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泰一段储层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K2t13和K2t12时期沉积相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伴有浊流沉积,K2t11时期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影响该区泰一段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泰州组一段储层原生孔隙不太发育,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自上而下存在两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最主要的因素。储层碳酸盐含量与储层物性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证明了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对次生孔隙的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成岩演化过程对影响储层孔隙演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硅质岩屑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溶解产生的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在2 750~3 500m和3 800~4 600m深度发育有两个次生孔隙带。沉积相带的分异作用和成岩作用引起的孔喉变化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沉积相带的不同导致储层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的差异,甚至孔隙水的差异,进而导致储层的物性差异。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得原生孔隙急剧减小,但碳酸盐胶结物又增强了储层的抗压能力,为后期酸性流体溶蚀、溶解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研究了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900m的深度,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在埋深达19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在1900~22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2200~3500m的深度段。200多口井15000余个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这是由有机酸对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化学反应自由能所决定的。有机酸溶蚀长石的化学反应自由能(-154.49~-17.92kJ/mol)低于溶蚀碳酸盐(46.89kJ/mol)。在2200~3500m深度,沾化凹陷烃源岩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惠民凹陷夏口断裂带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多种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隙、混合孔隙和次生孔隙。通过染色薄片镜下鉴定,并借助于扫描电镜、物性、碳酸盐含量等多方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其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类型有扩大溶孔、粒间溶孔、收缩缝、收缩溶蚀缝、贴粒缝等,这些溶蚀孔隙形成主要与长石溶蚀有关,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测井等资料研究结果,长63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储层物性差,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一较高。储层质量受到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原生孔隙的发育,成岩作用控制着次生孔隙的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动力条件较强,沉积的碎屑物粒度相对较粗,分选好,是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长石溶蚀成岩相以长石溶孔发育为主要特征,长石沿解理面溶蚀强烈,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显著变好,是该区最有利的成岩相;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成岩相较长石溶蚀成岩相溶蚀程度低,孔隙中的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增多,物性相对较好,是该区较有利的成岩相;绿泥石衬垫式胶结成岩相以绿泥石衬垫式充填孔隙为主要特征,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隙为主,储层孔渗性较好,也是该区较有利的成岩相。根据沉积微相和成岩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长石溶蚀成岩相、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成岩相以及绿泥石衬垫式胶结成岩相的叠置发育区即为该区储层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不同深度范围分别发育不同的孔隙组合类型。平面上,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由北向南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明显减弱。碳酸盐矿物溶蚀作用、长石矿物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条件及压实、碳酸盐胶结和溶蚀作用控制,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量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分析化验、测试资料表明,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处于中成岩A1和A2亚期。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成岩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胶结作用进一步导致物性变差。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2 100~2 800m)。火山喷发和构造运动也促进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从浅层到深层,储层成岩程度逐渐增强。银根组主要发育早期胶结相,受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影响,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苏二段主要处于早期胶结和早期溶蚀相,储层物性较好,苏一段和巴二段主要发育中、晚期溶蚀相,次生孔隙发育,埋藏相对浅的苏一段物性更好,巴一段主要发育晚期胶结相,储层物性偏差。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深层砂岩储层孔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多集中在侏罗系和白垩系砂岩中,储层埋深主要在3500~6200m左右,目前储层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砂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溶蚀孔隙,次生孔隙度主要分布在4%~20%之间,主要是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和硅酸盐颗粒溶蚀形成的。根据温度—深度—成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推测,由于有机酸在高温下可转化成CO2,因此垂向上发育的另一个次生孔隙带大约在6500m以下,主要是溶解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所致。  相似文献   

9.
江陵凹陷深层储层次生孔隙非均质性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陵凹陷埋深超过3 000m的晚白垩纪地层发现了次生孔隙发育的砂岩储层油气藏,次生孔隙以粒间填隙物溶孔为主,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控制了有效油气藏的形成.储层在成岩过程中受地层水pH值变化的影响,经历1~3个世代的胶结或溶蚀作用,其中在晚成岩期油气生成和运移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成岩环境对早成岩期生成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和储层中的长石矿物溶蚀,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但随后在溶孔中沉淀了不等量的硬石膏,导致了次生孔隙的非均质性.硬石膏胶结物的含量与储层岩石中长石矿物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石英砂岩内硬石膏胶结物含量低,长石砂岩的硬石膏胶结物含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储层中长石矿物的溶解为硬石膏在孔隙中的沉淀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0.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深部碎屑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深部碎屑岩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深部地层成岩程度较深,已进入晚成岩 A1-A2亚期,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总的演化趋势是物性变差.在 3 450~3 550m段普遍因长石和早、中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解而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机酸脱羧而产生的流体溶解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机制.次生孔隙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孔隙结构以小孔低渗细喉型为主,部分为中孔低渗细喉型和特低孔特低渗微细喉型.碳酸盐含量、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平面上廊坊-韩村-北旺一带孔隙度最高,属三角洲相沉积,是河西务构造带深部储层的主要发育区.  相似文献   

