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研究Outlast纤维混纺比对混纺纱性能的影响。以Outlast纤维、棉、莱赛尔纤维为原料,采用环锭纺工艺纺制不同Outlast纤维含量的混纺纱。对混纺纱的调温性、强伸性、条干均匀度、毛羽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Outlast纤维/棉/莱赛尔比例为40/36/24时,纺制混纺纱的调温性能、强伸性能、条干和毛羽指标均较佳。认为:Outlast纤维在混纺纱中的含量达40%时,可满足一般纱线调温及机械物理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探讨牦牛绒混纺纱的开发。采用环锭纺及集聚纺两种纺纱方式,分别纺制棉/牦牛绒95/5、85/15、80/20混纺纱,并对成纱条干、毛羽及单纱强力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牦牛绒混纺比的增加,纱线的毛羽增加,条干均匀性降低,单纱强力先降低后有所提高;混纺纱较细时,成纱条干均匀性和单纱强力均较低,且断头较多;集聚纺有利于改善牦牛绒混纺纱的各项质量指标。认为:利用牦牛绒与棉纤维混纺,可以改善牦牛绒纤维的可纺性,拓展其应用领域,有利于提升牦牛绒产品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纺纱方式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采用竹浆纤维、棉纤维、涤纶纤维与粘胶纤维进行混纺,混纺比例为15/40/30/15。通过对竹浆纤维混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毛羽、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探究了纺纱方式对成纱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转杯纺、赛络纺、环锭纺、赛络紧密纺、普通紧密纺纺纱方式不同,其不同的成纱结构特点影响了纱线的内在性能。环锭纱适宜生产强力要求较高的产品,紧密纱综合性能较好,赛络纱具有良好的外观特征,转杯纱的条干CV值优于环锭纱,赛络紧密纺的成纱毛羽最低。  相似文献   

4.
《毛纺科技》2021,49(9)
为探讨纺纱工艺对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纱线中最佳不锈钢纤维含量,采用环锭纺纱工艺与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不同不锈钢纤维含量的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纱线,并利用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指标表征成纱质量。测试表明:2种纺纱工艺制纱的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性能随着混纺纱线中不锈钢纤维含量升高而下降,且在同等不锈钢纤维含量条件下,采用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混纺纱的条干均匀度、纱线毛羽指数与纱线力学性能优于环锭纺纱工艺。认为:采用赛络纺纱工艺条件纺制不锈钢纤维含量12%的不锈钢纤维/粘胶纤维混纺纱线能够保证纱线的质量与可织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拉伸羊毛/羊绒混纺纱线混纺比与纱线性能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纯纺、混纺纱线的强伸性能、条干、毛羽、耐磨性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所用拉伸羊毛/羊绒混纺线的临界混纺比为0.4(拉伸羊毛含量为40%),其混纺纱线实测强伸性能和力学模型预测值吻合良好,随着拉伸羊毛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线的条干CV值和毛羽指数逐渐降低,耐磨性能与混纺纱强度变化趋于一致。通过拉伸羊毛/羊绒混纺纱线混纺比对纱线性能影响的讨论研究,有利于仿羊绒织物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7.
探讨混纺比对Modal纤维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选取Modal纤维与棉为原料,分别纺制14.5 tex的纯棉精梳纱、纯Modal纱以及Modal与棉混纺比分别为20/80、30/70、40/60、50/50的混纺精梳纱,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强伸性能、条干、毛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提高混纺纱断裂强度考虑,混纺比选择50/50比较适宜;Modal纤维的含量在40%左右时,成纱条干较好;混纺比为40/60或50/50左右时,成纱毛羽数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纺纱方式对罗布麻/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采用“称重混合+条子混合”的混纺方法,将罗布麻纤维与扯松的精梳棉条混合后开松梳理成罗布麻混合条,再与精梳棉条并合,使罗布麻/棉混纺比为30/70。选择环锭纺、紧密纺、紧密赛络纺3种纺纱方式纺制出线密度为22.4 tex的混纺纱,对3种纱线的强力、毛羽、条干、芯吸高度和耐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紧密赛络纺罗布麻/棉混纺纱的强力、毛羽、条干、芯吸高度和耐磨性能都最好,紧密纺纱次之,普通环锭纺纱线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Outlast粘胶型调温纤维、羊绒及木棉纤维的不同性能特点,利用纺棉环锭纺设备纺制调温纤维/羊绒/木棉混纺柔软型空调纱,通过对原料进行合理充分的预处理,改善其可纺性能,优选工艺配置,加强温湿度调节和各工序的生产管理,生产的调温纤维/羊绒/木棉60/20/20混纺柔软型9.8tex(60S)空调纱,成纱质量满足后道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成纱性能,采用一根5.0g/10m 精梳棉粗纱与另一根3.4g/10m涤纶粗纱在细纱工序进行全聚赛络混纺,纺出4种细度的棉/4 涤(60/40)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并与单根混纺粗纱喂入所纺出的纱进行成纱质量对比;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8种混纺纱线样本,在MOTTC B1型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的分布状况,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方法,得到每种混纺纱内纤维的分布规律及内外转移趋势。结果表明:新型全聚赛络混纺纱的单纱条干CV值、断裂强力明显优于环锭混纺纱,且毛羽少;从单纱截面图得出,新型混纺纱中涤纶向纱芯转移呈现棉包覆涤纶的趋势,而环锭纺混纺纱中涤纶分布比较随机。  相似文献   

