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生活居住模式的更迭,疍民的传统水上生活文化在逐渐消失,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传统疍民水上居住模式形成的典型空间结构,归纳出集中型水上聚落、分散型水上聚落、临岸水街型聚落三种水上聚落类型,住家船、干栏住家、公共建筑三种水上建筑类型。并结合现代水上聚落与建筑的相关案例,以广州新洲渔民新村为例,对传统疍民水上社区进行了现代转型设计,探讨以复兴疍民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现代水上居住社区的可能形态。尝试通过新型模块化、活动化水上社区,为岭南传统疍民居住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清末及民国初期的影像和绘画为主要研究材料,对18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入海口区域疍民建筑和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进行整理和还原。主要针对形成于沙田围垦土地上的小型聚落,考察其线性的分布方式、依靠堤坝建立的寮屋建筑,以及在由船居到陆居的过程中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探讨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进与疍民建筑和聚落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认为,珠江三角洲的水土环境变化及沙田围垦活动,是影响和推动珠江流域的疍民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建筑空间演变和渔民聚落呈现线性延展分布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赫哲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及基因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文章提出"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基因分类方法,首先确定赫哲族所属的聚落整体——东北渔猎少数民族聚落的景观特征;其次与赫哲族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基因相融合,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为典型研究对象,制定四排赫哲族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识别确定赫哲族的文化景观基因,以期为四排赫哲族乡乃至其他类似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5):146-147
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探查海南疍民青少年语言使用和语言教育的状况,以图从中透视海南疍民族群在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时代中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海南疍民青少年基本上都是"三语"——疍家话、海南话和普通话的掌握者;他们在学习主流社会语言和传承本族群语言之间达成了有机的平衡,具有令人期待的进步空间与潜质。  相似文献   

6.
高飞  郭沁  段广德 《城市建筑》2023,(5):27-29+49
以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211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分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3种类型和8种子类型,并利用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呈现;依据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里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文化景观特征区的分区结果。结果显示:(1)东部农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2)西部牧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中部农牧交融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个不同文化主导的文化景观特征区验证了蒙东地区农牧文化兼并的属性,以期为当前我国大量的农牧交错区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研究提供借鉴,为区域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木格君子垌客家围屋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客家民族变迁历史,探究了客家聚落的空间演变形式,并对聚落环境、气候、人文、人文特色进行了论述,以更好地掌握广西客家民系乡愁的物质承载体和精神文明,贵港君子垌聚落空间的研究对于今后当地的保护发展和广西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基础而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人们为了生产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试从太行山地区的文化区位分析入手,探究了太行山地区地域文化与其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街巷空间、传统民居及公共建筑等几个方面概括太行山传统聚落的形态、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于19世纪并在地理学界普遍使用,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贵州省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群的文化景观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景观特征、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建构两方面。研究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是在高原喀斯特山地环境、战乱多发的历史背景、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及独特的布依民族文化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山地民族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 3 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2021,28(2):109-115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肖竞  曹珂 《室内设计》2014,(3):108-113
在古代“风水学”思想指导下营造 建设的我国传统城乡聚落,既是有形的物 质遗产,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文明无形文化 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特殊的景观遗产对象。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文化景观遗产 的新概念,旨在强调从价值层面对遗产的物 质载体进行解读,从而拓展人类对文化遗产 的认识。本文以文化景观“物质—价值”合 一的视角,对四川雅安上里古镇的风水格局 进行案例剖析,力图厘清我国传统聚落风水 设计的文化意涵、再现其空间魅力,以求为 传统历史村镇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 线索。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云南省的传统民居和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云龙县诺邓白族村寨于2002年1月24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又被列入云南省分类打造“旅游名镇”计划的22个开发建设型"旅游民镇"之一。该村具有浓郁而古朴的民族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村寨聚落保存了完整的白族原生文化特质,其聚落布局和建筑文化极具有特色。本论文通过对诺邓村聚落形态的研究,结合民族文化学进行历史分析,试图表达该聚落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疍民是广府人的一支重要祖先,疍民文化源远流长,拥有7000年历史的疍民有着与水共生独特的人文性格。研究以广州紫泥堂艺术小镇民宿“疍居”的建筑设计过程为例,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态设计、人文精神融入空间设计、提升人居环境的材料应用等主要设计方式。对疍居民宿建筑设计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剖析广府人低调务实、能藏能忍、豁达开朗、敢为人先的人文性格特征,通过空间设计进行人文性格的转译,并以此唤起广府特有的疍家文化时代记忆,为建筑空间设计融合地域人文性格设计提供实践经验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浙东运河沿线水乡聚落(安昌古镇)为对象,从实地调研和文化景观视角开展街巷空间的内涵挖掘与认知评价研究,分析其在类型构成、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尺度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针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特色认知、拍照意愿、满意度评价等方面了解街巷空间在古镇聚落文化景观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对沿运水乡聚落街巷空间特色与价值的挖掘与分析,进一步促进运河沿线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张斌 《风景园林》2018,25(11):112-116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异文化接触交流的途径以及可能导致文化分离、整合、同化或边缘化的结果。分别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进行文化解析,提出基于内化机制重构意义系统,基于外化机制优化制度文化和营造真实景观,基于涵化机制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以抵御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现代异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文化景观这一新的遗产类型的起源和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历史遗产的地域文化特性,将我国文化景观划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5种类型;按照其物质载体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物质系统分为行为、建筑、空间、结构、环境5个要素,价值系统分为人居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4个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一  张萍  陈华 《建筑与文化》2022,(10):203-205
近年来,陇蜀古道沿线聚落研究颇受学界关注,但主要集中在聚落空间形态方面,从传统人文视角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章主要从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视角入手,并结合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对郇家村风水塔的历史沿革和建造技法展开了深入分析,通过研究这一区域的传统山地聚落人文遗存和传统地域风水文化理念,提出了陇蜀古道沿线传统聚落风水塔景观保护对策,并希望对传统聚落文明保护继承和发扬提出新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江水乡古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地方聚落文化,尤其是在此文化影响下的古镇公共空间,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建筑规划研究意义。文章将从聚落文化对古镇公共空间的几点影响因素入手,浅析在古镇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如果没有严浩导演前年那部云集了一众明星的《浮城大亨》,城市里的年轻一辈也许甚至不知道"疍家人"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去问老一辈沿江而居的广州人,他们的耳旁或者还会响起儿时记忆里"蹬蹬"的疍家人的木屐声。《浮城》拍出了疍民的艰辛和传奇,而疍民则道出了一座城池的自我认同。历史上,珠江的水上居民被称为"疍民"或"疍家人",相传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为官军所迫逃入海河上居住,世代泛舟江海,舟楫为家,以捕鱼拾蚝运为生。顶着"海上吉普赛人"的名称,漂泊,是疍家人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