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 enterocolitica)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的耶尔森氏菌病,该病的典型症状为腹泻、回肠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由于该菌在特定食品(如肉与肉制品)中的检出率较高,因此对食品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就现有的检测方法而言,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耗时且难以检测出复杂食品基质中低浓度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所以,研发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鉴别方法迫在眉睫。该研究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进行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总结,并对其优缺点和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9种常见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设计了引物对与探针,并制备可视芯片。通过PCR对样品核酸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固定于可视芯片的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分析,验证了芯片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对检测芯片灵敏度进行测试。该方法可以一次检测出5种的常见转基因植物,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准确、简便、高通量、实用性强,灵敏度可达0.1%,并摆脱了基因芯片在杂交结果分析阶段对荧光扫描仪的依赖,杂交结果明显直观。  相似文献   

3.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肉及肉制品中5种致病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祝儒刚  李拖平  宋立峰 《食品科学》2012,33(14):211-215
建立一种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准确、灵敏的方法。分别选取编码大肠埃希氏菌的slt基因、沙门氏菌inv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志贺氏菌ipaH基因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A基因,并以细菌16S rDNA基因作为阳性对照,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多重PCR扩增,产物与含特异性探针的芯片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芯片可同时特异性地检测5种致病菌,多重PCR检测灵敏度为20pg,而DNA芯片检测灵敏度可达2pg;用所制备的基因芯片检测实际肉及肉制品样品,准确率高于传统培养法。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即尝试以实验方式,利用免疫磁分离-两重荧光定量PCR法对鲜猪肉样本中的金葡萄球菌以及志贺氏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磁分离-两重荧光定量PCR法能够在6.0 h时间内完成对鲜猪肉样本中金葡萄球菌以及志贺氏菌的检测,具有检测过程快速性、检测结果灵敏度高、特异性高以及准确可靠等诸多优势,可作为食品样本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常规检测方法之一,加以推广应用[1]。  相似文献   

5.
建立鸡肉中常见3种致病菌即小肠耶尔森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的多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选择小肠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57:H7基因组中高特异性的ail基因、inv A基因和ECs3032,设计并筛选具有高特异性的引物用于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建立一种此3种致病菌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并通过人工污染实验对该法进行验证。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地扩增出251、347、469 bp的目的条带;灵敏度:对这3种致病菌的单菌培养物检测灵敏度均为101CFU/m L。同时检测3种菌的灵敏度为103 CFU/m L。结论:该检测方法高效、精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6 h~8 h内可同时快速检测多种致病菌,节省了大量时间。在实际检测中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可在食品检测和临床检验等领域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王兴龙 《食品科学》2008,29(4):324-327
通过扩增hly基因建立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35株经传统方法鉴定的菌株PCR结果均为阳性,而其他三种同属异种菌,包括英诺克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和威尔斯李斯特氏菌及非李斯特氏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PCR方法对上Lm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7.3CFU/μl,对模拟污染的生猪肉和蔬菜的检测低限为4CFU/g,牛奶为4CFU/ml.应用该方法对285份食品样品检测,17份样品Lm呈阳性,结果与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完全一致.该种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针对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作为靶标,利用地高辛标记引物扩增的PCR产物与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杂交,然后与ELISA平板上的链霉素杂交,通过抗地高辛抗体显色建立PCR-ELISA检测技术。应用该方法检测人工污染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将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等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纯培养物以及人工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牛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其他对照菌为阴性,两者PCR-ELISA检测敏感性均为10~1CFU/m L,比普通PCR检测的敏感性(10~3CFU/m L)高100倍。因此,该研究建立的PCR-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能够特异、敏感、准确地检测牛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菌的快速鉴定、风险评估与有效监测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LAMP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畜共患疾病的食源性致病菌.为了鉴定该菌,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李氏溶血素基因(Hly)为靶基因,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该基因进行扩增.共对12株菌进行了LAMP检测,结果表明: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为阳性,其它菌株均为阴性.采用LAMP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纯培养进行检测,其方法的灵敏度为7.3×101cfu/mL;而利用LAMP检测人工污染的鸡肉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检出限为8.9×101cfu/g.  相似文献   

