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源稀土在黄刚土中形态分布和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荆国芳  钱晓晴 《稀土》2002,23(2):38-42
模拟土壤施用稀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黄刚土中各组份吸附稀土的能力为 :无定形 Fex Oy、紧结有机物>松结有机物 >Mn Ox>晶形 Fex Oy>永久负电荷 ;进入黄刚土的外源轻稀土 ,主要累积于紧结有机态 (2 9.90~49.72 %)、无定形氧化铁吸附态 (2 6 .81~ 46 .76 %) ,而累积于松结有机态的轻稀土受外源稀土的加入量影响较小(2 4.93~ 2 8.72 %)。当外源稀土用量在 0 .6 84~ 2 .735 mg/ kg·季时 ,大豆地上部稀土无明显增加 ,而用量达13.6 74m g/ kg时 ,地上部明显增加。黄刚土外源稀土的最佳用量为 0 .6 84mg/ kg,此时 ,大豆增产 43.82± 15 .0 8%、油菜增产 17.92± 9.0 7%。  相似文献   

2.
外源稀土在我国主要土壤中化学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不同量混合稀土(0~500mg/kg)在我国主要类型土壤中化学形态的分布和受土壤pH的影响。在砖红壤、黄棕壤、黑土和黑钙土中,外源稀土主要以无定形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存在;而在土壤pH和无定形氧化铁、锰含量均低的红壤中,外源稀土主要以交换态和氧化锰结合态存在。土壤pH升高,稀土的专性吸附作用增强,因而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态稀土的含量和稀土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二十种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分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海  杨永岗  胡霭堂 《稀土》2001,22(3):1-5
本文提出了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分组的方法,对我国20种土壤中稀土元素形态分组特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稀土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次为氧化铁结合态和松结有机态。在碱性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仅次于氧化铁结合态,中酸性土壤中紧结有机态仅次于松结有机态,而碱性土壤中紧结有机态极低。土壤中交换态和氧化锰结合态稀土元素均比较低。  相似文献   

4.
离子型稀土开采以硫酸铵为浸矿剂进行原地浸矿,由于防渗等技术措施不够完善,造成矿区及周边区域土壤和水体中氮化物污染严重。以赣州龙南足洞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浸矿剂的p H值、浓度以及浸液速度对土壤中铵态氮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换态铵为土壤铵态氮污染的主要形态;中性条件能够促进铵态氮的迁移;浸矿剂浓度对土壤的最大吸附量有一定影响,但对铵态氮的迁移速率影响不大;淋滤速度越大,土壤对铵态氮吸附饱和时间越短,迁移速率越快。研究结论为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和水体中氮化物污染控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丁士明  张自立  梁涛  李素梅  孙琴 《稀土》2004,25(1):52-56
通过根箱法,研究了外源稀土对油菜和水稻根际电导率变化及交换态K 、Ca2 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稀土对土壤交换态K 、Ca2 的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增加水溶态离子的含量。低浓度稀土处理下的离子分布模式和电导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但高浓度处理显著改变其分布模式,造成离子在根际的非正常累积,说明高浓度处理对根际环境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连城县文坊稀土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并以周围未开采区为对照,对其0~100 cm的土壤和地表水体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离子吸附型稀土开采对土壤和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偏高,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远高于未开采区,铵态氮是氮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地表水体的NH+4-N、NO-2-N、NO-3-N、SO■含量均高于对照区水体,NH+4含量接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限值;矿区土壤铵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加深而减少,硝态氮变化趋势相反。研究认为,虽经过多年淋失,但土壤和地表水体各项环境质量指标仍偏高,存在生态风险,本研究可为离子吸附型稀土废弃矿区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南京甘家巷矿区铅锌矿床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岩石和矿石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结果显示:矿床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较为一致;甘家巷矿区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大,总体来看,稀土总量在铅锌矿石、底砾岩和粉砂岩中相对富集;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轻稀土相对富集,稀土配分曲线向右缓倾,轻稀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富集程度降低,重稀土元素分布比较平坦。相对较稳定;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甘家巷矿区为受F2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
《稀土》2015,(1)
比较了原矿矿山及原位浸析矿山土壤环境因子的垂直分布规律,探索了限制赣南稀土矿山生态重建的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原位浸析矿山土壤的环境因子中,去灰分干重、总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均显著高于原矿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总磷则显著低于原矿土壤;土壤层间各因子浓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原矿矿山土壤表土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微生物生物量碳,其他土层(1 m~6 m)的主导环境因子为pH值;原位浸析矿山中表土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总有机碳,风化土壤(3 m~6 m)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含水量及总氮。  相似文献   

