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详述了遗存至今的窟室建筑、龛室建筑、窟檐建筑和摩崖建筑等4种空间类型的蜀中佛教建筑.指出巴蜀不同形制的摩崖石刻建筑是蜀中佛教建筑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提出巴蜀摩崖建筑所具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内涵,必将丰富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并对现代建筑创作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巴蜀摩崖石刻的建筑环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巴蜀山清水秀,多名刹古寺,以摩崖石刻为特征的佛教建筑独具特色。摩崖石刻分布广、规模大、题材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一定影响。摩崖石刻与建筑共生,与山水相融,石刻、建筑与环境唇齿相依、相互映衬,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巴蜀摩崖建筑及其群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时间为线索对唐宋时期大足安岳摩崖石刻中的建筑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巴蜀唐宋时期佛教石窟发展的世俗化和地域化特征,归纳巴蜀佛寺建筑在建筑形态、构架色彩和空间布局上的发展变化,梳理唐末至两宋时期巴蜀建筑风格从南北统一到地域化的时空关系,并梳理产生地域化趋势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4.
巴蜀地区摩崖佛殿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崖佛寺是指石窟寺发展的晚期,直接在天然崖壁上雕凿佛像而不开洞窟(即摩崖造像),并依山靠崖修建木构建筑而形成的佛教寺庙。 石窟寺最早产生于印度,是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进行宗教活动的处所。古印度石窟寺主要有毗诃罗窟和支提窟两种空间型制。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木构建筑体系的影响。加之宗教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5.
郭璇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5,27(6):21-25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6.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盛于中、晚唐及五代时期.及至两宋,巴蜀摩崖石窟的开凿发展达至巅峰,此时石窟已遍布巴蜀大部地区.摩崖石窟的繁荣与巴蜀地区特殊的地理文化、地方经济,以及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等关系密切.从石窟开凿技术和艺术的历史背景来看,摩崖石窟的开掘与巴蜀地区历史上崖墓开凿的技术基础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摩崖的艺术表达与巴蜀地区的雕塑艺术发展、绘画艺术背景以及唐宋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也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7.
西南石窟寺内雕刻着大量的唐宋建筑形式,这些建筑部分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基础数据,可以将其中的建筑类型总结为殿堂、楼阁、城楼、塔、经幢、桥梁等。从建筑组群布局来讲,西南石窟寺中表现的建筑组群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以殿堂为主轴的中心式布局;其二以廊院为特色的院落布局。 相似文献
8.
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变化空间的营造手段;其次,归纳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为建筑和环境增添气势的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最后,在分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营建理念和方法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探索该环境观影响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设计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9.
剑川石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石宝山脉。其十六窟、一百三十九躯摩崖造像分布于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三个区域,又称为石钟山石窟(图1)。石宝山因其”石相可宝”而得名,光洁红润的岩体表面风化形成纵横龟裂纹,呈现出瑰丽的丹霞地貌。山体表层为质地疏松的红砂质岩,易于雕刻,为石窟的开凿提供了优质石料。而石宝山古木参天、兰谷幽深的灵秀佳境,亦是石窟寺选址的理想场所。 一、剑川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 剑川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南诏国(649—902年)与大理国(937~1253年),几乎是平行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谈深圳大南山“青青山庄”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设项目发展商的角度,以深圳青青山庄的建设为例,指出在建设中,要从规划布局、建筑形式、环境配套等多方面来强化和延缓城市地域的文脉精神。 相似文献
11.
12.
建筑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环境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其他先进文化的渗入。文章重点在建筑里解读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3.
照应古代音乐美学的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建筑学界对中国传统建筑和音乐关系的认识,进而从公元3世纪嵇康的《琴赋》入手挖掘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将《琴赋》中“大小”、“单複”、“高埤”等视觉/听觉通感纳入先秦以来的音乐美学思想背景中,并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时空统一宇宙观和关于“乐”概念的认识。通过比较中国建筑审美和音乐审美的联系,阐释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建筑哲学在设计中的作用,提出建筑哲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哲学的思考,阐述了当代中国建筑哲学建构的现状,并提出要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不但要注重建筑的功能、外形,而且要关注从建筑实体中抽象出来的理念精神。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主导的科学哲学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和哲学理论之一。科学哲学不仅是关乎自然科学的,还是影响当代社会科学的最主要的学说。其中的可错性和情境逻辑原理、反历史决定论、反唯科学主义态度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定位问题应有极大影响。文中以科学哲学的这几个重要原理与方法对我国当代建筑形式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承接问题展开再分析与再评述。 相似文献
16.
该文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装修文化的当代创新思维,即基于象征和隐喻上的联想创新思维、基于多元文化要素上的移植创新思维、基于建筑装修本体上的理性创新思维、基于类型上的重构创新思维。并深究其在当代中国得以滋生的土壤基础、具体表现及其优缺成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中国近代剧院建筑繁荣发展的阶段,上海、天津、北京等许多大城市在这一时期新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剧院.这些剧院的建筑设计、技术设备和施工质量都已接近当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就是这些剧院中的典型代表,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反映了20世纪初天津现代建筑的设计、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该戏院现保存完好,在1997年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在现场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戏院的背景和历史、选址和区位、风格和立面、平面和流线、结构和剖面、装饰和门窗等.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图景里,观念的话语被不断地"叙述"和"重构"。反思80年代中国建筑学的学术环境、思想状况和观念演变,对今天观察和评介当代实践和历史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文章以建筑专业期刊文献的话语生产为线索,围绕80年代建筑学科内部讨论较多、论争活跃、话语生产密集的事件主题,聚焦建筑媒体对重要学术会议的主题、决议与论争和建筑理论与创作思想的热点议题两个方面的报道.归纳和分析建筑专业期刊的文本话语,以此呈现当时的热点议题及其论争下学科内外的学术景观和中国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传统建筑学,报告提出了建筑哲学与“现代科学建筑学”及其理论从零开始的认识论起点,发生的首要前提和创建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建筑”内涵系统与概念范畴;破解了建筑绝对本质和根本特征;揭示了建筑三大规律;概括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一元与多元、传统与革新等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概念与“形式主义相对性”原理;肯定了“建筑艺术”,否定了“建筑是艺术”;论证了建筑与城市根本关系,指出没有建筑便没有今日之城市、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设计与哲学思想互为同构关系,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整体思维"与"群体形态构成","天人合一"与"新地域主义","阴阳五行"与"现代建筑意向","善"的美学理念与"适形"的理性主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希冀运用相关的哲学观念来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现代建筑艺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