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苯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在竖式炉中用流动法连续制备外径为40~100 nm、长度为50~1 000 μm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经过预处理后,采用化学镀工艺在表面均匀镀覆纳米钴-磷微粒并进行了热处理,用TEM、XRD、磁强计等方法对纳米钴-磷/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钴-磷微粒的粒径为15~40 nm,形成的是磷在钴晶粒中的置换固溶体,但晶体结构不完整;未经热处理的钴-磷/碳纳米管呈现很大的矫顽力,达到1.332×106A·m-1,经过400℃热处理后,有Co2P的新物相析出,其磁性能表现为矫顽力减小、磁化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1,10-癸二醇做还原剂,在油酸和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两种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制备出磁性钴纳米粒子,利用XRD、XPS、TEM和激光光散射仪对所制备的钴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钴纳米粒子具有hcp相,平均粒径大约为30nm。  相似文献   

3.
微纳空心镍球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背景,目前的制备方法工艺复杂针对火花放电制备微纳空心镍球的工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TRIZ理论的冲突解决理论和物场分析方法对电火花制备微纳空心镍球的技术提出一种改进方法——超声电火花复合加工.在这种方法中,使用了旋转多电极加工方法,以期产生更多的蚀除量,利用超声空化技术使工作液中产生更多的气泡,并使用曝气装置来有效地控制气泡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空心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心微纳米结构材料由于其独特而优异的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空心微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如模板法、水热法、喷雾干燥法、高温溶解法及超声波法等,并介绍了空心微纳米结构的表征手段,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红外光谱等,同时综述了空心微纳米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载体--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可附载放射性核素的磁靶向药物载体--磁性壳聚糖微球,磁性微球中的纳米磁性Fe3O4粒子由FeSO4和FeCl3通过碱溶液的共沉淀法制备而得,借助SEM、IR及激光粒度仪等对微球的粒径、粒径分布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壳聚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5%,Fe3O4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2,悬浮介质的搅拌速度为1 200r/min等条件下制得的磁性壳聚糖微球的粒径在(40±20)μm,且呈规则的球形,可满足放射性核素载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钴基合金扩散渗硅强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以空心玻璃微球(GMBs)为载体,钛酸四丁酯(Ti(OC4H9)4)为原料,采用浸涂法制备可漂浮附载型复合光催化剂Fe-TiO2/GMBs。样品的结构、成分、形貌和核壳厚度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S)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进行表征。并研究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性质。结果表明,Fe元素的存在既没有影响TiO2由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转变,也没有增加新的晶相,而是使TiO2的光催化活性明显增强,本文对TiO2光催化机理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以空心玻璃微球(GMBs)为载体,钛酸四丁酯(Ti(OC4H9)4)为原料,采用浸涂法制备可漂浮附载型复合光催化剂Fe-TiO2/GMBs。样品的结构、成分、形貌和核壳厚度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S)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进行表征。并研究样品在紫外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性质。结果表明,Fe元素的存在既没有影响TiO2由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转变,也没有增加新的晶相,而是使TiO2的光催化活性明显增强,本文对TiO2光催化机理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复合电沉积制备纳米钡铁氧体/钴镍合金磁性镀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纳米钡铁氧体(BaFe_(12)O_(19))/钴镍合金磁性镀层,研究了纳米钡铁氧铁颗粒对镀层表面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和镀液中BaFe_(12)O_(19)颗粒含量、电流密度、镀液温度、施镀时间等电沉积工艺参数对复合镀层矫顽力和最大磁能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加入纳米钡铁氧体颗粒通过优化电沉积工艺可以制备出磁性复合镀层,可明显提高镀层的最大磁能积和矫顽力;以上四种工艺参数对镀层的最大磁能积和矫顽力有明显影响,但影响规律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采用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为磁核,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用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尺寸和形貌进行分析,考察了壳聚糖浓度、乳化剂用量、交联剂浓度、搅拌速度等参数对壳聚糖成球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4 mL质量浓度为4 g·L~(-1)壳聚糖溶液、0.1 mL司本-80和0.1 mg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经超声分散1 h后,加入0.5 mL4%的戊二醛,在转速350 r·min~(-1)搅拌条件下,室温下反应2 h,可得到形貌光滑、粒径为0.5~2 μm的磁性壳聚糖复合微球,该壳聚糖复合微球具有较好的磁响应性能。  相似文献   

