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述了纤维亲水-速干改性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亲水改性聚酯纤维及织物的生产技术现状、产品市场前景。目前已经工业化生产的亲水改性聚酯纤维及织物总体上是通过化学、物理改性方法得到,具体的改性技术主要是共聚熔体改性直接纺丝、熔融共混直接纺丝、纤维表面改性(包括形态结构改性与表面接枝改性以及亲水性油剂上油处理),以及聚酯纤维织物的纤维素离子溶液表面改性、酶水解表面处理等。这些改性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在直接纺涤纶民用长丝、直接纺涤纶棉型短纤维、非织造布以及技术纺织品等领域发挥升级换代、开拓市场的作用,符合聚酯纤维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聚酯纤维技术发展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6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我国聚酯纤维的发展,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锑系催化剂仍将会较长时间保留,特别是乙二醇锑应用前景广阔,但从环保出发,新型催化剂必须要研究开发。共缩聚改性应是聚酯改性的主流方法,而纳米无机粒子对面料和服装的表面处理以及微胶囊法制备功能纤维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细旦化、超细旦化和异形化仍是聚酯纤维发展的重要趋势。聚酯纤维的发展取决于纺织加工中混纺技术的发展,后者将是未来聚酯面料制备的主要技术。实用的多组分复合技术将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重视聚酯的回收利用技术,也是聚酯纤维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孟莉莉  刘金剑 《聚酯工业》2007,20(5):15-16,28
考察了氢氧化钠水溶液、乙二胺水溶液和氢氧化钠与乙二胺的混合水溶液被用来处理纤维时,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改性聚酯纤维减量率的影响,发现氢氧化钠水解速率大于乙二胺的氨解速率,氢氧化钠和乙二胺对改性聚酯纤维有协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聚酯纤维表面改性的方法、机理及其应用。重点分析了等离子体处理、碱处理、表面接枝以及光化学处理理论依据和技术现状,并结合应用提出了改进方向和可能采取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聚酯纤维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酯纤维阻燃化处理方法,分析了卤系和磷系阻燃剂及其对聚酯的阻燃改性作用.介绍了聚酯阻燃的新技术如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硅系阻燃剂和复配技术.指出了今后聚酯阻燃改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涤纶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聚酯纤维阻燃化处理方法,分析了卤系和磷系阻燃剂及其对聚酯的阻燃改性作用,以及聚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指出:磷系共聚阻燃改性技术辅以其它反应性单体、纳米添加剂等有利于改善涤纶的抗熔滴性和炭化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7.
聚酯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酯(PET)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愈加受到关注.本文从低温染色助剂(载体)、涤纶改性、前处理技术、染料改性、超临界流体CO2染色、微胶囊染色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聚酯纤维低温染色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聚酯纤维在针织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重点。尽管聚酯纤维相对其他合成纤维来说综合竞争优势明显,但是由于总量增加所带来的问题必须依靠新技术加以解决,这些技术包括:生物基合成原料,新型催化剂和纤维表面整理剂以及适合针织后加工的改性技术;低毒性的熔体着色技术,新型聚酯纤维替代已知高能耗、不易回收再生以及环保成本相对较高的化学纤维;加工和使用过程无有害醛类的综合技术以及改善或摒弃织物加工过程对环境和人体有不良影响的新型和改性聚酯纤维制造技术。最后,拓展针织加工链具有优势的技术纺织品市场,可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采用多组分复合纺丝技术,包括聚合物改性技术生产的各种高品质聚酯纤维,表明服高品质聚酯纤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浙江化工》2015,(1):54
东华大学顾利霞课题组经过十余年努力,在化学纤维改性和多相高分子材料领域获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共聚酯、纤维与染整技术体系。相关项目日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我国聚酯纤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但同质同构化严重。改进聚酯纤维的染色性、舒适性,一直是聚酯纤维功能化的重要方向。为此,顾利霞等基于空间位阻和染色高效协调改性,精选带侧甲基  相似文献   

11.