9.
《稀土》2016,(5)
根据稀土元素在矿石中的存在形式及其成因、开发利用对象,当前将稀土矿床划分为原生型、砂矿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等三种工业类型。原生型矿床其稀土元素绝大部分呈矿物相形式存在,选矿工艺一般为浮选,并常辅以重选、磁选而组成联合工艺,开发利用对象为稀土矿物中的稀土,一般工业品位以稀土氧化物百分含量(即"总量"品位)表示。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矿床稀土元素则以可交换阳离子吸附态(也称离子相)赋存于风化壳粘土中为主,但存在较大比例尚不能被利用的其它相态,选矿采用浸提工艺,利用对象为可交换并能被浸出的那部分稀土,其现行一般工业品位也以稀土氧化物含量表示。勘查开发研究实践表明,该指标由于包含尚不能被利用的其它相态稀土,而且这部分稀土在不同的矿区占有率高低相差很大,仅凭该指标圈定的矿体无法真实反映可利用资源分布状态与特征,不适用该类矿床的勘查评价,宜修订为与利用对象一致的可交换阳离子稀土氧化物含量(即"浸出量"品位)表示。  相似文献   

10.
江西赣州地区分布着全球稀有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其开采工艺主要为原地浸矿,提取过程中主要使用硫酸铵,长期的原位浸提对当地的土壤环境造成的污染风险亟待评估.本研究以定南县原地浸矿工艺的典型离子吸附型稀土尾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区不同土层氮污染现状研究,设置了不同高程的采矿区(山顶、山腰、山脚)及附近未受浸矿干扰的山体对应深...  相似文献   

11.
研究稀土氧化物制备过程中灼烧过程对最终稀土氧化物中氯的影响,考察了碳酸盐灼烧时的装填量与装填方式、灼烧温度、升温曲线等对最终稀土氧化物中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酸盐非金属(氯离子含量)元素含量一定的条件下,碳酸盐的装料越少、升温速度越慢、灼烧温度越高,最终产出的稀土氧化物的氯含量就越低。  相似文献   

12.
张林昌 《山东冶金》1995,17(5):52-54
山东省稀土工业的发展应立足本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科研,生产,开发应用等各方面的作用加强行业协作,走稳步发展之路,促进山东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稀土金属中氯根测定的不稳定原因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 ,建立了既经济又稳定的测定方法。同时探索了氟化稀土中氯根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以某稀土企业的电解稀土生产工艺为例,介绍了较为先进的稀土电解行业的清洁生产方案,为今后稀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对稀土行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等离子光谱法测定碳酸稀土、氯化稀土中氧化铕含量,系统考察了不同试样浓度、不同基体配分下共存元素对测定元素的影响,并进行了加料回收及精密度实验,结果稳定可靠,与ICP-MS的对照结果令人满意。测定范围0.01%~0.30%。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氟碳铈矿晶体配 Si O2 球团 ,在 10 0 0℃、12 0 0℃温度条件下煅烧时稀土硅酸盐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 ,稀土原料和 Si O2 直接造球 ,在 10 0 0℃温度条件下 ,就有稀土硅酸盐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稀土在钢中的作用及加入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稀土金属作为变性剂在钢中的作用,其生成物及稀土金属的最佳加入量问题。总结了目前钢铁冶金工业生产中采用的加入稀土金属的几种方法,提出了当前钢中加入稀土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林建新  俞秀金 《稀土》2005,26(4):69-72
介绍了稀土在氨合成催化剂中的研究情况,重点综述了稀土的作用机理及催化性能,还介绍了国内稀土氨合成催化剂性能及工业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稀土新材料及其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陈占恒 《稀土》2000,21(1):53-57
本文简要叙述了稀土新材料及其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并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提高我国稀土产业自身高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开发稀土新材料及其在高技术领域应用技术是实现稀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无铵富集稀土,以复合钠盐为沉淀剂,对铝盐体系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中稀土进行富集。考察了pH对稀土浸出液除铝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沉淀剂、沉淀剂配比及用量、终点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陈化时间对稀土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稀土浓度0.014 64 mol/L、铝浓度0.54 g/L、初始pH=3.89、反应温度25 ℃、反应时间60 min的条件下,除铝终点pH=4.93时,残余铝浓度为13.02 mg/L,稀土损失为1.2%;当复合沉淀剂用量为0.7倍理论量的70%NaHCO3+30%Na2CO3、沉淀终点pH=6.72、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25 ℃、陈化时间40 min时,稀土沉淀率高达99.68%,灼烧后氧化稀土总量为96.48%,铝含量为0.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