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国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全国部分城市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包括:室内氡浓度、土壤氡浓度、城市区域性土壤氡浓度调查;技术要求包括:室内氡调查布点要求、室内氡浓度连续测量要求、土壤氡测量方法、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全国部分城市室内氡.土壤氡关联性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要求。工作内容包括:室内氡浓度、土壤氡浓度、城市区域性土壤氡浓度调查;技术要求包括:室内氡调查布点要求、室内氡浓度连续测量要求、土壤氡测量方法、以及测量数据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关于室内氡辐射防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根来  俞冀阳 《核安全》2005,(2):54-56,59
在介绍元素氡物化特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室内环境中氡的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室内空气中氡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针对不同氡源、不同建筑物提出通过污染源的阻断以及通风等具体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室内氡的浓度,达到改善室内生活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室内氡的来源、水平和控制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任天山 《辐射防护》2001,21(5):291-299
本文介绍室内氡的来源、水平和控制方法。根据文献资料汇集得出了截至1994年中国室内、室外和地下室氡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3.7、12.6和373Bq/m^3)、氡子体平衡因子(分别为0.47、0.59和0.43)以及室内氡浓度水平的地区分布,室内氡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讨论了室内氡浓度控制的必要性、控制依据和控制措施,指出了建筑材料按放射性比活度分类对控制室内氡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A、B、C三个地区部分居室内氡浓度的测量结果,探讨了室内氡浓度随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门窗开闭(即通风率不同)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结果指出,室内氡浓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清晨高,下午低;秋冬高、春夏低;门窗密封性较好的房间,开闭门窗对室内氡浓度影响很大,闭门窗室内氡浓度高,开门窗低。本文还给出平衡因子的测量结果,在不同情况下各地区平衡因子均值在0.39—0.55之间,虽然室内氡浓度随时间变化较大,但F值随时间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室内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室内空气中的氡及其子体浓度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推导了估算室内氡浓度、氡子体浓度、子体平衡比和平衡因子的公式。最后简单介绍了直接影响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的因素:室内表面的氡析出率、通风速率和子体在室内表面上的沉积速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室内氡子体的行为和防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恒德 《辐射防护》1989,9(2):95-100,109
室内氡对居民的辐射危害主要来自吸入氧的短寿命衰变产物。空气中的凝结核(例如粉尘或烟雾)的浓度是影响氡子体附着和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本文给出了氡子体浓度和通风、附着和沉积、以及放射性衰变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沉积速率的直接测量方法。基于对室内氡子体来源和行为的研究,推荐了控制居民的氡子体照射的一些措施(包括降低氡浓度和降低氡子体浓度),并简单地讨论了各种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李东明  胡华四  褚俊 《核技术》2006,29(9):705-709
本文旨在研究高层建筑室内氡浓度的变化规律,重点研究高度及外界氡浓度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氡浓度测量的双滤膜实验方法,使用FT-648测氡仪实施氡测量.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利用简单物质平衡模型对室内氡浓度与高度,关系以及室内氡浓度与通风率的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高层住宅建筑三层(9 m)以上的高度时模拟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符合较好,可以认为高层建筑室内氡的浓度主要由建筑材料所析出的氡决定,但同时也受到通风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地下建筑氡浓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东南沿海城市地下建筑氡浓度的分布,用固体核径迹法(SSNTD’s),分别在春、夏、冬3季对沿海7城市地下建筑室内氡浓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福州具有最高的平均氡浓度,上海的平均氡浓度最低。季节的变化对地下建筑室内氡浓度有影响,各城市氡浓度平均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城市夏季氡浓度与该城市的年均值的比值与城市中各测点氡浓度之间的离散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夏季地下建筑室内氡浓度高的城市,它的平均氡浓度受某些具有高氡水平测点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0.
