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北隆起三叠-侏罗系储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北隆起三叠系储集层具有孔隙度由上往下逐渐变好、砂体由北往南增厚、储集性变好的特点;侏罗系储集层具有砂体北薄南厚,孔隙由北往南递增的特点。有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微孔隙和缝隙四种孔隙类型,其中粒间孔占60%~80%,是最主要的孔隙。Ⅰ类储集岩Pd<0.01MPa,Dm>5μm;Ⅱ类Pd0.1~2MPa,Dm2~5μm;匾类Pd0.2~5MPa,Dm<2μm。从Ⅰ类到Ⅱ类,孔队结构由好变坏,毛细管压力由粗歪度变为细歪度,排驱压力和他和度中值压力由小变大、孔喉半径不断变小、储集性也不断下降。储层发育主要受埋藏深度和断裂及不整合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塔北隆起三叠-侏罗系储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隆起三叠系储集层具有孔隙度由上往下逐渐变好、砂体由北往南增厚、储集性变好的特点;侏罗系储集层具有砂体北薄南厚,孔隙由北往南递增的特点。有粒间孔、粒内孔、填隙物微孔隙和缝隙四种孔隙类型,其中粒间孔占60%~80%,是最主要的孔隙。Ⅰ类储集岩Pd<0.01MPa,Dm>5μm;Ⅱ类Pd 0.1~2MPa,Dm 2~5μm;匾类Pd 0.2~5MPa,Dm<2μm.从Ⅰ类到Ⅱ类,孔队结构由好变坏,毛细管压力由粗歪度变为细歪度,排驱压力和他和度中值压力由小变大、孔喉半径不断变小、储集性也不断下降。储层发育主要受埋藏深度和断裂及不整合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川西坳陷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浅,中,深层取得了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储量,产量急剧上升,已形成立体勘探规模,本继承前人先进理论,探讨红层气源成因类型,追索红层天然气烃源岩,有机碳,资源量的宏观证据,揭示深部须家河组气源运移机制,强调红层浅部与深部油气属于同源关系,由此印证,除前人已作出的结论外,并提出了近几年的远源气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对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大量资料研究,认为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浅于1650m的深度,以原生孔隙为主;在1650~1900m的深度,溶蚀作用相对较弱,形成了溶蚀与原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段;超过1900m深度以后,溶蚀和胶结作用占主导地位,以次生孔隙为主。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北部陡坡带的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650~2450m,特别是在2100m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最高;中央隆起带次生孔隙均从1600m深度以下比较发育,而在1850~2500m深度段最为发育;在南部缓坡带,次生孔隙总体上主要发育于1900~2600m深度段。因此,由北向南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则明显减弱。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与碳酸盐、长石的溶蚀以及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密切相关,是无机成岩作用和有机热成熟演化产生的CO2和有机酸溶蚀可溶组分的结果。东营凹陷碎屑岩次生孔隙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在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的成熟时间,平面上则受酸性水源区平面位置的控制;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与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即水下沉积砂体的次生孔隙要比水上沉积砂体的发育;位于断裂带附近砂层中的次生孔隙比较发育。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为河流环境下形成的各类细粒岩屑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晚期自生高岭石充填等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及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A”期的中期,对应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早期。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为2000~2800m的河道砂岩中最发育,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其次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砂岩储层为河流环境下形成的各类细粒岩屑砂岩。岩石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晚期自生高岭石充填等成岩作用。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及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 ;溶蚀作用发生于晚成岩“A”期的中期 ,对应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早期。次生孔隙在现今埋深为 2 0 0 0~ 2 80 0m的河道砂岩中最发育 ,其形成主要受成岩演化阶段控制 ,其次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7.
根据煤或碳质泥岩发育程度,将准噶尔盆地侏罗—白垩系划分为煤系储层(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和非煤系储层(三工河组、头屯河—齐古组、吐谷鲁群)。文章从储层基本特征描述、储层性质的主控因素分析,储层成因模式的建立和储层性质评价与预测等四个方面,对重点地区侏罗—白垩系储层展开研究。认为侏罗—白垩系相对优质储层均为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发育型储层,而成岩压实作用强弱是决定粒间孔隙保存的关键因素,由于煤系与非煤系储层物理与化学成岩作用模式与进程有明显差异,其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并导致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条件有明显差异。同时,煤系储层溶蚀作用主要是对颗粒的溶蚀,并不能有效改善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渗透率贡献小,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负作用,溶蚀作用产生的副产物对储层的渗透性能也有较大的负影响,从而揭示了非煤系储层三工河组、头屯河组和吐谷鲁群的物性普遍优于煤系储层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的原因。在明确储层性质控制因素和控制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大类储层的成因—演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地区和分层位进行了储层评价和预测,指出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深度界线及相对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8.
碎屑岩储层孔隙主要成因类型鉴别,影响到进一步勘探时对储层预测方向的判断。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储层大多为原生-次生复合孔和微孔,仅仅根据铸体薄片观察统计往往难以正确鉴别其主要孔隙成因类型。以顺9井志留系储层为例,在铸体薄片观察统计的基础上,根据相似岩性在相似埋藏条件下,原生孔隙受压实衰减程度相近,其残余原生孔含量相近的原理,综合分析埋深相近层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和实测孔隙度,定量化分析该储层段不同成因类型孔隙的含量。统计表明,顺9井志留系储层中原生残余粒间孔含量小于4.6%(实测孔隙度3.2%~14.6%);现今发育的中-低孔储层,主要是叠加了次生溶蚀孔形成的,孔隙度相对较高的储层以次生孔为主。该定量化分析方法可正确判别储层孔隙类型。  相似文献   

9.