11.
文西断裂带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西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文南油田西部,构造面积约80km2,主要断裂呈北东向展布,西部紧邻海通集生油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对文西断裂带的主要断层特征进行了描述,对主要断裂的构造样式作了分析,对构造发育史做了恢复。指出:该区构造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即雏形形成阶段(Es4-Es下4)、强烈深陷阶段(Es3)、滑脱变形阶段(Es上3-Es2)和滑脱增强阶段(Es上2-Ed);断层的分布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格局,断层对该区油气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压力特征及超压带形成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渤海湾盆地纵向上压力分段特征显着,浅部以正常静水压力为特征,深部出现超压带,其间为压力过渡带。压力过渡带厚度和超压带深度由东向西逐渐加大,与地温场呈明显的镜像关系,受区域地温场控制。压力过渡带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常常是钙质胶结物的增大带).洼陷区过剩压力高于隆起区;膏盐岩发育区过剩压力高于一般区。砂泥岩盖层分布区,超压形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降解作用和断层的封闭;膏盐岩盖层分布区超压形成受控于膏盐层及断层封闭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论生长逆断层带的活动及其油气勘探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长逆断层带主要指我国西部挤压型盆地周缘古生代褶皱山系与陆内盆地边缘之间的冲断带。它的活动可分为:(1)上盘为主动盘的冲断活动期,(2)下盘为主动盘的潜滑活动期,(3)由差异沉积为主导的向上长入活动期;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旋回。复杂冲断带可能是多次旋回活动的结果。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宜选择与生油凹陷相伴随的隐伏冲断带和早期活动强、晚期活动弱甚至休眠的隐伏冲断带。  相似文献   

14.
����ɽ��������ε��𡢵����ۺ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缘的盆地区中已发现了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气田,但在推覆带上还未有突破。由于龙门山逆掩断裂带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地震勘探很难得到好的地震反射资料,难以查清推覆构造带下的构造形态,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2003年在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广元地区开展的“变线元多线(宽线)剖面采集”试验,于龙门山“前、后山带”获得了相当好的地震反射剖面,在推覆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大型背斜构造。从山前带的东边界开始,这一隐伏构造带向西延展的宽度在25 km以上,直到后山带的中段。隐伏构造的发现,使近期在该区找到大型油气田的希望成为现实。文章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式对宽线剖面进行综合解释,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解析了龙门山构造北段的变形历史。  相似文献   

15.
甫沙-克里阳地区位于西昆仑山弧形构造带的东段,是研究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特征的关键区域。在详细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甫沙-克里阳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南向北由甫沙、柯克亚和固满-合什塔格3排构造带组成,其中甫沙构造带的结构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差异;3排构造带变形时间由南向北变新,冲断带表现为“前展式”的变形,同一排构造带的变形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研究区新生代总缩短量为54.5km,缩短率为35.9%;新生代构造变形对研究区的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甫沙构造带的深层构造是下一步最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南堡凹陷隐蔽油气藏以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岩性及不整合遮挡和超覆等类型为主,其分布受不同类型坡折带,如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等控制。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地质因素是断裂,其中同沉积基底大断裂控制了决定隐蔽圈闭形成和分布的各类坡折带的形成,而油源断裂则起到了将油气从烃源区输导到隐蔽圈闭中聚集成藏的关键作用。隐蔽油气藏成藏需要经过3个阶段:断裂控坡折带—坡折带控隐蔽圈闭—油源断裂输导成藏。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逆冲带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塔里木盆地在叠合复合盆地构造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育了三期、四个逆冲带,即志留泥盆纪的塔里木南部逆冲带,二叠纪的塔里木北部逆冲-走滑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库车逆冲带和塔西南逆冲带。对上述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分布和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各逆冲带构造基本特征,探讨了逆冲带与油气的关系,并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已发现或探明的油气田(藏)大多数与这三期古今逆冲带(含前缘隆起)有关,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合兴场气田须二气藏裂缝发育带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部署中,有效地预测高产富集带,尤其是预测裂缝发育带十分重要。应用三维相干分析和P波方位各向异性分析技术,对须二顶气藏裂缝发育带及油气富集带进行了综合预测,发现裂缝发育带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圈出须二顶气藏的富集带和有利带,为该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物探依据。  相似文献   

19.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IN OVERTHRUST BELTS - 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verthrust belts are zones of high crustal mobility leading to major vertical and lateral movements of rock units. They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Earth. Their preferred habitat is th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but intra-oceanic and intra-continental occurrences are common. Oil- and gasfields exist only in small portions of the known overthrust belts; their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t existence of generative depocenters. Preservation of hydrocarbon fields formed prior or during thrusting is rare; most oil- and gasfields in overthrust belts have been formed after the major thrust deformation. Definition of present effective depocenters and prediction of preferred lateral and vertic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re the main parameters in any basin evaluation or "play" definition, in overthrust belts as well as in normal basins.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油气储量分布特征及未来储量区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侧,油气储量丰富,资源探明率较低.从冀中坳陷探明油气储量入手,分析其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资源预测结果和近年来的油气勘探重点,对冀中坳陷未来的储量区带进行预测,指出围绕生油中心的任丘、岔河集-都州、大王庄-留西、柳泉-旧州、赵县、霸县二台阶、苏桥一文安斜坡、蠡县北、何庄-深西及赵兰庄等区带成藏条件优越,是未来储量增长的重点地区,为油田的储量研究及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