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汶川地震中沙牌拱坝的抗震表现,从推求坝址地震复原波、测定坝体混凝土材料实际强度两个方面力求使地震反应分析中的计算条件接近汶川地震中沙牌拱坝的实际情况,并在计算分析中通过调整拱坝接缝的初始强度取值,比对沙牌拱坝在汶川地震震后调查所体现的震损情况以推断震时实际的缝面强度。计算分析与实际抗震表现均验证了沙牌拱坝-地基体系具有较高的实际抗震能力,依据沙牌拱坝抗震表现分析了高拱坝体系较高抗震潜能的主要来源,说明遵照我国抗震规范精心设计施工的高拱坝—地基体系具有较大的抗震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前,随着水利工程大范围的展开,水工建筑物的结构中地下结构被广泛用于各个工程建设当中,并且其规模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地下结构尤其是水利工程的抗震设计情况来看,存在设计规范较少等不足情况,为此文章针对目前水利工程地下结构抗震的设计特点和分析进行简单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对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桥梁设计时,应针对当地情况,专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金沙江河门口大桥位于Ⅶ度地震烈度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抗震设防措施为9级。根据该桥所处地的地震情况和抗震要求以及桥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桥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几种地震波形条件下,桥梁的受力情况,找出塔柱根部为地震响应最大位置。针对桥梁受力情况,分析了加设阻尼器和不加设阻尼器情况下桥梁的位移。分析结果表明:增设阻尼器可以减小位移和弯矩的峰值,这有助于该桥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4.
在高地震烈度区修建高拱坝,其抗震设计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就高拱坝抗震设计的理论、动力分析方法和试验技术等方面出现的最新动向作了概要评述,并介绍了国内外高拱坝抗震新技术的应用和试验研究情况.文中指出,概率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对高坝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将坝体一库水一地震作为一个体系,而不是仅仅考虑坝体结构本身进行动力分析是近年来大坝抗震研究中最显著的进展;虽然拱坝的非线性动力分析非常复杂和困难,但对强震作用下坝段间横缝张开问题的研究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胡少伟 《中国水利》2010,(10):11-13
对比了中美两国混凝土坝抗震设计理论体系,分析了两国在抗震设计方面的差异,提出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大坝抗震设计合理标准,为完善我国混凝土坝抗震设计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韩国大坝抗震设计最新的进展情况,以及根据修订后的国家标准对原有坝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土工抗震60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土工抗震学科的创立、发展和创新历程,并对汶川地震后土工抗震研究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果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土工抗震学科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自汪闻韶院士1958年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创立我国第一个土动力学试验室、开创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以来,土工抗震学科在土体动力特性测试技术、土的液化机理及判别方法、土工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土体真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土石坝及地基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室内外试验联合确定土体动力特性参数、土石坝及地基抗震设计理论(思想)和原则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和开创性的进展,奠定了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领先地位。2008年汶川地震后,围绕高土石坝抗震的新需求,在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高土石坝地震破坏模式、高土石坝抗震减灾工程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逐步建立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原型震害-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相结合、变形分析和稳定分析相结合、整体稳定分析和局部稳定分析相结合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体系。未来迫切需要开展复杂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抗震关键技术,特高土石坝地震灾变行为与安全控制,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及灾害控制,水库大坝抗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提高高坝的抗震性能,结合震害调查资料和理论分析成果,分析论证了高拱坝、高混凝土重力坝和高土石坝的抗震薄弱部位,从坝址及坝型选择、大坝体型及结构设计、基础处理、大坝分区及材料、新型抗震材料等方面深入论述了高坝工程的抗震措施和效果,并提出高坝抗震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开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美抗震规范在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计方法,场地类别划分,反应谱曲线参数,底部剪力法和质量源6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由于中美规范抗震设计理念的差异,在抗震设防标准上有明显的不同,分析了各规范在抗震设计中的基本方法,给出了场地类别的划分标准及反应谱曲线参数的取值。  相似文献   

10.
