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赵国良  冯云龙  刘卫东 《稀土》2007,28(1):17-22
合成了亚硝酸根·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三水合铒(Ⅲ)配合物Er(ONO)(C8H7O3)2(H2O)3,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热重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Er(Ⅲ)与2个香兰素配体中的2个酚羟基氧和2个甲氧基氧、亚硝酸根中的1个氧及3个配位水分子中的3个氧原子发生配位,配位数为8.用热重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2.
钐(Ⅲ)在二苯甲酰基甲基亚砜体系中的发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并表征了钐(Ⅲ)的高氯酸盐与二苯甲酰基甲基亚砜(C6H5COCH2SOCH2COC6H5)的固态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摩尔电导率、元素分析和稀土络合滴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SmL5(ClO4)3·3H2O( L=C6H5COCH2SOCH2COC6H5).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表明,配体通过一个亚砜基氧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而羰基氧未参与配位.配体的磷光光谱和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二苯甲酰基甲基亚砜配体对钐(Ⅲ)的荧光具有较好的敏化作用.还对钐(Ⅲ)配合物分子内能量传递及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双水杨醛1,6-己二胺希夫碱轻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并表征了双水杨醛缩 1,6 己二胺希夫碱配体 (C2 0 H2 4 N2 O2 ,以L表示 )与轻稀土Ln3 的 7种新的固体配合物 [LnL2 ](NO3) 3(Ln =La、Ce、Pr、Nd、Sm、Eu、Gd)。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电子光谱、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热分析方法进行表征。中心金属离子Ln3 与希夫碱配体中的亚胺氮和酚羟基中的氧发生配位 ,配位数为 8。  相似文献   

4.
利用1-萘胺分别与邻香草醛和对甲氧基水杨醛反应合成两种新型希夫碱化合物L1和L2;用CoCl2.6H2O分别与L1和L2进行反应,获得了与其相对应两种新的配合物CoCl2L1(1)和CoCl2L22(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NMR及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手段,对新型希夫碱及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希夫碱酚羟基上的H原子与N原子相吸均形成了分子内氢键,并以氢键连接构成了新的六元环。L1和L2作为配体与CoCl2形成配合物时,酚羟基上的H原子没有脱去。配合物1由L1和CoCl2以摩尔比1∶1组成,配体上酚羟基氧及甲氧基氧同时与中心原子Co配位,形成双齿螯合配位构型;配合物2由L2和CoCl2以摩尔比2∶1组成,配体上只有酚羟基氧参与中心原子Co的配位,而甲氧基氧未参与配位。配合物1,2中Co原子均为四配位的。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六种重稀土高氯酸盐与苯基乙酰甲基亚砜(L)的配合物RE(C lO4).L5.2H2O(RE=T b,D y,E r,Tm,Y b,Y),该系列配合物可溶于水,红外光谱及摩尔电导表明,配体通过亚砜基团上的氧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羰基氧不参与配位,三个高氯酸根离子有两个在内界与稀土离子配位,另一个在外界不参与配位。测定了配体的磷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等表征。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测定结果表明:铽(Ⅲ)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属于M→M发光[1]。  相似文献   

6.
张秀英  李书静  雷雪峰 《稀土》2006,27(6):15-18
通过邻香草醛和5-氨基水杨酸的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四齿Sch iff碱配体HL,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明配体中有四个配位原子,分别是酚羟基氧原子、亚甲胺基团上的氮原子以及两个羧基氧原子。通过REC l3与此配体的反应合成了六种新型Sch iff碱固体稀土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IR、UV-V IS1、H-NM R、热分析和摩尔电导率等物理测试手段考察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配体通过其酚羟基氧原子、亚甲胺基团上的氮原子以及两个羧基氧原子与中心离子配位,C l-也参与了配位,中心离子的配位数是7。配合物的组成可能为:RE2L3C l3.nH2O(RE=L a,N d,G d,D y,Y b,Y)。  相似文献   

7.
二茂铁甲酰腙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占喜  李保国  乌云 《稀土》2002,23(1):6-10
用二茂铁甲酰腙与稀土金属 ( )氯化物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配合物 ,进行了元素分析、IR、1 HNMR、质谱、电化学性质分析、摩尔电导率及荧光光谱表征 ,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L n(HL) 3 Cl3 · n H2 O]和可能的配位方式。分析表明配合物中配体以酮式与稀土金属离子配位 ;电导率测定结果说明配合物为非电解质 ;电化学性质分析表明配合物中三个单取代的二茂铁基所处的化学环境相同 ;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中没有稀土金属离子 f- f轨道间跃迁的特征光谱。  相似文献   

8.
二茂铁甲酰基苄基肼的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新的配体二茂铁甲酰基苄基肼(L)和它的十四种高氯酸盐配合物RELx(ClO4)3·nH2O(RE=La、Ce、Pr、Nd、Sm、Eu、Tb、Dy、Er、Tm、Yb、Lu,x=4,n=1,2,4;RE=Gd、Ho,x=3,n=1)。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摩尔电导率表征,并对Sm、Tb、Dy的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配体是用羰基氧原子和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形成五元螯合环,配合物为电解质,高氯酸根为外界。配合物中均未出现稀土金属离子f-f跃迁的特征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水合三氯化铟与金刚烷胺缩邻香草醛Schiff碱(即配体L)进行反应,合成了新的配合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新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InCl3L.C2H5OH,即每个配合物分子由1个三价In离子、1个配体L、3个氯离子,以及1个乙醇分子以类似结晶水的形式共同组成。配体中酚羟基上的H原子与N原子相吸形成了分子内氢键,并以氢键连接构成了一个新六元环。由配体形成配合物时,配体上原来成键模式完全保留了下来。配体分子内亚胺基中的氮未参与配位,而配体上酚羟基的氧及甲氧基的氧同时与中心原子In配位,形成双齿螯合配位构型。配合物中In原子为五配位的。  相似文献   

10.
李文先  韩凤梅  赵永亮 《稀土》2003,24(3):11-15
合成并表征了重稀土高氯酸盐与苯基苯甲酰甲基亚砜的四种固态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及差热-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RE(ClO4)3·L5·2H2O(RE=Tb,Dy,Er,Yb)。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表明,配体通过一个羰基氧和一个亚砜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在丙酮溶液中测定的摩尔电导率表明,三个ClO4-,其中两个在内界,一个在外界。铽、镝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配体对铽(Ш)、镝(Ш)的荧光具有较强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