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土地整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四川省土地整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耕地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2.
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本文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动态监管和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耕地保护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3.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出发,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探索一条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途径,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不仅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成为国土部门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建设用地及时有效供给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要开展,而耕地资源有限,就必须加强土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上挖潜,使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得以实现.要切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高认识,把土地开发整理看成是顺党心、合民意、求发展的历史选择,看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光荣任务,夯实基础,建立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好的专业队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增加开发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途径,通过论证土地整理项目控制规模的"大"和可整理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的"小"之间的矛盾,解决"小"块土地整理的途径;通过比较土地整理主体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差异,解决"小"块土地整理的管理方式;探讨需要整理的"小"块土地如何得到开发资金、"小"块土地整理如何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土地开发整理国家收购制度对增加耕地面积来说是一项有效的制度。目前,需要在思维转变、政策安排等几方面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地整理是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近1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土地整理逐步从增加耕地的单一目标向综合目标转变,发展成为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坚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土地整理。本文从生产能力的保持和提高性、生态环境的可保护性、经济的可行性、社会的可接受性以及土地整理工程自身的可持续性角度,提出了当前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出发,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探索一条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途径,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不仅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成为国土部门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建设用地及时有效供给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要开展,而耕地资源有限,就必须加强土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上挖潜,使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得以实现。要切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高认识,把土地开发整理看成是顺党心、合民意、求发展的历史选择,看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光荣任务,夯实基础,建立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好的专业队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最近 ,贵州省国土厅颁布了《贵州省新增耕地验收标准(试行)》 ,并发出通知 ,要求全省各地国土部门切实做好新增耕地验收工作 :(1)各地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计划和拟建设项目需占耕地的面积和等级,预先开发整理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供验收。土地开发整理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 ,由实施占补平衡的单位向有验收权的国土部门申请对新增耕地进行验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内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的 ,由县…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服务到位三者结合 ,互相促进。本文提出服务促保护 ,即依法行政 ,简化程序手续 ,提高服务效益 ;改善目标责任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措施 ,发挥规划和用地计划指标的调控作用 ,引进土地整理新思维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服务到位三者结合,互相促进。本文提出服务促保护,即依法行政,简化程序手续,提高服务效益;改善目标责任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措施,发挥规划和用地计划指标的调控作用,引进土地整理新思维,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耕地占补平衡由数量型向数量一质量型综合平衡管理的升级,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础上,以单位标准粮产量为桥梁,确定耕地质量数量等级折算系数,从而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一质量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11.
凝灰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士春 《中国矿业》2000,9(3):17-20
凝灰岩是一种可预见的新型非金属矿产资源。本文首先研究和探讨了凝灰岩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特性 ,以作为凝灰岩开发应用的理论依据 ,然后报导了当前的一些开发应用实例 ,指出凝灰岩可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闫卫东  王熙 《中国矿业》2005,14(8):5-7,75
美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钢铁生产消费总体上呈现强度不断下降,总量保持较高水平的趋势。在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初期,以年均10%~40%的速度增长。对比我国的发展阶段,钢铁工业在本世纪初的20年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钙、镁离子影响石英、赤铁矿凝聚与絮凝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试验表明:钙、镁离子能大幅度地提高石英的凝聚与絮凝作用,它们对赤铁矿的凝聚与絮凝作用影响较小,从而大大缩小了絮凝剂5~#对它们絮凝能力和絮凝选择性的差异,不利于石英、赤铁矿的絮凝分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知识生产过程配置效率较高,而东部地区在商业成果产出方面配置效率更高。同时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政策建议。认为东西部地区应致力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联盟和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过程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依据资源禀赋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动机;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利益分成标准;政府应在金融服务、互动创新的中介服务等方面持续地为产学研创新互动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微细粒石英赤铁矿凝聚和分散行为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分别考察了水介质中微细粒石英及赤铁矿颗粒悬浮体系的凝聚与分散行为,借助颗粒表面润湿性与动电位等的测定数据及粒间相互作用能量模型,讨论了微粒凝聚与分散机理。  相似文献   

16.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蓬勃发展,储量和产量不断攀升,在世界油气产量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深水油气勘探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新亮点。从油气资源及分布入手,文章详细介绍了全球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国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基本经验,探讨了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并对促进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新型高强耐磨青铜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胡大禄 《有色金属》1998,50(3):99-103
铝青铜由于具有较高的强韧性与耐蚀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中。但随着工业与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传统的铝青铜(典型牌号ZQA19-4),其抗拉强度约为500MPa,很难满足重载荷下工作的零部件(如轧机轴瓦蜗轮等),加之,在润滑不良时,对轴颈有“咬卡”现象。本文在分析传统铝青铜材料组织、性能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数量冶金学方法进行了合金的最优化设计,开发了一种性能最优的新型铝青铜材料(简称YH1合金)。该材料的强度比ZQA19-4提高约25%,耐磨性、塑性、韧性与切削加工性均优于ZQA19-4,成本低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新材料强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夏季条件下,硫精矿中的磁黄铁矿率先氧化使矿堆迅速结壳,致使矿堆内部缺氧、恒温、酸化,加速其生物氧化过程,使硫精矿失去商品价值并产生大量酸性废水的新污染源。对此种硫精矿进行杀菌、上膜、加入酸环境缓释杀菌剂的化学处理试验及药剂组配、筛选,其中7#试验组效果明显,含25%以上磁黄铁矿的硫精矿的板结、氧化得到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19.
3S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资源和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最具生命力的三项高新技术。本文全面详细地分析探讨了3S技术,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处理技术、GIS技术以及GPS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和方向及其研究前沿。介绍了当前3S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及业已成熟和实用化的各项技术,结合本人及同行的已有研究成果较详细地论述了各项技术的特点、优势、应用领域及在国内外地质勘察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中前沿、较新的先进技术的原理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膨润土矿床成因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