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酵法制备红茶菌酒饮料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以红茶为主要原料,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为发酵工作菌种得到红茶菌液,通过加入一定数量的基酒,配制酒饮料的工艺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红茶在pH值为5.5,85℃的热水环境中,浸提25min,提取效果最佳:在配制的茶菌饮料中,酒精含量V/V=1:10时,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最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实现红茶菌饮料的固定化共生发酵,对其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发酵液中的总酸含量、总糖利用率以及对发酵液的感官评价分值为考查指标,探讨了蔗糖添加量、接种量、菌种比例以及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固定化细胞共生发酵红茶菌饮料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固定化共生发酵红茶菌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蔗糖添加量为70g/L,接种量为7.5%,菌种比例(酵母菌J∶醋酸菌C)为6∶4,发酵时间为6d时,制得的红茶菌饮料色泽均匀,香味怡人,酸甜可口,具有红茶菌发酵液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3.
4.
5.
以新疆干骏枣为原料,采用红茶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 cescerevisiae Hansen、纹膜醋酸杆菌Acetobacter aceti、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ha plantarum)为菌种,经发酵研制红枣红茶菌发酵饮料。研究了红枣汁添加量、红茶菌接种比例、发酵时间、温度和供氧量等因素对红枣红茶菌发酵饮料发酵工艺的影响,确定其最佳工艺为:红茶菌接种量5%(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2:2:1)、枣水比1:3.5、发酵时间4d、温度30℃,供氧方式为10层左右的纱布封口震荡培养。该发酵饮料酸甜爽口,枣香醇厚。 相似文献
6.
7.
8.
将分离筛选得到的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进行配比得到红茶菌复合菌种,分别讨论培养基pH值、溶氧量、温度和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按质量配比2:2:1,即总接种量5%、最适初始pH值为5.5、装液量为40%(即装液量100mL/250mL),在30℃、传统培养基培养5d的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10.
11.
该研究以东北大白菜为原料,红茶菌(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为菌种,对红茶菌酸菜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先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对影响酸菜感官品质、总酸含量和亚硝酸含量的三个因素(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红茶菌接种量)进行删选,再通过响应面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红茶菌接种量为16.036%,发酵温度为29.791 ℃,发酵时间为7.143 d,考虑到实际生产的便利,将其调整为接种量16%,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7 d,调整后发酵出的红茶菌酸菜感官评分为35分,总酸含量为1.87 g/100 g,此条件下产品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为0.84 mg/kg。红茶菌自身产生的代谢产物有众多保健功效,再与白菜结合后二者相互融合,发酵出一款新型酸菜,不仅提高红茶菌利用价值,也为酸菜市场的多元化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12.
13.
对采用红茶菌与AS1.41醋酸菌多菌种进行液态发酵生产保健红茶醋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醋酸发酵过程,结果表明,加入红茶菌的发酵成熟醋液中总酸提高了4.3%,有机酸提高了10.6%,酯类含量提高了24.6%。 相似文献
14.
红茶菌是用含糖茶水通过接种醋酸菌和酵母,进行发酵生产的一种广受欢迎的健康饮料。近年来,国内外对红茶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制作工艺优化方面,小部分研究着重在红茶菌发酵动力学模型、抗氧化与抑菌活性的分子作用机理等方面,同时,国外还对红茶菌中的功能因子——葡萄糖二酸-1,4-内酯(D-Saccharic acid 1,4-lactone,DSL)对肝脏等器官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红茶菌的一种副产物——细菌纤维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细菌纤维的纳米化等方面。本文主要从红茶菌的菌种组成、相关工艺进展和益生功效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国内外红茶菌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16.
运用HPLC法对低糖啤酒发酵过程中糖组分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麦芽三糖的利用效率是发酵度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