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串行通信和8251A在很多应用场合,微型计算机同I/O中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是以串行通信方式进行的,即用一条线发送,用另一条线接收.被传送的每个数字化信息位是一个接一个地发送或接收的.串行通信有同步和异步之分.发送或接收一个字符的时间间隔如果是不变的,称为同步通信;如果字符间隔时间是变化的,则称为异步通信.  相似文献   

2.
沈敏  张静  王东振  金钰 《电子世界》2021,(4):178-179
串口是单片机与其他单片机或计算机系统进行异步串行通信的标准I/O接口,在系统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以教学中使用的CPU字长是8位的51单片机为例,实现双机间多数据串行传输,在多数据发送时为每个数据增加特征值,接收的时候通过特征值判断接收的数据,此方法最多可以实现双机间16个数据的传送,适用于5-8个通道的数据采集系统.将...  相似文献   

3.
凌阳16位单片机与上位机串行通信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单片机SPCE061A与PC机进行数据交换而设计了一个串行通信系统,通信方式采用异步串行通信方式。给出了SPCE061A与PC机两者间串行通信时的电平转换的分析说明和串行通信程序设计。通信协议部分给出了通信数据格式和波特率设置,程序设计的关键问题中具体介绍了中断控制单元的设置,最后给出通用异步串行口发送中断程序的设计流程和数据发送接收的部分程序。单片机程序采用汇编语言编写,上位机程序采用VB 6.0语言编写。该串行通信系统已经调试成功并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多数应用场合中大多使用51系列和PIC系列的单片机,51系列的单片机通常只有一个异步串行通讯接口,而PIC系列的单片机的某些型号还没有异步串行通讯接口。在单片机和多个PC之间,以及多个单片机之间的多机通讯中,UART异步串行通讯接口就不能满足应用需求,这时就需要用硬件来扩展UART口,这样必然会增加系统成本和占用单片机的I/O资源。现在单片机普遍采用C51编写各种程序,相对于汇编而言,C51编写的程序在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方面都显示了明显的优势。本文介绍一种用AT89C52单片机的普通I/O口实现异步串行通讯的方法,整个软件程序用…  相似文献   

5.
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设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18):61-63,67
MCS-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信口,即串行接收和发送缓冲器(SBUF),这两个在物理上是独立的接收发送器,既可以接收数据也可以发送数据。但接收缓冲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而发送缓冲器则只能写入不能读出。本文以MCS-51单片机为核心,利用通用可编程的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这个通信口既可以用于网络通信,亦可实现串行异步通信,还可以构成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如果在串行口的输入输出引脚上加上电平转换器,就可容易地构成标准的RS 232接口,与PC机、MCS-51单片机、网络计算机连接进行数据通信。可以方便监测系统,增强设备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程涛 《电子质量》2012,(4):10-11
异步接收/同步发送数据适配器是PC机与受控终端之间实现信息交换的接口电路。为了实现信息传送,需要将从PC机串口发送来的串行异步信息转换为同步信息发送出去,该适配器可实现异步接收/串行发送,达到PC机控制受控终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串行数字通讯中,有两种基本的通讯方式——异步通讯(ASYNC)方式和同步通讯(SYNC)方式。由于通讯双方分别属于彼此独立的两个系统,因此接收方与发送方保持同步是必要的。异步通讯由于每帧都很短,靠每个字符前后的起始位和停止位,即可使发送和接收取得同步——位同步和帧同步。同步通讯是通过同步字符来实现帧同步,位同步是靠锁相技术来完成的。本文探讨的是在计算机通讯中实现数字锁相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兴华 《电子世界》2007,(11):19-23
<正> Atmega16L 与 PC 机的串行通信通用串行接口 USART 的主要特征 ATMEAG16L 带有一个全双工的通用异步收发器(USART),其特征如下:1.全双工操作(独立的串行接收和发送寄存器)、2.异步或同步操作、3.主机或从机提供时钟的同步操作、4.高精度的波特率发生器、5.支持5、6、7、8或9个数据位和1个或2个停止位、6.硬件支持的奇偶校验操作、7.数据过速检测、8.帧错误检测、9.噪声滤波,包括错误的起始位检测,以及数字低通滤波器、10.三个独立的中断(发送结束中断、发送数据寄存器空中断、以及接收结束中断)、11.多处理器通讯模式、12.倍速异步通讯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嵌入式单片机应用系统中一般都有标准串行端口UART(通用异步接收和发送器),而UART通常专门用于单机或多机异步通信,不再有其它应用。在系统引脚严重不足时,就有必要进行某些功能接口的扩展。本文介绍在已将UART作为串行通信端口的情况下,采用UART方式0分时复用策略来扩展SPI(  相似文献   