芳纶纤维改性技术是当今的研究热点,分析了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目前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芳纶纤维的各种改性技术的进展,包括物理改性中的表面涂层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超声浸渍改性技术、γ-射线改性技术,化学改性中的表面刻蚀技术改性、基于酰胺键的化学反应、基于苯环的反应以及功能改性法,并对我国芳纶纤维的工业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目前丙烯腈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不足,介绍了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根据膜分离过程的特点,讨论了膜技术处理丙烯腈工业废水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作为改变渗透蒸发膜的分离性能 (渗透通量和分离因子 )、抗污染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的有效手段而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兴趣。这些改性方法在不少场合下可以联合使用。对常用的改性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 ,简要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并列举了一些实例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污染问题及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乙酸纤维素作为纤维素的重要衍生物之一,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及可生物降解性能,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系统介绍了乙酸纤维素在服装纺织、烟用滤嘴及膜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目前乙酸纤维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共混改性、纳米及纳米复合改性、表面改性等方面对乙酸纤维素的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乙酸纤维素的发展前景,指出开发简单易行能够工业化的改性技术及制备出可再生的生物降解材料研究是乙酸纤维素改性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电渗析技术应用于工业废水脱盐时,废水中有机物及其它杂质组分等会造成膜污染,进而影响脱盐性能。电渗析膜污染防治对促进电渗析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相比于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更易形成有机污染,且更严重。阴离子交换膜污染主要由腐殖酸、牛血清蛋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有机物造成,污染过程主要受静电作用、亲和作用和几何因素的影响。膜改性提高阴离子交换膜的抗污染性能是电渗析膜污染防治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许多有关膜改性提高阴离子交换膜抗污染性能的报道。膜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学改性法、等离子体改性法、表面涂覆改性法、电沉积改性法、自聚合改性法及改进基膜结构法等。本工作对阴离子交换膜改性及抗污染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不同改性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些改性方法能提高阴膜表面的负电荷密度和亲水性、降低膜表面粗糙度和基膜含水率等,因此可以改善阴离子交换膜的抗污染性能。然而,目前研究获得的改性阴离子交换膜仍存在修饰层不稳定、抗污染性能不理想和性能测试不系统等缺点,需进一步优化改性方法、改性工艺、组分修饰及性能测试等,以获得抗污染性能稳定且效果良好的改性阴离子交换膜。  相似文献   

16.
世界聚酯纤维产业化新产品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世界聚酯纤维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聚酯产业链朝着多元化应用领域发展,聚酯纤维从以往的简单取代天然纤维的民用纺织领域逐步拓展到产业用、高技术等领域。聚酯改性以及差别化技术的研究更大程度上致力于产业化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等离子体技术表面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最新进展.运用等离子体技术改变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聚合和等离子体接枝聚合.等离子体技术正以其优越性在高聚物材料表面改性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硅由于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低的脱嵌锂电位、储量丰富等优势已成为当前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重要开发的高性能负极材料,但硅负极较大的体膨胀效应和较低的电导率等问题限制硅负极在商业中进一步的应用。针对硅负极材料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着重从硅的表面改性包括表面包覆、表面功能化、人造固相电解质膜等技术展开综述,分析了这些改性策略及电化学性能改进机理,并对硅表面改性技术进一步发展做了简单展望,旨在开发出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用关键硅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体技术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正贤 《广东化工》2009,36(7):131-132,146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蛩及种类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越来越难满足处理的需要。等离子体技术具有费用低、处理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关注,以酶为催化剂的绿色生物催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酶的催化能力是影响酶能否进行工业化应用的重要因素,同时,因催化不同反应的需要,新酶开发显得十分迫切。杂合酶技术是基于已有酶资源来进行新酶的设计和开发的技术,其具有独特的优点,尤其是目前酶的表达克隆、分子筛选、人工进化、DNA序列改组和体外突变等技术已成为常规技术,为杂合酶的开发及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杂合酶的构建策略、构建方法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为其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