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症”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和典型模式。现代城市综合症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国土空间资源,地下空间能够在提高城区土地使用效率、平衡历史城市和历史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方面发挥积极的助力作用。日本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当城市新增功能开发需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生矛盾时,通过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利用有效地缓解了两者在空间资源上的争夺,使历史文化传承与提高容积率、改善设施等发展需求之间相对和谐,这也可被视为一种空间“供给侧”改革的作法。本文介绍了日本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发展情况,研究了在空间组织模式、功能组织利用、地下建设与更新技术等方面的适应性利用内容和方法,并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解决城市中历史地区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扩张放缓。为了促进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更好发展,城市开始向立体化和集约化方向迈进。城市的地下空间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其中对既有城市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能解决交通拥堵与步行优化、用地紧张与公共空间需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生态恶化与城市发展等城市发展的矛盾,同时两者结合开发,有互补优势。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和绿地开发模式以及目前的开发趋势,为以后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商务区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文章结合现代城市商务区的发展特点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一体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空间开发是目前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城市和谐发展理念,针对重庆市现阶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重庆进行一体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和所具备的条件,指出了一体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发展地区,并着重对重庆市一体化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及市场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合理开发利用重庆市地下空间、构建和谐重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城市地下空间对低碳城市发展的作用;研究利用绿地下的地下空间,让与绿地争地的城市设施与功能向绿地下部空间转移,进行地下空间与城市绿地的复合开发,以实现超绿化效益和超地下空间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阙平 《福建建筑》2010,(2):1-3,16
现代城市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上天入地"的立体化过程。交通、商业、仓储、管线等均是现代城市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模式。只有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才能大幅度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当代四个国家城市的地下空间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实证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进程中所共同表现出的趋势:(1)城市地下、地上空间一体化影响城市发展;(2)城市地下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防护空间是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平战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城市防护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通过分析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的建设情况,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地下空间建设与利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根据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相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相结合的几种创新模式,可为实现城市集约化发展、联通防护空间、提高城市整体防护效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珊珊  夏海山 《风景园林》2018,25(1):101-105
城市地下考古遗址是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是目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对地下历史景观和地下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不仅能减少对城市地下历史景观造成破坏,还能充分发挥历史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保加利亚谢尔迪卡古文化与交通综合体为例,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历史景观的营建经验,以供中国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的下一轮发展机遇将是以宜居为主体,创新为基础,包容为条件下进行的变革。地下空间在这一城市转型关键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城市地下空间的实施和建设可以带动土地集约开发与价值提升,打造宜居、高效、低碳、便捷的现代城市模式,建设经济、环境、社会立体共存、相互包容的城市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系统。本文对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促进整体宜居环境发展进行研究。以杭州临平新城地下空间规划为实践基础,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宜居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地下考古遗址是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是目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对地下历史景观和地下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不仅能减少对城市地下历史景观造成破坏,还能充分发挥历史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保加利亚谢尔迪卡古文化与交通综合体为例,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历史景观的营建经验,以供中国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现代城市的立体空间,提出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并对目前我国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和开发层次进行了探讨.结合我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国情,详细分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规划措施与策略,并就数字城市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应用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空间的属性与权属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城市正在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作为城市立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权属不清,而导致了在管理上的混乱等.根据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几个属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资源属性、经济属性,对地下空间的权属以及地下空间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认识和观点,为今后我国地下空间规范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大遗址、古墓葬、地下埋藏文物特别丰富等,在城市的发展与保护问题上矛盾更加尖锐。通过对城市特征和地下空间特性的研究,探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进而总结出地下空间的利用原则及地下空间规划的方法,并应用于洛阳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中,希望能够为我国其他同类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积累一些有价值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与规划工作已被国家列入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教训、性质与任务、原则与思想、理论与方法、标准与管理等问题展开研讨,旨在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工作提供科学思想与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浦东新区的开发给中国城市现代地下空间建设与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在分析了现代城市综合空间、联合开发、地下综合体等城市空间规划的几个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浦东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平面和竖向层次规划模式。最后还简要提出了实施浦东地区地下空间建设所必须解决的一些立法、计划及土木技术方面的课题。本文的观点对浦东地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制定,在思想上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泽洲  李艳 《华中建筑》2007,25(2):76-82
以层递性的顺序,首先,依次分析:世界历史名城发展更新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其过程中博物馆的扩建,这些扩建项目对地下空间的设计.然后,重点对此类地下空间的利用模式做出分类,并以实地考察的四个历史城市及其中的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扩建项目为例作具体分析,从而得出其中的共同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同类型项目的设计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金燕 《城市住宅》2021,28(5):89-90
广场能给人们提供休憩、娱乐、交往的公共场所,可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的客厅",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开展各种公共活动的室外休闲空间.20世纪末以来,我国以商业和交通为功能的城市中心区广场地下空间开发曾一度掀起高潮,其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地下空间利用模式和开发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经典的城市广场地下空间案例,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科学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开发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大明 《地下空间》1996,16(3):139-142,148
本文针对“现代城市综合征”及目前“城市园林化”和“山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地上、地下协调发展,以便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特色的思想;并略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与城市园林化、山水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一些主要方面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