11.
镁及其合金表面综合防护性差,表面强化处理成为镁制品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化学镀因其众多技术优势在轻合金的表面改性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经典的化学镀工艺存在工序繁杂、毒性大、成本高等诸多弊端,针对镁合金化学镀工艺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镁合金化学镀展开以低污染、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结果表明,改变现有化学镀的镀前处理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化学镀镀层的顺利生长,从而以更加环保的方式,在镁合金表面获得致密、光滑、均匀的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比较了两种化学方法--铁粉法和甲醛法在石墨粉表面镀铜的工艺.结果表明:铁粉法使用混合表面活性剂对石墨粉预处理,40~60 ℃搅拌下缓慢加入镀液,在pH为1.5~2.0下镀覆15~20 min,50 ℃干燥可以制备出含铜25%~75%、镀覆效果好的镀铜石墨粉;甲醛法要求对石墨粉敏化、活化、工艺复杂、成本高、副反应产物具有毒性,且铜含量较低的试样镀覆效果不如铁粉法制备的试样.铁粉法镀覆效果好、工艺简单、无毒,列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刚石表面镀覆金属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人造金刚石表面进行盐浴镀Ti和化学镀Ni、Cu处理后 ,用SEM观测镀后金刚石的表面形貌及镀层界面 ,并测试分析了镀后金刚石的抗压强度和抗热蚀能力。结果表明 ,盐浴镀Ti的镀层与金刚石的结合界面比化学镀层更为致密 ;经化学镀后的金刚石抗压强度明显提高 ,镀Ti和镀Ni的金刚石抗热蚀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4.
系统分析并阐述了镀前工艺对化学镀镍磷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介质中NaOH浓度、镀层Cr2O3含量及热处理条件对低磷N i-P-Cr2O3化学复合镀层耐磨蚀性的影响,并与N i-P化学镀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镀层的耐磨蚀性与介质中NaOH浓度呈线性关系,在任何NaOH浓度下复合镀层的耐磨蚀性均优于N i-P镀层;镀层Cr2O3质量分数在8%左右耐磨蚀性达到最佳值;经适当的热处理可显著提升镀层的耐磨蚀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超临界流体概念、特性,叙述了超临界流体在电镀层制备和化学镀层制备过程中的独到优势,阐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镀层制备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超临界流体镀层制备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表面金属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金属化的碳纤维是最好的电磁干扰(EMI)屏蔽填充物。介绍了碳纤维化学镀的前处理工艺及化学镀工艺流程,该法获得的碳纤维镀层均匀、致密、结合力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高碳钢表面Ni-P/纳米Ti(C,N)化学复合镀工艺以及热处理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镀工艺中各因素对镀速影响的显著性顺序是pH值>镍磷比>施镀温度>纳米Ti(C,N)加入量;较好的施镀工艺为硫酸镍为25g/L、次亚磷酸钠为29.9g/L、乳酸为34g/L、乙酸钠为4g/L、PbCl2为0.001g/L、Ti(C,N)为6g/L、pH值为4、施镀温度为80℃;复合镀层较佳的热处理工艺为400℃保温45min,空冷。在最佳工艺下,得到的Ni-P/纳米Ti(C,N)复合镀层的硬度为975.2HV,是高碳钢基体硬度的3.8倍,且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强。  相似文献   

19.
在钢基化学镀Ni-P镀层上再电镀上1层镍,成功制得Ni-P+Ni双镀层,并对Ni-P镀层和Ni-P+Ni双镀层进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Ni-P+Ni双镀层表面光亮,其致密性和可靠性都比Ni-P镀层好,对提高金属抗蚀性和防护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碘化钾在酸性镍磷镀液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碘化钾作为稳定剂对酸性化学镀镍磷合金溶液的稳定性、沉积速度、镀层含磷量、表面断面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并与乙酸铅、硫脲、硫代硫酸钠、钼酸钠、五种稀土阳离子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碘化钾是一种很有效的稳定剂,并且在极宽的浓度范围内可使镀液稳定,镀速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含碳化钾的镀液对镍磷合金镀层的磷含量、镀层形貌及镀层耐蚀性影响不大。开发含碘化钾的复合稳定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