11.
棉纺设备纺羊毛是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的发展趋势.文中介绍了羊毛棉纺工艺常用的细羊毛、毛条和细化毛三种原料;分析了羊毛纺纱的可纺支数、长度限制及可纺性;分工艺研讨了羊毛在棉纺设备上的纺纱工艺,并对毛条牵切拉断工艺的特点和滑溜牵伸的应用作相应的讨论;叙述了当前棉纺设备上纺制的羊毛混纺纱主要产品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应用Oerlikon Schlafhorst公司的Zinser 351 Impact FX紧密纺纺纱机可减少纺纱成本.应用自清洁Impact FX技术可节约系统的固有成本.相应的机器规格,如超长纺纱机的使用,也能节约纺纱成本.最大可能地使用原材料也可以降低纺纱成本.  相似文献   

13.
杨红重 《上海纺织科技》2007,35(4):35-36,44
针对两种粗节纱的产生原因,分别从设备机件、配棉工艺、纺纱器壳体等方面做了大量试验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减少措施。  相似文献   

14.
转杯色纺纱的纺纱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原料选配与染色、混色方法的采用、并条工艺和转杯纺纱等方面,探讨了纯棉色纺纱的转杯纺技术,并与环锭色纺、转杯本色纺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环锭纺竹节纱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环锭纺竹节纱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有前、后罗拉变速两种不同的装置,工艺设计有很大不同,选择合理的细纱工艺是成功纺纱的关键,因此,研究纺竹节纱时不同工艺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AB纱的生产工艺,包括A+B工艺和A+AB工艺,着重介绍了A+AB工艺及其计算方式,以及AB纱生产中色差、单组分纤维纺纱、包芯纱等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干法腈纶的性能特点、应用范围及纺纱工艺条件,通过实验对下法腈纶的横截面、输水性能和染色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生产实践,对纤维的纺纱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法腈纶柔软,保暖性好,穿着舒适,颜色鲜艳;在纺纱工艺中应采用低车速、轻定量、大隔距、小速比的工艺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以58.3 tex亚麻/棉65/35转杯纺混纺纱为例,根据原料的性能特点,分析纺纱工艺配置情况,合理调节前纺工艺,控制好车间温湿度,制备出合乎要求的熟条;确定转杯纺关键纺机器材的纺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工艺风压等合理的工艺参数.实践表明,这些工艺参数对亚麻/棉混纺纱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生产中应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毛型竹浆纤维和苎麻长麻纤维在精梳毛纺系统下的混纺实践.采用在头并处将毛型竹浆纤维生条与苎麻长麻纤维生条混合方式,及优化的苎麻/竹浆混纺纱加工工艺进行生产.通过对混纺纱成纱质量及各项指标的测试并与纯苎麻纱对比,得出该混纺纱线强力较大、毛羽和条干不匀明显改善,成纱质量有保证,可以进行常规的织造后加工.混纺纱通过机织物和针织物小样试织并与纯苎麻同类产品比较,表明此类产品具有可纺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德国Mainsite技术公司拥有一条适用于聚合物制备、纤维生产及纤维实验室测试的Vario Line纺丝生产线。该生产线使聚合物制造商有望发展为综合性的纤维生产商。Vario Line MSV生产线可以灵活、轻松地制备新型纤维产品,且纤维生产商也可以生产多样化的纤维组合。研发部门能够提供工业规模的、高性能的筒管或试样。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时间相比于实验室规模的纺丝线上的开发时间短很多。测试结果证实,Vario Line生产的聚合物质量可以满足纤维市场上的最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