慢性照射     
本文介绍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对慢性照射的见解及有关的规定,并就慢性照射中目前主要涉及的氡照射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这些问题是室内氡水平、氡照射所致肺癌危险、氡子体照射的限值、氡行动水平以及室内氡的补救行动的方法。介绍了我国开展室内防氡的近况,对等效采用BSS的有关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郭秋菊  张磊 《辐射防护》2022,42(3):177-183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氡暴露流行病学研究最新结果表明,氡暴露是导致公众肺癌发生的第二大因素,3%~14%肺癌患者可归因于室内氡暴露,低、中水平室内氡浓度也可导致肺癌危险提高,其超额绝对危险较之前的评价结果有了大幅度提高。之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旨在降低公众及工作人员氡暴露危险的氡防护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CR-39核径迹探测器,采用累计测量方法,粗略地测量了原子能院(CIAE)内一些典型厂房和实验室内的氡浓度。结果表明:CIAE室内的氡浓度并不明显地高于其它地区,进一步改善通风条件是降低室内氡浓度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体核径迹法,对成都市不同建筑类型、建筑结构、装修材料以及不同楼层的100间居室进行了室内氡浓度测量。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居室环境中氡浓度的最高值为177.1 Bq/m3,最低值为8.4 Bq/m3,算术平均值为(39.4±22.9)Bq/m3;不同类型房屋室内氡浓度水平有显著差异;氡及其子体照射所致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9 mSv,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氡浓度的测量方法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量土壤氡浓度的方法较多。从理论上来看,所有能用于环境或室内氡浓度测量的方法只要在取样装置上加以改进,适合土壤中的气体采集,都能用于土壤氡浓度测量。土壤氡浓度的测量受人为因素、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的影响,而测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对土壤氡测量也有较大影响,方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环境氡子体所致剂量大多采用环境氡暴露量和推荐的氡及氡子体平衡因子来近似估算。但不同场所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氡及氡子体的平衡因子也相差较大,从而导致此种估算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提高基于氡暴露量估算氡子体所致剂量的质量,典型场所氡及其子体平衡因子的测量是必要的。采用南华大学研制的NRL-Ⅱ氡连续测量仪和NR-200A氡子体连续监测仪,在秦山核电基地、湖南省湘雅附一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锦原铀业等几个特殊工作场所进行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沿海地区室内及放疗场所的平衡因子都比推荐值要小约40%;有些通风好且采取空气净化措施的区域平衡因子更小;内陆大部分室内的平衡因子与推荐值相近。  相似文献   

16.
氡致肺癌:生物学效应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氡是排第2位的肺癌致病因子。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浓度的氡暴露可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度;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表明,氡对肺支气管和骨髓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多数毒性作用有剂量-效应关系;氡染毒后,某些基因和蛋白有差异性表达。降氡、戒烟和药物都可减少肺癌的相对危险度。  相似文献   

17.
氡及其子体对公众的辐射照射占天然辐射照射的一半以上,而室内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是影响氡子体剂量转换系数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变化及受室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采用自行开发的累积式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采样装置,在北京大学技物楼室内外环境中开展了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年变化测量,并利用商用连续式氡子体测量仪测量了室内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日变化。实测结果表明:在室内和室外不同环境中,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的年平均值分别为8.8%(6.4%~12.5%)和9.7%(4.9%~12.8%);室内环境中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相对稳定;室外环境中氡子体未结合态份额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波动较大;关于日变化,虽然室内平衡当量氡子体浓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午高下午低的日变化规律,但没有观察到未结合态份额有规律性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8.
^220Rn对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222Rn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兵  池边幸正 《辐射防护》1997,17(5):379-385
本文介绍了220Rn对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222Rn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为了估计氡及子体的年均暴露量,α径迹探测器已广泛用于室内222Rn浓度测量。由于某些探测器采用的滤膜具有很大的空气交换率,在测量过程中220Rn也可以与222Rn一道扩散到测量杯中,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以致过高估计了被测场所空气中的222Rn浓度,而忽略了220Rn的贡献,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