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介绍了用CBED方法,测量晶体缺陷的几何参数、晶体的应变场及晶体取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碳萃取复型技术研究了Ti-Nb微合金钢及其模拟粗晶区(CGHAZ)中的第二相粒子,并利用OM、TEM及系列冲击试验对Ti-Nb微合金钢焊接粗晶区的组织及韧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i-Nb微合金钢中含有大量的、尺寸细小的TixNb1-x(CyN1-y)粒子,粒子中Nb的相对含量在0.25~0.82之间,形状接近球形.这些粒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焊接过程中这些粒子能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抑制粗大贝氏体的形成、促进针状铁素体析出及M-A组元的分解,从而显著善低合金高强钢焊接粗晶热影响区的韧性,t8/5越大,这种改善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焊接热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氮含量对实验钢焊接粗晶热影响区(CGHAZ)显微组织和韧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氮含量的增加,CGHAZ的组织从晶界铁素体、贝氏体和侧板条铁素体转变成针状铁素体、多边形铁素体和少量的贝氏体,且铁素体晶粒细化;CGHAZ韧脆转变温度(FATT50)先降低后升高,屈服强度升高。氮含量从0.004 4%增加到0.009 4%时,有效晶粒尺寸减小,导致CGHAZ的FATT50降低;氮含量从0.009 4%增加到0.019 0%时,CGHAZ中固溶氮、屈服强度增量对FATT50的综合作用大于晶粒的细化作用,导致FATT50升高。  相似文献   

5.
用三维原子探针分析了Nb—V微合金钢中析出相的特征,发现不同大小的析出团簇成分有较大的差异。结果表明:碳原子首先在位错等缺陷处偏聚,然后钒和铌原子依次向碳原子偏聚处聚集,先后形成V-C和V-Nb—C原子团簇,进而发展成(Nb,V)C复合相,并随着其进一步长大,成分出现不均匀。当合金中存在氮元素时,也会形成(Nb,V)(N,C)复合相。  相似文献   

6.
Zr微合金钢粗晶热影响区韧性和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大热输入焊接热影响区,利用实验室25 kg真空感应炉炼制不同Zr含量的实验用钢,在MMS-300型热模拟机上,对其试样进行热输入能量为100 kJ/cm,峰值温度1 400℃的大热输入焊接热模拟实验.借助电子探针(EPMA)等对CGHAZ中形成针状铁素体(AF)的夹杂物进行了微区分析,研究了夹杂物的化学组成和分布形态.结果表明:当Zr含量为0.003%时,焊接CGHAZ区低温冲击韧性最好,当Zr含量大于0.003%时CGHAZ的低温韧性随着Zr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CGHAZ中的奥氏体晶粒尺寸随小尺寸夹杂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形成AF的夹杂物多以Zr的氧化物为核心表面析出MnS的复合氧化物夹杂,尺寸在0.5~3μm.  相似文献   

7.
研究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非合金钢中微痕量锑的分析方法,考察高频功率、雾化压力、泵速等仪器条件对光谱强度及信噪比的影响,讨论铁基体、单一共存离子与混合共存离子对测定结果的干扰与共存离子掩蔽方法.最佳工作条件如下:高频功率为1350 W,雾化压力为26 psi(1 psi=6.895 kPa),泵...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再加热温度、奥氏体区变形温度和组织转变温度的变化对Nb、Ti微合金钢组织性能及其碳氮化物固溶与再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加入铌,主要利用铌的碳氮化物在奥氏体形变过程中的再析出,抑制形变奥氏体的再结晶,在随后的组织演变过程中细化了组织;而钢中加入较高含量的钛,主要利用钛的碳化物在铁素体中的析出,产生明显的沉淀强化作用.这主要是铌、钛的碳氮化物固溶后,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再析出的不同所造成的.钢中复合加入Nb-Ti后既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又起到析出强化的作用.细晶强化既提高钢的强度又提高钢的韧性,但沉淀强化在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的同时恶化了钢的韧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一种中碳钒微合金钢在变形温度900~1 10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实验钢的幂律、指数和双曲正弦本构方程,观察了实验钢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得出了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稳态晶粒尺寸和峰值应变与Zener-Hollomon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双曲正弦本构方程具有最高的拟合精度;实验钢热变形激活能Q为273.225 kJ/mol,与奥氏体的自扩散激活能(270 kJ/mol)十分接近,说明实验钢在此变形条件下的速率控制机制是扩散控制的位错攀移;显微组织观察表明,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受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影响;拟合得出实验钢的动态再结晶稳态晶粒尺寸(Ds)和峰值应变与Z参数的关系为ln Ds=-0.200 31ln Z+7.941 65和lnεp=0.184 56ln Z-5.373 83.  相似文献   

