,为了拆卸活塞杆上的V形密封圈压盖,我们制做了一套撑紧胀瓣取盖器,使用效果很好。在取油封圈压盖时,把撑紧  相似文献   

12.
我公司10台多田野AR-200M型越野起重机,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可靠性逐年下降,先后都出现过轮毂油封漏油的故障,其中1台连续出现4个轮毂油封都漏油的现象,造成制动失灵,严重影响行驶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全密度聚乙烯装置造粒系统的减速箱工作时由于输入轴油封泄漏而给装置的正常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减速箱输入轴油封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表明基础振动大、油封座孔与旋转轴偏心大、油封老化是造成油封泄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固地基、油封座孔与旋转轴重新校正对中和更换新油封等措施,试车检验表明,输入轴油封漏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型号高速柴油机在实际装配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后油封漏油问题,从油封结构及工作原理出发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造成后油封漏油的主要原因为:制造有误、装配不当、从曲轴压力箱压力过高,回油不畅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M7120A卧轴平面磨床,磨头轴油室是靠磨头轴两端刚性件密封。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修理磨床时,常需对主轴进行微量加工,如抛光、研磨、磨削等,故每次都得另配密封件以保证配合间隙,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漏油、甚至损坏主轴。  相似文献   

16.
M1420万能外圆磨床砂轮轴漏油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砂轮轴漏油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还浪费了润滑油,更严重的是磨削过程中脱落的砂粒、微屑随冷却液进入油封唇部后,使主轴迅速磨损、报废。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磨床行业的难题。一、漏油原因目前,磨床砂轮主轴密封一般都采用普通单唇骨架油封,这种油封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一般场合密封效果良好。但由于砂轮架主轴转速高(n=2200r/min、油封处主轴直径D=40mm、线速度v=5m/s):动压轴承所使用的2号主轴油粘度又很低;各橡胶制品厂生产的普通油封均难以达到稳定的全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17.
我厂M131W外圆磨床大修后,发现皮带轮一端的砂轮主轴漏油。砂轮主轴轴承2是采用浸入式润滑,即主轴浸在润滑油里。靠皮带轮一端的油封是铜套6,铜套6的端面与主轴4台阶的平面接触,在弹簧7的压力下,达到主轴4的封油目的(见图1)。砂轮工作时,铜套6的端面与主轴4台阶之间的间隙由润滑油1充实,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生产的JZQ系列卧式减速器,在输入输出轴的动密封处漏油现象一直不能较好地解决(输出轴部分见图1所示),漏油原因主要是轴颈处的动密封装置只有一毛毡密封,加之密封压盖与减速器孔的配合间隙加工时很难达到要求,减速器运转一段时间后,毛毡磨损而漏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毛毡密封的轴承箱的漏油问题寻找技术改造的办法.通过分析现场修复的困难和钢骨架密封存在的弊端以及AIG5505双剖分双锁固油封技术的优点,决定采用AIG5505双剖分双锁固油封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厂广大革命职工,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发扬敢想、敢于、敢于革命的精神,对M7120A型平面磨床的磨头手动横进给,电磁工作台整流电路进行了改进。现将改进部分介绍如下: 一、磨头手动横进给机构的改进 M7120A平面磨床,原磨头手动横向进给机构如图1。当用手转动蜗杆5时,就传动蜗轮7和齿轮轴1,推动固定在磨头体上的齿条2移动,磨头就作横向移动。磨头机动时,活塞3和油缸6中间就进入高压油,使活塞3带动齿轮轴1上升,齿轮1与齿条2脱开,无法手动。当进油卸荷时,齿轮轴1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