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锂离子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磷酸铁锂等研究开发和现状,对其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化工设计通讯》2019,(11):199-200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容量、长寿命等优点,可以循环性的使用。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比较微弱,是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二次电池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极材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自身的使用性能,同时还会影响到电池制备的成本费用,想要实现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目标,就需要注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工作的开展。不断地提升电化学性能,消除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以其优异的性能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而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性能提高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典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特点及性能,并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磷酸金属锂盐LiCoPO4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具有稳定的结构、安全性能好、高电压和高理论容量等优点,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文章对LiCoPO4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性能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劳同时溯述了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方法。如果在制备工艺,元素掺杂以及电解液的研究上取得突破,那LiCoPO4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背景。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大、比容量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已成为广泛应用的储电设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发展,要求作为动力电池的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升,而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研究性能更好、比容量更高的正极材料是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目前,研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及锂铁化合物等。本文对主要的锂离子正极材料研究应用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可为锂离子电池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而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锂离子电池(LIBs)为主的动力电池数量急剧增长。然而,LIBs的使用寿命有限,早期装机的LIBs在近几年已达到其退役要求。大量的退役电池亟需有效地回收处理,否则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同时导致贵金属资源的流失。传统的电池回收技术以火法和湿法回收为主,能够实现对退役LIBs各种成分的精细化回收及再利用,但通常污染大、能耗高、回收周期长。因此,亟需开发绿色、节能、高效的LIBs回收技术。近年来,新兴的电池材料直接回收技术因工艺简单、碳排放少、能耗低、回收周期短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综述了目前主流的正极材料直接回收技术及其优缺点,分析了其在低成本、低能耗等方面的贡献,并对正极材料的功能化及LIBs闭环回收的最新进展做了介绍。最后,展望了退役LIBs正极材料及其他组分回收再利用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旨在为电池回收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是绿色高能可充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大、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等突出优点。本文从磷酸铁锂的结构与性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改性、粒径控制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的粒度大小及其分布、离子和电子的传导能力对产品的电化学性能影响很大。在制备时,采用惰性气氛、掺杂导电材料和控制晶粒生长制备粉体是获得性能优良的LiFePO4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  刘景 《佛山陶瓷》2003,(11):39-42
本文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研究状况,其中包括的正极材料有:金属氧化物LiCoO2、LiNiO2、LiMn2O4、钒系正极材料以及有机多硫化物正极材料,并对正极材料研究的一些热点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恒  张丽鹏  于先进 《硅酸盐通报》2012,31(6):1486-1490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工作温度范围宽、安全性能好等众多优点,因而成为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源之一.随着正极材料种类的更新,制备过程中多种改性方法的采用,如掺杂与包覆导电剂来提高正极导电率,减小粒径尺寸加快锂离子传导速率等方法,使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得到提高.本文综述了几种常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对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几种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性能、合成方法、以及掺杂与包裹改性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型LiMn2O4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分析尖晶石型LiMn2O4结构和其作为正极材料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合成技术,包括制备方法、合成温度、材料粒径等对LiMn2O4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就掺杂改性分析了选择合适的掺杂离子、掺杂量、合成工艺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次锂电池用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与良好的循环性能,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60.21%,效率接近100%。应用循环伏安、XRD、RAMAN等方法对其充放电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充放电过程中,多硫化碳炔中无Li2S生成,有可逆的新相生成,碳基体也发生了可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高度可逆性是多硫化碳炔循环性能优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致远  阮艳莉 《化工进展》2004,23(8):801-805
分析了橄榄石型磷酸锂铁(LiFePO4)的晶体结构,评述了近年来各种制备LiFePO4的方法,包括固相反应法、水热合成法、液相共沉淀法以及其他多种方法。介绍了国外对于提高LiFePO4的性能所进行的改性研究,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2Co1/6Mn1/3O2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o2+浓度递增的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分次共沉淀方法制备Ni1/2Co1/6Mn1/3(OH)2,以其为前驱体,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得到具有Co含量梯度的层状LiNi1/2Co1/6Mn1/3O2,探讨了焙烧温度及Co含量梯度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700℃合成产物即具有类LiNiO2的六方层状结构,800和850℃合成产物阳离子排列有序度高,层状结构显著. 材料结晶度好,粒度均匀,粒径在亚微米级. 合成温度800℃的梯度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2.5~4.2 V, 0.1 C倍率充放电50次后,梯度材料的容量仍保持在171.2 mA×h/g. 相同的焙烧温度,梯度材料比均匀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15.
锂电池正极材料含硫化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含硫化物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状况,并指出了各种含硫化物的优缺点。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更多品种的含硫化物正极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并通过拉曼光谱扫描、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与良好的循环性能,0.4mA/cm2放电制度下6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达到400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64.5%,充放电效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O2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健  顾大明  史鹏飞 《精细化工》2004,21(2):88-90,94
低成本、高比容量的LiNi0.8Co0.2O2是取代已商品化锂电池正极材料LiCoO2的候选材料。用工业原料,通过共沉淀法(pH=11 2±0 05)合成了β Ni0.8Co0.2(OH)2,将其和LiOH·H2O混合,在空气中先后于650℃和750℃烧结8h和20h,制得具有良好层状结构的LiNi0.8Co0.2O2。用合成的材料制备电池,在0 2C、3 0~4 1V进行充放电实验,其放电平台在3 8V以上,首次放电容量超过170mA·h/g,1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还能保持在164mA·h/g左右,且库仑效率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丰春 《辽宁化工》2011,40(11):1211-1213
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应用和开发前景最好的一种电源,改善和提高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是选取充放电性能良好的正负极材料。综述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碳素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和其他负极材料。指出了今后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