9.
志贺氏菌是较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人类肠道感染性腹泻疾病的发生。因此,对食品中志贺氏菌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非常重要。阐述了志贺氏菌的概况,并对国内外志贺氏菌最新的常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其他新兴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相应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本实验室对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检出能力。方法按照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GB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SN/T 1870-2016《出口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实时荧光PCR法》进行检验。首先进行2次前增菌,再按照国标法进行选择分离、纯化、生化鉴定进行检验;同时利用增菌液进行实时荧光PCR方法检验。结果国标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验结果均为CODE 40样品检出单增李斯特氏菌,CODE 61样品未检出单增李斯特氏菌。结论组织者对本实验室此次能力验证试验结果评价满意,说明本实验室同时具有传统国标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使用一个压电体声波生物传感器对模拟样品中的结核杆菌减毒菌株H37Ra 进行快速检测,在池系数为0.513cm 和培养基稀释倍数为10 倍时,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得到了细胞浓度与频率之间的线性方程;使用2% NaOH 处理样品,能去除杂菌的干扰,但会使检测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种类主要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弯曲杆菌等。全方位、准确地实现对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培养法和其他检测技术如免疫学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技术不同程序地存在针对目标单一、效率低、灵敏度差等问题。核酸技术则具有特异性强、高通量、分析角度全面等特点,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第二、三代测序技术以及其他核酸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前景。旨在归纳已具备商业应用价值的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上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各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快速的监测,控制食品加工中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建立食品病原快速检测方法对于食品质量控制和监管及人们健康也就越来越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更加敏感。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先进技术,并对这些在当前较为先进的主流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检测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可靠、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现如今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其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免疫学、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基于生物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进展,并提出双功能抗体在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食品致病菌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筛查技术提供方法以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总结食品中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传统的细菌学检测耗时繁琐,不能满足当今发展的需求。目前采用的PCR、ELISA、核酸杂交、生物传感器等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技术,检测周期短、精确度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好等,这些方法联用能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dietary conceptions, people begin to treat various crops flour as health diet. Unfortunately, species adulteration of flour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m by the naked eye. Therefore, a reliable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 of species authentication for common crops flour is required by consumers and authoritie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reliable and rapid system for detecting six common crops flour (wheat flour, corn flour, potato flour, pea powder, soybean powder and rice flour) using optical silicon thin-film biosensor chips. Aldehyde-labeled capture probes (specific nuclear fragments of endogenous genes of the six food species) were covalently attached to amino-functionalized optical surfaces. Samples containing biotinylated target nucleic acids (PCR amplicon) were then hybridized to this surface. Following hybridization, the immobilized target sequence is incubated with an anti-biotin IgG-horseradish peroxidase conjugate and a precipitabl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substrate. After incubation, a thin film would be deposited on the chip surface. The mass contributed by the thin film causes a color change visible to the naked human eyes. Using this method, w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these six food powders. This assay is easy, sensitive, accurate, suitable and can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high throughput for the specific foodstuffs qualitative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7.
Food-borne diseases are mainly caused by pathogenic bacteria, which are transmitted to humans from the animal reservoir via food or which contaminates the food on the processing line. Detection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constitutes a challenge, as the bacteria are often present in low numbers, masked by the food matrix and outnumbered by high numbers of indigenous bacteria.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s, therefore, include enrichment and often pre-enrichment steps, which are time and labour consuming. Many differ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peed up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o increas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etection. In the current paper, the state of the art for DNA-based detection methods are reviewed with a view to their limitations in relation to food microbiology.  相似文献   

18.
食品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食品病原微生物检验方法费时、敏感性低、特异性差;而新的生物分子技术能更快、灵敏、特异性检测。该文介绍几种分子技术,如生物传感器、微阵列、电子鼻和纳米装置用于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PMA-qPCR、高通量测序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种属鉴定、亲缘关系确定与溯源分析工作。 建立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溯源分子进化分析工作。方法 以冷链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等5种病原菌5种病原菌为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PMA-qPCRPMA-qPCR技术结合高温裂解法作为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检测初筛手段,应用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生化鉴定仪器法进行方法比对验证qPCR结果,运用高通量测序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作为冷链食品中所分离病原菌的种属地位确证方法。研发病原菌活菌快速检测方法并开展冷链食品中病原菌的抽样调查。在建立稳定高效的检测方法后,为了获得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污染水平、分布数据以及污染来源,研究开展冷链食品中病原菌的抽样调查检测工作。在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并分离病原菌后,进一步通过多位点采样以及16S rRNA测序构建了葡萄球菌属、弧菌属以及李斯特菌属分子生物进化树,完成菌株种属鉴定采用构建分子进化树的方法以及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溯源分析工作。结果 本研究应用建立的PMA-qPCR成功扩增了冷链食品中生活状态病原菌的特征性核酸片段,排除了死亡细菌以及阴性对照菌的干扰感染,病原菌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103 CFU/mL,一次反应可检测42份试样,可以在16小时内完成检测工作。在冷链食品中病原菌抽样检测调查中,本研究共从随机采集的751份冷链食品中检出6162株病原菌,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8.13% (6162/751)。通过后续的16S rRNA测序以及葡萄球菌属、弧菌属以及李斯特菌属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病原菌种属定位。通过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了金黄色葡萄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菌种种属定位。本研究还注意到经微生物检验一株疑似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阳性菌株,该菌株后续通过测序、序列比对以及分子进化树构建确定为英诺克李斯特菌,这充分说明高通量测序的重要性以及方法验证的必要性。结论 研究在国内率先将PMA-qPCR、高通量测序与分子进化树构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应用本研究方法可以快速有效检测5种冷链食品中的冷链食品中多种病原菌检测分析与种属鉴定,并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溯源分析,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通量高,研究方法与成果可以为冷链食品及相关食品中病原菌的精确检测与溯源分析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食源性疾病多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威胁个人健康及全球食品安全,因此寻找有效、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检测技术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食用致病菌检测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在普及食用性致病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多重荧光PCR技术原理及在食用性致病菌检测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由食用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