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胺基二乙酸树脂对镉的吸附性能及其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用亚胺基二乙酸树脂(D401)吸附镉离子的过程。结果表明,在pH=5.73时树脂对镉的吸附效果最佳,测得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63 mg.g-1;用0.5 mol/L HCl作解吸剂,解吸率为100%,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2.05×10-5s-1,表观吸附活化能Ea=18.0 kJ/mol,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吸附热力学参数ΔH=3.08 kJ/mol,ΔS=35.9 J/(mol.K),ΔG=-7.62 kJ/mol,树脂功能基与镉离子的配位摩尔比为1∶1。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等方法讨论了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用D113弱酸性树脂吸附锌(Ⅱ)的过程.结果表明D113树脂对锌离子的吸附在pH=6.20的Hac-NaAc介质中最佳,每克树脂在298 K下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72 mg;用2~3 mol/L的盐酸溶液进行洗脱,一次洗脱率可达100%.不同温度下,树脂吸附锌的表观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k288k=1.82X 10-5/s、k298K=2.34X 10-5/s、k308k=2.81×10-5/s、k313k=3.26×10-5/s;表观吸附活化能Ea=17.0 kJ/mol.测得热力学参数分别为△H=30.3 kJ/mol,△S=160J/(mol·K),△G=-17.4 kJ/mol等温吸附服从Frcundlich和Langmuir经验式.  相似文献   

3.
氨基膦酸树脂对铅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Pb2 在氨基膦酸树脂上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 82 2mg/ g ;用 0 .5mol/L的HCl和 0 .2~ 0 .3mol/L的EDTA洗脱 ,洗脱率分别为 97%和 99%以上。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 :ΔH =9.0 4kJ/mol,ΔG =- 3.99kJ/mol,ΔS =43.7J/ (mol·K)。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 ;表观活化能Ea=13.8kJ/mol;表观速率常数k2 98=2 .2 8× 10 -5s-1;树脂功能基与Pb2 的配位比为 2∶3。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的方法探讨了树脂对Pb2 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氯化浸出液中低浓度铂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树脂用量、吸附时间、pH值、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附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1.0时树脂的吸附效果最佳,静态饱和吸附容量可达到190 mg Pt/g干树脂,铂在201×7树脂上的吸附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铂的吸附,吸附反应热焓变ΔH=36.72 kJ/mol,熵变为ΔS=0.190 kJ/(mol·K)。对201×7树脂吸附铂的吸附等温模型及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平衡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式,且为优惠吸附;铂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常数为k2=1.58×10-4g/(mg·min)。用2.4 mol/L的高氯酸可将载铂树脂中的铂洗脱,洗脱率为83%。  相似文献   

5.
氨基磷酸树脂对铅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Pb2+在氨基膦酸树脂上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822mg/g; 用0.5mol/L的HCl和0.2~0.3mol/L的EDTA洗脱, 洗脱率分别为97%和99%以上. 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 ΔH=9.04kJ/mol, ΔG=-3.99kJ/mol, ΔS=43.7J/(mol*K). 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 表观活化能Ea=13.8kJ/mol; 表观速率常数k298=2.28×10-5s-1; 树脂功能基与Pb2+的配位比为2∶3. 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的方法探讨了树脂对Pb2+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铬(Ⅲ),通过树脂选型确定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001×14.5对铬(Ⅲ)吸附容量最大,用所选的001×14.5树脂研究铬(Ⅲ)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实验表明:转速大于120 r/min时,对树脂吸附的影响可忽略,即外扩散基本消除,pH=7.0时,吸附最佳,铬(Ⅲ)吸附率随树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001×14.5树脂吸附铬(Ⅲ)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曲线,且为优惠吸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a=23.4 kJ/mol,颗粒内扩散为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用1 mol/L的硫酸对吸附后的饱和树脂进行脱附再生,脱附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7.