10.
董庆源 《电子世界》2013,(14):121+123
利用NRF24L01+和AT89S51单片机构成无线测温模块,多点发送,一点接收,接收到的温度数据送到单片机,经过单片机处理后,再通过RS232串行通信发送至上位PC机接收程序加以显示。  相似文献   

11.
在TMS320C54x DSP中实现UAR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MS320C54x系列DSP提供了灵活高速的同步串行接口McBSP,但未提供异步串口。本文分析讨论了异步串行通信的特点和其数据帧结构,提出了采用过采样的方法,结合使用DMA,利用高速同步串口模拟异步串口功能,从而在TMs32054x DSP中实现通用异步接收发送(UART)。文中讨论了McBSP过采样的实现方法、采样频率及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DSP(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LF2407异步通信接口与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异步串行通信过程中I/O口资源占用问题,通过DSP的scI(串行通信接口)发送数据,在CPLD中用软件编程实现串行数据的接收,大大节省了I/O口资源,在已有的硬件资源情况下系统开发更加灵活,简化了接口硬件。此外,使DSP可以远离大功率的电磁干扰区,提高了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I^2C总线接口和同步串行接口的串行通讯方式,并给出用单片机I/O口模拟这2种接口的子程序.  相似文献   

14.
DSP与单片机串口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重点介绍了TMS320VC5416与单片机89C51之间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通过DSP的输入接口对89C51的输出串口进行高速采样和判决达到单片机对DSP的数据传输,而通过将DSP所发送的数据进行数据变换达到89C51串口接收的标准来实现DSP对单片机的串行通信.串行接口与并行接口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减少了使用DSP的引脚数目,降低了接口电路设计的复杂性.同时,充分利用DSP多功能串行接口和DMA搬移数据的能力,使DSP在处理串口通信时不会占用太多的处理时间,节约了DSP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做柴油机电控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为解决单片机C167CS与PC机通信问题,利用C167CS的I/O口模拟串口与PC机进行通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多个串口,而且串口通讯高效、可靠、标准统一。系统包括目标机采集子程序、目标机数据发送子程序、上位机接收子程序等,并给出了硬件原理图。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DSP与PC机串行通信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多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上只提供2~3个同步串行接口,并不支持通用异步接口(UART)标准,其与微机及其它设备串行通信时,必须在DSP上扩展异步串行接口。针对DSP与PC机实时交换数据的通信接口标准不兼容的问题,以TMS320VC5402为例提出了一种串行通信设计方案,实现了DSP多通道缓冲串行口(McBSP)与PC机RS232接口的全双工通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单片机μ PD78045F上用软件模拟方式实现异步串行通讯功能UART的方法.本方法使用通用I/O口实现,占用资源少,设置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8.
TMS320VC33同步串行口和PC实现异步串行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最简单的连接电路,进行软件模拟通用异步发送/接收器UART,实现TMS320VC33同步串行口和PC机RS-232C接口异步串行通信.  相似文献   

19.
MAX7219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建华  逄玉台 《电子技术》2003,30(12):36-39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单片机与LED的连接有并行和串行方式。由于串行方式占用单片机口线少,因而得到广泛应用。MAX7219芯片是一个专用的八位LED显示驱动串行接口,文章介绍了其组成原理、应用电路、程序设计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 ,在通信领域里 ,一对一的通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设计的需要 ,多机通信已经成为通信控制领域的主流通信形式。通过对MCS - 5 1系列单片机串行口的研究 ,简要阐述了单片机通信方式及串行接口的原理。通过实例 ,介绍了单片机串行口的异步多机通信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