依据X-衍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岩石物性等分析测试资料,详细研究并阐述了吐哈盆地三叠系砂岩的储层物性特征、次生孔隙类型及其形成机理。综合分析认为,吐哈盆地三叠系储层主要为中上三叠统长石质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总体属于中孔-低渗或低孔-低渗性储层;吐哈盆地三叠系砂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发育形成了较为有利的裂隙-溶蚀型次生孔隙,构成该盆地三叠系砂岩储层的主要油气储集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10.
惠民凹陷夏口断裂带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多种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隙、混合孔隙和次生孔隙。通过染色薄片镜下鉴定,并借助于扫描电镜、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多方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其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类型有扩大溶孔、粒间溶孔、收缩缝、收缩溶蚀缝、贴粒缝等,这些溶蚀孔隙形成主要与长石溶蚀有关,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及其找油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北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库车坳陷、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及塔北断块隆起的局部地区,沉积厚达1250—2000m。跃参1井、沙参1井和阿参1井的三叠系满加尔群经详细研究,可分为上、中、下三组和7个孢粉化石组合。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中,由西向东三叠系的暗色岩增多、增厚,生油地化指标变好,并已进入低成熟阶段,沙参2井的原油中就有三叠纪孢粉化石。因而认为三叠系是塔北的比较重要的生油层,而塔北断块隆起及其南侧的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北缘背斜带,则可能是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大量的可能含油气圈闭,侏罗系砂岩是主要储集岩。南缘中段玛纳斯一带成岩研究表明,孔隙类型、发育程度、演化进程及其展布特征不仅与沉积相有关,也与成岩作用有关。砂岩中普遍可见两期溶蚀作用,形成两期次生孔隙,但只有晚期深埋并与有机质热演化有关的次生孔隙,才与油气储集较为密切。 体罗纪末至白垩纪期间,头屯河组储集期孔隙已演进到原生孔隙很低阶段,约5%,但其下较老的层位,如三工河组则演进到次生孔隙发育阶段,可达17%~20%。因此,该区较好的储集岩是三工河组、八道湾组,并以次生孔隙为主。该区之北,西山窑组、头屯河组则可能发育次生孔隙,对储集煤成气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笔者据轮南地区三叠系大于4000m井深的钻井、岩芯分析和有机地化等资料。分析研究深部储层的成因与演比方式,从而得出:轮南地区三叠系深层碎屑岩的有效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隙。根据酸性溶液的来源将三叠系深部溶蚀孔隙划分为两期演化的孔隙。Ⅰ期溶蚀孔隙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场所:Ⅱ期溶蚀孔隙是油气再分配和晚期聚集的场所。在研究孔隙演化的基础上,据砂体分布及其与生油凹陷的关系,认为轮南地区南部三亚系是勘探熔蚀孔隙型储层油气藏具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类型及主力油源层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分为两类:Ⅰ类原油以相对低的三环萜烷/藿烷、孕凿烷/规则甾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和高的Ts/Tm,C30/C31藿烷,C28/C29规则笛烷为特征;Ⅱ类原油与Ⅰ类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相反.这表明北斜坡西部至少存在两个油源.油、源岩对比结果表明,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Ⅱ类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泥灰岩.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YYY-1井全井岩心观察和地化分析,在页岩段和含煤段识别出两种类型油页岩。上部页岩段油页岩发育于深湖—半深湖环境中,含油率中等,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大,w(TOC)为5.97%~15.35%,S_1+S_2为29.71~118.62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Ⅱ1型,有机质来源主要以藻类体湖泊生物为主;下部含煤段油页岩发育于湖沼环境中,含油率较高,单层和累计厚度均较小,且与煤和炭质泥岩互层,w(TOC)为13.80%~48.80%,S_1+S_2为39.31~162.12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是影响这两种油页岩矿床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中生界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条件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以松辽盆地油气层中地层水的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从地层水中有机酸、酚的含量和主要酸根离子、金属离子含量出发,研究了砂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各套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范围有一定差异,其中葡萄花油层、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和登娄库组、侏罗系地层中可能存在多套次生孔隙发育段,这一结果对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尤其是深部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三叠-侏罗系沉积可以划分为四种沉积相组合及十二种沉积亚相。木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区内中、晚侏罗世曾发生过海水溢泛的可能性,并对三叠-侏罗系油气资源远景和勘探方向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地层沉积大迁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柴达木盆地早、中、晚侏罗世地层分布的变化较大,其沉积中心经历了自西北向北、再向东北的两次大迁移过程。在早侏罗世,盆地西北部边缘发育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断陷河湖沼泽沉积,中侏罗世以盆地北部边缘的广盆式断陷河湖沼泽沉积为特征,晚侏罗世以盆地东侧的山间凹陷干旱河湖沉积为主。对柴达木微板块西侧的中生代火山岩及与之相邻的塔里木板块、羌塘板块的地磁古纬度的对比分析表明,该盆地侏罗系板块之间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其沉积,并造成其沉积大迁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