通过响应面法,对增强凝胶型弱酸性树脂(110-H)在水溶液中对稀土元素铕的吸附作用进行优化。实验表明在最佳条件下110-H对铕的吸附量(346.85 mg/g)令人满意,是目前对铕离子吸附量最高的材料之一。吸附过程拟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和朗缪尔等温线模型,吸附热力学参数分别为ΔH=36.1 k J/mol,ΔS=200 J/(mol·K)。解吸实验表明110-H可以用浓度为0.1 mol/L的HCl溶液洗脱以实现再生。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比树脂吸附金属离子前、后特征以分析其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D301树脂对钼蓝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D301对钼蓝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在不同温度下,D301吸附钼蓝的吸附焓变ΔH和吸附熵变ΔS均为正值,而吸附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此吸附过程符合双驱动模型,吸附过程主要受粒内扩散步骤控制,经拟合获得动力学总方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唑硫酮类表面活性剂—3-己基-4-氨基-1,2,4-三唑-5-硫酮(HATT),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及磁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黄铜矿吸附HATT优选的p H值为4~8,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活化能为13.06 k J/mol;HATT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焓变ΔH为71.52 k J/mol,熵变ΔS为348.7 J/(mol·K),吸附自由能变ΔG为-28.95 k J/mol(298K)。HATT可能以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于黄铜矿表面,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FTIR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HATT以化学方式吸附在黄铜矿的表面。浮选试验结果也表明,HATT是黄铜矿的优良捕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曼尼希碱类缓蚀剂使用工况恶劣、影响因素复杂的情况,以单曼尼希碱为中间体,合成双曼尼希碱缓蚀剂(DM)。方法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方法研究Fe~(3+)对DM缓蚀性能的影响,计算DM在N80钢片表面的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并探讨Fe~(3+)对DM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在60℃、腐蚀介质总体积250 mL、缓蚀剂(DM)质量分数1%、盐酸质量分数20%、浸泡时间4 h的条件下,当Fe~(3+)质量浓度小于900 mg/L时,其腐蚀速率小于4 g/(m~2·h),满足SY/T 5405—1996对盐酸酸化缓蚀剂一级品的评价指标;当Fe~(3+)质量浓度大于900 mg/L时,其腐蚀速率仍然小于5 g/(m~2·h),满足盐酸酸化缓蚀剂二级品的评价指标。在1%DM的缓蚀溶液中,ΔG_(ads)=-44.86 k J/mol,当溶液中存在Fe~(3+)时,ΔG_(ads)=-42.56 k J/mol,与未加Fe~(3+)的相比,ΔG_(ads)更趋向于-40 kJ/mol。N80钢在20%盐酸溶液中的Ea值为7.10 kJ/mol,加入1%DM和1%DM+600 mg/L Fe~(3+)时的Ea值分别为25.45、23.90 kJ/mol。加入1%DM时,ΔE_(corr)=50 mV;加入1%DM+600mg/L Fe~(3+)时,ΔE_(corr)=30 mV。结论 N80钢在60℃、20%HCl条件下,DM缓蚀效率高达99.8%,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在N80钢表面的吸附为混合型吸附,且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放热的过程,吸附规律服从Langrauir吸附等温式。加入Fe~(3+)后,对DM缓蚀性能起抑制作用,Fe~(3+)并没有改变DM的缓蚀剂类型,且Fe~(3+)通过破坏DM在N80钢表面的化学吸附来降低其缓蚀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离子交换树脂D301在强酸性浸出液中对六价钼的吸附行为。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能谱(EDS)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对树脂的吸附能力、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进行详细考察。结果表明,D301离子交换树脂在强酸性浸出液中的对钼吸附量达到463.63 mg/g,吸附控制步骤为颗粒内扩散过程,当树脂粒度从0.9~1.2 mm减小到0.6~0.9 mm时,活化能则从25.47 k J/mol降低到20.38 k J/mol。解析实验表明,2 mol/L的氨水可以作为D301树脂的解吸液。动态上柱实验验证离子交换树脂D301在强酸性浸出液对钼直接提取的可行性。此外,逆流吸附可以改善动态连续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桂仙  张启伟 《贵金属》2015,36(1):36-40
研究了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银(I)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并进行了银的回收实验。动力学实验表明,复合吸附剂对银(I)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测定不同温度下复合吸附剂对银(I)吸附的表观速率常数,得到表观活化能Ea=29.2 k J/mol;热力学研究表明,复合吸附剂对银(I)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测得吸附热?H为40.8 k J/mol,说明复合吸附剂对银(I)的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0,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吸附回收实验表明:竹炭/壳聚糖复合吸附剂能应用于银的回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Au(Ⅲ)在巯基树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298 K时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106.9 mg/g树脂,用15%硫脲与1 mol.L-1盐酸的1∶1混合溶液作解吸剂解吸率可达92.60%。等温吸附遵循Freundlich经验式;测得在298 K时,吸附速率常数k298=5.23×10-5s-1;吸附活化能Ea=16.23 kJ.mol-1;吸附反应热效应ΔH=27.8 kJ.mol-1。用饱和容量法测定巯基树脂吸附Au(Ⅲ)的配位比均接近1∶1。