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虞杰 《浙江建筑》2000,(3):39-40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防排烟设计已得到众多设计人员的重视,但对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消防楼梯间前室的风口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对前室设置一般常开百叶风口作一定量分析。 目前高层建筑前室正压送风系统的风口设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即:①前室送风口为电动风口,平时均严密关闭,发生火灾时,只开启着火层前室的风口。②前室送风口为电动风口,平时均严密关闭,发生火灾时,自动开启着火层及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高层建筑设置防排烟系统的重要性,分析了不同形式前室加压送风口的特点,提出了风口形式不同时,楼梯间及前室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所需的加压送风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建筑模型,运用FDS软件,对着火楼层有无送风口对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效果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火源设置在一层,设置每层有送风口、奇数层有送风口和偶数层有送风口的工况。研究发现,当着火楼层楼梯间内设有送风口时,加压送风系统工作良好。而当着火楼层楼梯间内没有送风口时,烟气在很短的时间内侵入楼梯间,导致楼梯间内的温度较高,将造成人员的伤亡。结果表明:着火楼层没有送风口将导致加压送风系统失效。建议对于需要设置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应在楼梯间每层都设置送风口,以保证在火灾发生时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加压送风系统正压值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高层建筑机械加压送风余压的影响因素,包括风机选型不当、剪刀楼梯间送风口设置不合理、正压送风系统未设楼梯间压差调节装置、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未分段设置送风系统、前室送风口的开启控制不合理、前室送风口关闭不严密、防烟楼梯间送风口选型不合理、送风竖井的有效截面积被占用、加压送风竖井表面粗糙、防烟楼梯间、前室防火门门的缝隙过大等方面,分析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在消防系统施工和检测中注意避免和发现所涉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加压送风系统开关门状态等引起风量差异原因的分析,说明对消防前室加压和10层以下的楼梯间加压系统设置余压控制措施是必要的。提出对目前设计手册中泄压阀选用计算公式的修正。已完成的工程实例参考了香港地区加压系统余压控制的做法。结论是使用压差探测开关+电动旁通阀应用于消防前室加压系统及使用泄压阀应用于10层以下的楼梯间加...  相似文献   

6.
从风量、风管和风口的设计、防烟部位正压控制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加压送风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风量的确定需合理有据;楼梯间风管和风口的设计需考虑均匀送风要求,前室风口设计确保不同楼层前室风口开启时风机运行工况稳定;每个防烟部位独立设置加压送风支管和电动旁通泄压阀门,可实现防烟部位正压独立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楼梯间加压送风防烟系统模拟程序,分析比较了楼梯间连接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三种加压方式,即单独对楼梯间加压;楼梯间加压,合用前室只加压着火层及其上下邻层;楼梯间加压,合用前室每层均加压。结果表明,无论楼梯间连接前室还是连接合用前室,采用单独对楼梯间加压、前室和合用前室均不加压的方式,不仅符合防烟要求,而且更加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正压送风系统,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量及加压送风量的简明计算方法,防烟楼梯及前室的超压卸压问题,正压送风和排烟管道以及系统材料的选用原则。提出了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及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而当着火层、着火间及走道采用负压排烟时,其压力顺序应该为楼梯间正压>前室正压>走道压力,即防火楼梯间内维持正压值50Pa>前室内维持正压值25Pa>走道的正压值为8Pa的设计顺序。  相似文献   