概括近年来在渡槽抗震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提出对渡槽结构抗震性能的初步评估应遵循的原则和渡槽抗震分析应考虑的若干关键问题,全面叙述了渡槽抗震分析中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原则,大型多跨渡槽的计算范围,盆式支座的简化处理,动水压力的确定,桩土相互作用的简化处理等问题。以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初步设计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渡槽为例进行抗震计算分析,指出了渡槽地基系统抗震薄弱部位和应采取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只限于高坝,对更具实际意义的坝体结构布置、细部构造很少研究的现状,定性地探讨更具普遍意义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要点.认为:抗震设计的着重点不是动力分析,而应在枢纽布置方面须能防御和减缓震灾的发生和扩大;在结构选型方面使抗震要求和一般结构要求有机结合,避免过多地增加造价;在细部构造上满足抗震的局部特性要求,以避免结构整体失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桩码头震害的分析,弄清了高桩码头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桩-土相互作用、斜桩和桩-上部结构连接的抗震性能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高桩码头抗震研究的进展,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在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应用,指出了高桩码头抗震性能研究的不足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就如何吸收国外高桩码头抗震的研究成果及修订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建议。本文为系列论文第3部分,主要论述了斜桩和桩-上部结构连接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斜桩的抗震性能存在较大争议,国外在桩-上部结构连接形式及隔震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并在码头抗震设计中得到应用,我国在斜桩使用和桩-上部结构连接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桩码头震害的分析,弄清了高桩码头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桩-土相互作用、斜桩和桩-上部结构连接的抗震性能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高桩码头抗震研究的进展,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在高桩码头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应用,指出了高桩码头抗震性能研究的不足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就如何吸收国外高桩码头抗震的研究成果及修订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建议。本文为系列论文第3部分,主要论述了斜桩和桩-上部结构连接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斜桩的抗震性能存在较大争议,国外在桩-上部结构连接形式及隔震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并在码头抗震设计中得到应用,我国在斜桩使用和桩-上部结构连接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旧抗震规范的对比,阐述了新抗震规范在结构材料、场地、抗震变形验算等方面的改进,并对新规范的部分技术指标的确定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对新抗震规范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病险水库的安全评价是除险加固的前提.从工程总体情况、防洪安全、坝体安全、抗震安全、结构安全、金属结构安全、安全监测等方面对大坝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可靠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土石坝受地震破坏的形式、提高土石坝抗震性能的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抗震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了阐述。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其抗震性能,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和施工中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抗震性能分析是混凝土重力坝设计的重要内容。文章以辽宁丹东凤城市石桥水电站大坝为例,研究了基于ANSYS的重力坝抗震性能分析。结论显示,第一和第三主应力下的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值均未超过大坝的最大抗压和抗拉强度;大坝在水平方向地震力的作用下位移分布情况良好,竖直方向整体拉应力受力面积在7%以下,重力坝设计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坝抗震技术访日考察团于今年二月到日本作了为期一月的考察。日本是多地震国家,他们在抗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许多成果,而且在高烈度地震区成功地修建了许多高坝、高楼以及核电站,并进行严密的自动化观测。这次考察的目的是:考察日本在高坝抗震设计和科研方面的技术、经验和水平;先进的抗震测试设备和技术;大坝观测仪器的制造技术、自动化测试分析手段和大坝安全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9.
高拱坝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部水电能源开发为背景讨论高拱坝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综述高拱坝的体形与优化设计、场仿真分析与应力控制标准、破损机理与安全度分析、抗震分析与抗震工程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认为今后高拱坝研究的发展方向是 :努力使高拱坝体形优化设计进入实用阶段 ;结合仿真应力分析 ,提出更接近实际的高拱坝应力控制标准 ;总结已建工程的经验 ,进行高拱坝安全度分析 ;开展广泛的高拱坝抗震分析与抗震工程措施研究 .  相似文献   

20.
水工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进展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概述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近50年来在水工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领域的主要创新性思路和成果的进展,包括其抗震安全评价的三个相互配套的方面。在地震动输入方面为:大坝抗震设防水准框架的制定、场址相关地震动参数的合理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的理解。在结构地震响应方面为:结构抗震的动力分析、结构抗震的动力模型试验、现场测振试验和地震监测、水工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在大坝混凝土动态抗力方面为:大坝混凝土全级配大试件动态抗折试验、对试验结果的理论探讨、大坝混凝土三维动态细观力学分析、CT技术在混凝土动态抗力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研究群体形成的主要工作理念为:突出工程观点、强调全面综合评价、重视实践检验、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