红外光谱测定表明:树脂功能基-SH中硫原子与Au(Ⅲ)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的机理,利用XRD、SEM和EDX对吸附剂进行表征,研究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动力学对吸附过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更适合吸附过程;在303和313 K条件下,吸附剂的最大理论吸附容量分别为20.83和23.04 mg/g;Temkin和D-R吸附等温线模型证明氟离子脱除过程为物理吸附,且吸附过程遵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同时,热力学计算结果(?G~Θ0 k J/mol,?H~Θ=8.28 k J/mol,?S~Θ=0.030 k J/(mol?K))说明La(Ⅲ)改性沸石脱除模拟硫酸锌溶液中氟离子是自发、吸热的物理过程;将La(Ⅲ)改性沸石应用在工业硫酸锌溶液中,用量为15 g/L时,氟离子浓度从98.05 mg/L降低至44.09 mg/L。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改性竹炭对银(I)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I)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量为45.2 mg/g;竹炭对银的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描述,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29×10-4 s-1,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36.1 kJ·mol-1;银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线,吸附系数KL(298 K)为24.427 L·mg-1,饱和吸附量Q∞为62.7 mg/g;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为:ΔH= -40.9 kJ·mol-1,ΔG=-36.6 kJ·mol-1,ΔS=-14.46 J·K-1·mol-1.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I)的吸附主要为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16.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NH4Br为溴源,应用水热技术制备Br掺杂纳米多孔TiO2材料(Br/TiO2)。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Br/TiO2对阳离子蓝X-GRL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Br掺杂有利于形成棒状交联的多孔结构,增强TiO2对阳离子蓝X-GRL的吸附性能,吸附效率为92.2%,是空白样品的1.56倍。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测得其表观活化能为14.551 kJ/mol,说明该吸附属于物理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Br/TiO2对阳离子蓝X-GRL吸附自由能变为8.343-5.600 kJ/mol,吸附熵变为137.10 J/(K.mol),吸附焓变为33.773 kJ/mol,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201×7树脂吸附铁氰化合物的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201×7树脂对铁氰化合物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298 K时,201×7树脂对亚铁氰化络合离子[Fe(CN)6]4-和铁氰化络合离子[Fe(CN)6]3-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8.620和12.072 mg/mL.用均相颗粒扩散模型和收缩核模型对吸附参数进行描述,表明201×7树脂对[Fe(CN)6]3-和[Fe(CN)6]4-的吸附过程均属于液膜扩散控制.由树脂对[Fe(CN)6]4-和[Fe(CN)6]3-的等温吸附线得到Freundlich常数n分别为4.786和6.145;吸附过程中分离系数S和选择系数K均大于1,表明201×7树脂对[Fe(CN)6]4-和[Fe(CN)6]3-两种络合离子都是容易吸附的,而且[Fe(CN)6]3-离子比[Fe(CN)6]4-离子更容易被吸附.  相似文献   

18.
4—氨基—三氮唑树脂对钌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义镛  吴激 《贵金属》1993,14(3):1-6
4-氨基-三氮唑树脂 (4-ATR) 吸附Ru(Ⅳ)的最佳介质:酸度为3mol/L HCl。该树脂对Ru(Ⅳ)的饱和吸附容量为3.94m mol Ru(Ⅳ)/g 4-ATR,吸附速率常数k25℃=5.56×10~(-4)s~(-1), 吸附热焓△H=22.59 kJ/mol,Freundlich等溫吸附常数n=3.2。并确定树脂功能基—NH—N<(?)与Ru(Ⅳ)的配位比为1:1。  相似文献   

19.
改性竹炭对银(Ⅰ)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改性竹炭对银(Ⅰ)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Ⅰ)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平衡吸附量为45.2mg/g;竹炭对银的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一级动力学描述,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298=3.29×10-4s-1,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36.1kJ·mol-1;银在竹炭上的吸附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线,吸附系数KL(298K)为24.427L.mg-1,饱和吸附量Q∞为62.7mg/g;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为:ΔH=-40.9kJ·mol-1,ΔG=-36.6kJ.mol-1,ΔS=-14.46J.K-1.mol-1。机理研究表明:竹炭对银(I)的吸附主要为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20.
用化学和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SQD-85树脂对镱(III)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探讨溶液pH、镱(III)初始浓度、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QD-85树脂在pH5.5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对镱(III)的吸附效果最佳,测得树脂在308K时的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47.6mg/g;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参数表明,SQD-85树脂吸附镱(III)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动态实验结果符合Thomas模型。当用1.0mol/LHCl作解吸剂时,解吸率可达97.3%。因此,使用SQD-85树脂可以有效地去除和回收水溶液中的镱(I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