9.
对剪刀梯及其合用前室(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提出两个改善方案。针对防烟楼梯间在避难层进行转换的情况,指出其增加的前室应判断是否需要设单独的加压送风措施。对负担上、下两段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风机,其风量应为两段楼梯间各自加压送风量之和,且加压送风口尺寸按各自加压送风量计算。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具体工程,探讨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措施,并探讨地上和地下部分在同一位置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时加压送风系统风道的设置及正压送风机的选择,指出地下和地上部分防烟楼梯间位于同一位置且合用同一送风道时采用常闭型送风口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和前室的不同组成,分析了影响其防烟设计的门的开启层数、数量,加压送风口的形式及加压部位正压值等诸多因素,提出了不同形式时加压送风风量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该方法与规范不同之处在于综合考虑了影响加压送风的各种因素,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2.
高于24 m的高层建筑,其前室加压系统需对着火层及其上下2层的送风量进行控制,还需对大小2种风量及可能发生的大小风量间的切换作出快速反应。标准图15K606提供的"前室采用旁通管控制加压送风正压值原理图",仅提出前室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 Pa的控制要求,并未给出前室开门时保持门洞风速所对应的压差控制要求。为弥补标准图的不足,优化前室加压送风系统控制,提出了在所有前室增设特制的电动双风量蝶阀配合系统末端设置3个电动旁通阀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系统设计计算举例,阐述了阀门的选型方法及系统的设计逻辑。  相似文献   

13.
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第3.1.3条第2款对前室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作了严格要求,为了研究加压送风口不同设置方式对前室防烟效果的影响,以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形式的单入口独立前室为研究对象,借助PyroSim分别对前室加压送风口的位置、送风角度和送风口布置方式对前室门洞断面风速和前室烟气流动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送风口设置在前室门正上方时防烟效果最好,其次是在正对前室门的位置;合适的送风角度能够将送风气流引向前室门以改善防烟效果;正对前室门设置送风口时横向布置比竖向布置防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解释了加压楼梯间於冬季时其压力的变化可为负、或为正压.顶层及二层楼梯门会承受最大的压差,令楼梯间高度受较大的限制。提出了楼梯间不加压(设同风量均匀送风及均匀排风),只设前室加压,同时楼梯间最上部及最下部设自动对外开口的方案。它能容许更大的高度及较小的负压值。  相似文献   

15.
在建筑物内需要考虑防烟措施的楼梯间及前室,当楼梯间及合用前室(除首层外)均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应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首层扩大前室由于它的特殊性,是否必须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还是优先考虑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两幢高度不同的高层建筑为例,利用网络模拟软件CONTAM3.0模拟分析了热压及室外风压单独作用和二者耦合作用对楼梯间加压送风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建筑高度、建筑内外温差、室外风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影响楼梯间加压送风效果;由建筑内外温差产生的热压作用会导致楼梯间压力重新分布,冬季的热压作用极可能导致楼梯间的压力小于安全阈值,使加压送风系统失效;当热压和室外风压耦合作用时,最不利情况是夏季建筑上部迎风面房间着火和冬季建筑下部迎风面房间着火,这两种情况下着火层前室门处的压差均降至6Pa左右,远低于规范规定的25Pa,导致楼梯间加压送风系统失效。  相似文献   

17.
肖昀 《住宅科技》2007,27(8):48-53
在建筑的防排烟系统中,前室的防烟对于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顺利的消防扑救相当重要。文章时前室防烟的理念做了阐述,明确前室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在火灾时只应开启着火层的送风口、针对我国及上海市现行的建筑防排烟规范,文中通过实例时前室机械防烟系统不同的送风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规》中,对于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送风口开启控制方式没有明确规定这一问题,采用CFD模拟方法,结合加压送风机特性曲线,对设置常开型风口和常闭型风口的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为将CFD技术应用到检测正压送风系统的合理性方面,提供了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应用角度,根据现行有关防火规范,探讨前室单独加压送风系统设计时的有关问题.根据常开型风口与常闭型风口系统的特点,指出压差法和风速法计算风量时应注意的问题,并分析加压送风口的适宜设计风速,提出个人观点,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层建筑加压送风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哈尔滨市一座高层建筑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的试验情况。分析了几种不同试验工况下,楼梯间与前室、合用前宣的正压值、门洞风速、加压送风量等问题,并对机械加压送风的若干问题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在加压送风系统设计、验收、防排烟产品质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认真对待。《高规》中有关加压送风的某些条文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