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 《金属世界》2003,(3):24-25,9
<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非常有特色,绝不仅仅限于佩戴和鉴赏。玉的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给人以一种美感,故古人用玉象征世界上美好和高尚的事物,甚至“人格化”,比拟为君子之德。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古时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因此,不仅佩玉成为社会习俗和时尚,而  相似文献   

2.
单有学习愿望还不够,好学才能学业有成。何谓好学?孔夫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换言之,好学者当能废寝忘食、谦虚谨慎。孟子在总结了舜、傅说、管仲、孙叔敖、百里奚成大事之经历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相似文献   

3.
施教,是教师的知识输出与学生知识接受两者的对立统一。教师应该如何施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立下的施教之纲。伦理既是一种规范、原则,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善的愿望,因此,施教应该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之纲的指导下,从“形”、“魂”、“神”三个方面对教师给予价值要求和善的启迪:“形”的规定,这是要求教师要有解疑、释惑、求真的角色本领;“魂”的关照,这是要求教师皆是德才并举,艺术修身的为人典范;“神”的祈求,这是希望教师都有成为名师,成就功名的起凡愿望。  相似文献   

4.
诚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诚也是当代大学生就有的基本德性,诚德修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立身做人、求知求学与创业成才。要提高大学生诚德修养的水平,必须培养大学生对诚德的信念,加强教育引导,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5.
关于管理方面的课程,一直是企业与营销人员比较关心的话题。笔者也断断续续地听过一些所谓管理专家的课程,从中亦受益匪浅。但听多了,发现不同课程间相互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言“人性管理”者有之;言“中国式管理”者有之;言“快乐管理”者有之;言“文化管理”者有之;言“制度管理”者有之。笔者有一次听某“著名”营销实战专家说到管理时,言其行之有效、无往而不利的管理方式乃是“铁腕管理”。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镁”的产业,它为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支撑,一个民间之力支撑、主导全球的金属行业。他是“镁”人拼尽一生心血追求的梦想,不只是因为梦的美好,更是为了“镁”梦成真,漫漫征程百战多,逢此大疫恍如天降,求“镁”之路寒冰封川、风雪满山,然“镁”人有心、“镁”企有德,德心相合,艰险何惧,镁业同仁在“镁”之路上负重前行,一同拥抱“镁”好明天。  相似文献   

7.
论虚伪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一个在许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伦理学领域,可根据主体道德情感的真诚与否将道德人格划分为虚伪人格与真诚人格,虚伪人格是指一种人格张度过度的虚假的恶性的双重人格,它与人格的词源“面具”-将真实的自我掩盖起来的蕴含意义相映成趣。本文从“人格面具”与虚伪人格之间的一些关系,将虚伪人格划分为戏子型,面子型和“君子”型三种类型,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电焊机》2000,30(9):44
四川电子焊接设备公司 ,简称“川焊” ,前身为1986年 12月成立的成都市电子焊接设备厂 ,位于国道 2 13线成仁路籍田段 ,是全国首家专业生产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产品———逆变弧焊机的科技型企业。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乘改革开放之风 ,川焊的初创者和追随者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艰难地消除着人们对乡镇企业这一新鲜事物所孳生的习惯性歧视 ,坚定地走“质量—管理—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从建厂之初到现在 14年间 ,不少类似川焊的企业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浮浮沉沉 ,突如其来 ,悄无声去。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川焊人明白自己是一条小鱼。如…  相似文献   

9.
《现代焊接》2012,(4):I0001-I0001
一句“望子成龙”的中国教育箴言,害苦了一代又一代天真活泼的孩童,也烦恼了一批接一批的华人父母。但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望其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成为家庭荣耀之士。家庭需要成才,社会需要栋梁之才,企业更渴求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可造之才。  相似文献   

