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媒介融合是当今国际传媒业发展的一大浪潮。媒介融合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共同作用的结果。媒介融合对传媒企业的战略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媒企业的战略重点由过去以竞争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合作竞争战略,而传媒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可以通过组建跨媒体传媒集团、构建媒介产业机群和组建传媒战略联盟几种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中的传媒企业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是当今国际传媒业发展的一大浪潮.媒介融合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共同作用的结果.媒介融合对传媒企业的战略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媒企业的战略重点由过去以竞争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合作竞争战略,而传媒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可以通过组建跨媒体传媒集团、构建媒介产业机群和组建传媒战略联盟几种模式实现.  相似文献   

3.
曾扬阳 《商品与质量》2012,(Z1):106-107
传媒与司法价值定位的异同,导致二者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由于传媒不当介入等致使二者排斥对立;另一方面,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促使了它们的交合统一。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推进职业自律等方法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在发挥强大正功能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如何认识传媒,正确而有效地利用传媒就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了解、辨别、获取媒介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及利用媒介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教育两个方面内容。论述了大学生有效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自1922年李普曼首次提出"拟态环境"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目前,拟态环境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逐渐普及,拟态环境的合理构建对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构建新闻传媒拟态环境,本文从监管力度、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信息的有效性以及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平四个方面提出了拟态环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9,(5):56-59
媒介有着自己独有的内在价值主线,外在形式则有着自己的文化表象。同时媒介在构建社会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事实上是媒介文化重要的关注范畴。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分析更是从多维度展开。事实上,网络和新媒体对媒介文化的"重新"建构,更应该回到媒介文化关注的问题转向及其内在心理逻辑,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在"技术"这一结构性的因素作用下,媒介文化与网络和新媒体结合后出现的拓展性、外显性元素,甚或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应关注技术导引的媒介文化研究的旨趣、脉络等自身逻辑,以及逻辑演进过程中提取出的"问题"衍变。  相似文献   

7.
“媒介建构现实”包括建构的现实与如何建构的问题。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特征,媒介活动的参与者在虚拟体验中获得了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心理“现场感”。学术界在研究媒介现实的建构路径时,往往立足于“媒介”、“个体”和“社会”的一端,因而也有了符号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社会心理学范式,它们分别从媒介文本、社会结构和接受者的个体心理入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这三种范式以阐释性研究方法为主,有走向综合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环境失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运作的高度"商业化"、政府监管的无效、新闻法规的缺位、受众的非理性等使媒介生态出现了失衡的倾向,促使媒介平衡、有序地发展已成为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媒介性质定位的角度,以媒介自律为基础,通过行政和市场双方建立合理有效的媒介制约机制,双轨并行,促进媒介生态平衡、稳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媒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高校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指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媒体评判能力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媒介经营在传媒产品的生产、传播、广告经营和资本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法学和传媒经营管理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着手,以法律视角观照传媒经营中的法律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并探求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媒中的“逆反”。即种种“逆反心理”能否消解。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平衡和信息接受。如何能消解“逆反”。实现最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是当前媒介研究关注的热点。文中从引导者形象到引导内容、情境以及对象等特征的诸多方面对传媒“逆反”进行了解析、探求,并结合电视媒体“以人为本”的传播特色,提出了开拓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挖掘新闻意义。实现意见汇聚;凸显电视媒体的现代气质;以及人性化的意见沟通与互动式的交流魅力等一系列关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启示,为当前电视新闻的消解“逆反”、有效传播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传媒中的"逆反",即种种"逆反心理"能否消解,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平衡和信息接受.如何能消解"逆反",实现最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是当前媒介研究关注的热点.文中从引导者形象到引导内容、情境以及对象等特征的诸多方面对传媒"逆反"进行了解析、探求,并结合电视媒体"以人为本"的传播特色,提出了开拓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挖掘新闻意义,实现意见汇聚;凸显电视媒体的现代气质;以及人性化的意见沟通与互动式的交流魅力等一系列关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启示,为当前电视新闻的消解"逆反"、有效传播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司法与传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与传媒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关系,传媒对司法具有积极和消极二重作用,积极作用有审判公开、遏制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司法人员整体素质等,消极作用有导向偏离、煽情施压、功能错位等。应正确处理好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使二者在追求各自价值的同时达到平衡稳定、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或者传播方式也有了不时地更新,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城市作为人类典型的聚居地,其媒体的发展也关系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当下,网络媒介以席卷之势"横扫"城市,传统媒介只有树立"媒介融合"的观念,将媒介融合的趋势纳入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在媒介融合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谋得新的发展。本文从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部分成功案例的得出城市不同媒介在媒介融合下可采取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始终是传播方式变革的基础动因,媒介对社会系统的介入以及与文化的相互交织使得媒介文化成为社会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的演变已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表征。从社会文化的总结框架中审视媒介文化研究的取向,文化研究的体系与方法始终贯穿其中;而在从技术变迁的视角下,新技术衍生出新的表达形式以及新语境下的意义延伸是对媒介文化内涵的重要拓展。技术演进在引发传播形态变革的同时,媒介文化的内容形式、结构特征和意义表达都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侵入社会系统的当下,媒介文化研究在遵循文化研究基本逻辑的同时也必须将技术演进带来的意义延伸纳入其中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呈现多样化,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等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就高校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对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歇尔·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新闻传播界的思想巨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思想和态度,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媒介即人的延伸"等媒介技术思想.在媒介传播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孕育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御宅族",他们独特的生活状态逐渐成为影响青年一代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用麦克卢汉技术思想解读了"御宅族"现象.  相似文献   

18.
《南昌水专学报》2019,(2):61-65
新媒体的即时、开放等特质赋予其强大的情绪渲染和感召力,并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技术带来极大社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媒介形式复杂多样、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媒介困境由此显现。通过对当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媒介困境进行梳理,分析新媒体在促进青年群体社会参与中的应然和未然,并从传媒引导的角度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快速演变,带给人们太多关于城市形态和城市本质的关注点,甚至是困惑,影响城市和城市对人的影响因素构成复杂而变化多端。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或是生活方式,都将落实到一定的媒介和载体得以转换,无论是产品还是环境乃至城市都是如此。本文想通过时尚这一文化现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迹,探讨时尚与城市景观如何交叉结合,以及城市民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需求的关系及城市未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 ,媒介教育还是一项空白 ,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未来着眼 ,媒介教育在我国都是一个迫切需要启动的工程。媒介教育是传媒科技发展的需要、是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文化疆土完整的方式之一 ,是信息时代人们有效利用信息的重要基础。媒介教育应体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 ,树立宏观的媒介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