10.
采用3D模拟技术和各项异性旋转扩散-诱导应变闭合(ARD-RSC)等模型以及集成式热电偶传感器温度测量系统和可视化全息示踪技术,对多型腔微注塑成型过程中玻纤增强聚丙烯(GFRPP)熔体在流道中的纤维取向、温度和流动速度偏移现象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低速注射时,GFRPP熔体中纤维取向明显,流道表层区域的纤维取向程度...  相似文献   

11.
脉冲电流对低碳微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脉冲电流对一种低碳微合金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流处理可以使该钢的晶粒显著细化,从而使其力学性能提高,细化后的组织热稳定性好,在400℃长时间保温不会出现晶粒长大,脉冲电流加热速度快,作用时间短和降低相变势垒的作用是晶粒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型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受力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旭  刘伟庆 《工程力学》2006,23(6):114-119
基于新型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探讨了节点的受力机理,建立了节点弯矩传递模型,提出了节点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与相应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萃取复型及金属薄膜电子显微技术对Ti微合金风及其热影响区中的第二相粒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Ti微合金钢及其热影响区中主要为TiN,此外还有少量AlN等。经热循环后,粒子的尺寸明显增大、数量减少。与Ti,N一比(Ti/N)较高的钢相比,Ti/N较低的钢中TiN粒子数量较多尺寸较小,且热循环过程中TiN粒子的溶解及粗化程度减小,对原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阻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4.
汪楚清  王虎长  李亮  赵雪灵  孙清 《工程力学》2013,30(7):147-152,166
多尺度计算可在计算精度和计算代价中寻求较好的平衡点,在许多学科领域和工程问题中都得到了应用。该文引入有限元多尺度计算理论,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引入约束方程实现了局部模型和宏观模型的连接,并在研究输电铁塔力学性能中得到了应用。同时将输电铁塔多尺度模型分析结果分别与TTA模型、刚架模型、桁架模型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该文提出的多尺度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分析输电铁塔的整体力学行为和局部节点受力特性,可以在土木工程结构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结合透射电镜薄膜分析详细研究了低碳钢中铁素体相的动态回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存在两种铁素体亚结构的发展途径:当应变速率较低时,随着应变的增加,铁素体亚晶粒逐步细化并始终保持等轴状;当应变速率较高时,铁素体晶粒内先形成层状亚结构,在随后的变形过程中再转变为等轴亚晶。  相似文献   

16.
汤序霖  陈庆军  蔡健  张津  左志亮 《工程力学》2016,33(7):167-175,183
为研究钢筋网约束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的核心区受压极限承载力,对8个带上下短柱的弱节点试件进行了加载试验,探讨节点区的破坏形态、峰值承载力以及节点内钢筋的应变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轴压和偏压试件的节点区破坏形态不同;随着初始偏心与节点高度的增大,试件的峰值承载力明显降低,但节点宽度对极限承载力影响不明显。在规范配筋混凝土局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引入节点高度影响系数,并考虑荷载的偏心作用,建立节点区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公式与试验结果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7.
介绍利用原电池及失重法相结合测定镀锡钢丝的镀层厚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Formastor-D型全自动快速膨胀仪对16Cr2Ni2A钢的CCT和TTT曲线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温度,冷却速度下该钢的金相组织和相变特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CCT和TTT图。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对钢绞线的主动健康监测,采用安装在结构外表面上的磁致伸缩传感器激励和接收高阶纵向超声导波,优化各种参数以用于缺陷的识别和评估.实验选取经Hanning窗调制的正弦脉冲信号在7芯钢绞线中激励中心频率0.86MHz的高阶纵向超声导波L(0,2)模态,用于在两根钢绞线外围钢丝和中心钢丝中人工缺陷的检测.实验分析了L(...  相似文献   

20.
该文提出一种工字型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束剪力墙端板式刚接节点。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推导出端板厚度设计方法。通过6个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节点试验,验证了该节点力学性能和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实际工程示范,验证了该节点的制作、运输和施工便利性。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