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层建筑是能源消耗大户,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建筑的能耗情况,阐述了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探讨了高层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能源的重视度逐步提高,建筑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对于节能的关注焦点。就严寒地区的学校而言,被动式节能技术远比主动式节能技术更能满足生态节能的要求及学校师生的需求。文章主要从被动式节能建筑的内涵和特点着手,简述被动式节能建筑的优点,说明被动式建筑值得在我国推广;紧接着重点论述了严寒地区学校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最后结合当前被动式节能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质量要求也在提升。现如今,绿色建筑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相关的建筑企业为了提升绿色建筑的建筑水平,将被动式节能技术运用到绿色建筑当中,从而提升绿色建筑的使用水平。而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是降低使用建筑能源的浪费,对建筑环境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分成室内被动式节能技术和室外被动式节能技术两种,这两种节能技术对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笔者对被动式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当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是我国建筑节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筑门窗节能是实现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重点和关键。本文以建筑节能门窗为对象,分析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特点,探讨被动式建筑门窗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策略,为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提高绿色建筑节能水平,同时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有必要进行被动式节能技术在绿色居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被动式绿色居住建筑工程应用为例,研究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居住建筑中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分为室内被动式节能技术和室外被动式节能技术两大类,总结出室内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为:被动式建筑设计、节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绿色节能照明技术,室外被动式节能技术主要为:场地风环境及光环境控制技术、场地绿化技术、场地充分利用雨水的生态技术。此外,通过对被动式绿色居住建筑的典型案例进行室内舒适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空调间歇运行时,冬季和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均良好。  相似文献   

6.
张渝臣 《建筑知识》2013,(10):109-109,121
所谓被动式节能建筑,是指采用被动武节能技术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不同于主动式节能技术是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相隔离,再用空调设备创造出宜人环境的做法。本文首先介绍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特点,继而重点探讨了被动式节能建筑围护结构屋面特征、被动式节能建筑围护结构外门窗和玻璃幕墙特征、被动式节能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措施、被动式节能建筑与非节能建筑室内环境比较,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能耗在世界总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的节能建筑已经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分析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关键应用技术,并介绍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耦合集成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被动式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进一步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在我国不同气候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被动式节能技术是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在总平面布局、建筑设计与构造措施细节、被动式自然资源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辅助方面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应用,探考了岭南地区被动式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紧密结合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的应用策略,强调了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中的适宜性和系统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文首先提出了我国建筑改造积极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必要性,然后归纳了几种建筑改造中经常被采用的被动式节能技术,最后结合具体案例,总结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于建筑改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指标阶段,目前已有的城市开始执行75%的节能指标,各种节能技术支撑着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领着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被动式建筑技术是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被动式节能建筑在欧洲从概念的出现到目前较大规模的实施建设,发展得非常迅速,主要原因是其相对常规建筑模式节能潜力巨大,技术措施成熟可行,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介绍位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两个近期建成的住宅项目,分别就其应用的技术措施、系统及各项指标有些介绍。指出实现被动式节能建筑可以因地制宜地按项目地域而异设定节能目标和技术手段,已达到节能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陕北地区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研究作为课题内容,通过对被动式节能技术进行简单的概述,进而分别从陕北地区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情况及陕北地区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和改造技术两方面,对具体课题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文章旨在为陕北地区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研究提供几点参考性建议,并为我国陕北地区的建筑物节能效果、居住舒适度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建筑业正在朝着节能化、环保化的方向转变,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一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建筑,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首先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进行了简述,其次探讨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指的是采取被动式节能措施的一种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4.
被动式建筑是各种建筑技术产品的集大成者,也是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所有消耗的一次能源总和不超过120千瓦·小时/(平米·年)的建筑。被动式建筑通过高效隔热、高效隔音、高效密封性的外墙门窗等实现高效节能效果。被动式建筑是国外倡导的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也是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由于被动式建筑高效的密封性,新风系统是被动式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新风系统在被动式建筑中的设计理念,阐述了带有高效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在此类建筑中的重要性。通过新风系统在被动式建筑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提升建筑本身的节能。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并设计新风系统,在将来的被动式建筑中一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建筑能耗比重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已成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的新型建筑形式。山东省济南市某公建项目是省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和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采用了超厚保温层、新风置换与热回收、低能耗太阳能空调、光导管照明、智能控制与管理等众多节能设计,达到了综合节能85%的效果。结合该项目的具体情况,详细介绍和分析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中节能系统与技术的应用,为其他绿色建筑工程提供一定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特高压变电站的建筑特点,开展了适用于此类建筑的绿色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将绿色建筑理念中的"被动式"设计理念引入特高压变电站工程项目中,对各分项节能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以石家庄特高压变电站的主控通信楼作为示范项目,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和环境资源条件,在设计阶段应用适用于此类建筑的绿色节能技术,尽可能减少变电站建筑用能需求。运用"被动式"优化设计的建筑方案节能效果明显(通过模拟计算其节能率达到85%)。本项目的实践,对带动我国变电站建筑的节能化、绿色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工业建筑的节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被动式建筑的节能减耗是通过建筑气密性、保温、断热桥、新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来实现的,其中屋面保温作为被动式建筑关键技术(高效外围护结构外保温系统)上的功能体现尤为重要.应用本技术的X88地块新建幼儿园工程屋面保温体系符合被动式建筑节能整体测算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能源应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建筑建设以及应用方面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寒冷地区的学校建设来说,被动式的节能技术要远比主动式的技术优势更明显。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将从被动式节能建筑的内涵与特点入手,深入分析该建筑的基本优势,最后重点研究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能源短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近几年,建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能源问题,急需推广低能耗绿色建筑以减少能源消耗.常规的节能技术的节能效果差,不能满足现有的节能需求,因此设计了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以解决目前的资源短缺问题.首先设计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围护结构,然后比较了外围部件节能适宜性,随后设计了能源利用装置,实现了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节能.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建筑中产生的能量损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铁路客站站房建筑为例,提出了将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主动式节能技术相结合运用到铁路客站建筑节能设计中的设计方法。从被动式节能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站房建筑规划节能设计与建筑前期方案设计,从主动式节能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进行建筑节能技术及构造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