10.
节检以其内在经济价值及精神价值而为古人备加崇尚,并成为我国普及最广、传播最久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倡导节俭这一美德,抑制消费及不合理消费。由于近些年来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偏颇,人们对大学生的要求侧重于知识和能力,至于其是否具备节俭之德并不在意。显然,这是忽略了节俭对于大学生生材和未来创业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节俭之德,一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反对挥霍性、炫耀性消费;二要积极营造明朗、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抑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三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当思一粥地饭来之不易,学学珍惜劳动果实。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道德牵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本质是在时空的自由选择中实现自主自取。课余生活在价值上呈现“失落”、“失色”、“失足”与“得兴”、“得益”、“得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属性。控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张扬其正面功能,从道德上牵引大学生按照“尊己重道、安身立命”的原则,以及“维公护他、清风净气”、“正身尽责、砺志成材”的要求去主宰自己的课余生活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疏忽的德育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主体作为行动者,其发展是一个持续能动性的概念。智能技术时代,精准教学的主体之维与行动取向是主体在时代变迁中立德树人的要义。对“何谓主体”“主体是谁”“何以为主体”等问题的连续追问,是回应智能技术嵌入之势与师生主体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式。智能技术时代的精准教学,要消解主体式微、情感疏离、对话失语之症结。教学主体行动取向需要:重塑主体地位,倡行交往实践;保持情感自觉,进行多维互动;践行知识理解,延展心灵对话。  相似文献   

13.
信 ,是中国传统道德和当前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 ,也是其它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信德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之德 ,信德的修养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立身处世、成才立业。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信德教育 ,就必须建立健全信德教育的基本制度 ,充分挖掘古人留下的信德资源 ,明确信德内涵 ,强化信德意识 ,同时优化校园信德环境 ,加强大学生信德修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操论》第六部分中,斯密基于自利与同情的思想基础,以一种严肃、复杂与完整的方式探寻美德的品质构成。基于教师自利的本性,"立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基于教师同情的本性,"惠己之德"是对于教师自然的德性要求。在"立己之德"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真诚之德、本分之德和勤勉之德;在"惠己之德"的关照之下,师德养成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涵爱生之德、感恩之德和爱国之德。  相似文献   

15.
诲人不倦,应该有诲人不倦的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今高校,诲人经常很倦。诲人不倦不是无条件的,往教“不知来学”者倦,坐教“知来学”者不倦。高等学校应该有诲人不倦的健康环境。诲人不倦,不是一种意识,不是一种精神,不是一种自由意志.而是一种因缘状态;不是一种行为准则,不是一种道德立场,而是一种情感理想,是一种因缘期待。  相似文献   

16.
李平 《资源再生》2013,(2):20-22
人们总是喜欢谈论所谓普世价值,当然也有些人对此提出各种质疑,但不管怎么说,追求自由和幸福,应该是普世的、不以客观环境、个人身份、知识水平高低为转移的吧。至于说到怎样才是自由的、或者是幸福的,大家也许常常想到封建社会的“皇帝”。太史公有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其实,笔者倒觉得君临天下的皇帝倒未必如富贵闲人之类的逍遥王爷来的自在。  相似文献   

17.
《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近一周年,作为重要的立法成果,在我国所有行业,在规范行政执法、杜绝违章违规、消除安全危险事故隐患,发挥了极大的监督、促进和保障作用。江泽民同志在1986年10月13日的讲话中提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为此,笔者认为,安全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强化  相似文献   

18.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三卷中试图构建合宜性这一概念,“合宜赞扬”与“合宜责备”是合宜性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以人的“两种自然需要”和“两种自然畏惧”为基础。其中,“合宜赞扬”具有不透明、非功利性和符合本分的特征,并且能够增强人的自我认同;“合宜责备”应当建立在拒绝责备无辜者和审慎责备过错者的基础之上。基于斯密的思想,大学生道德评价应当重视并遵循鼓励原则、肯定本分原则、审慎原则和以评促改原则的特定内涵与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导师制是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师制是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措施北方工业大学关秀卿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相似文献   

20.
道乎师乎     
道,就是客观事物千变万化的道理,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实践孕育出的真知;师,则是传道、解惑、育人的人,即指那些既有学问又尚品德者。而道与师的关系如何?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而已。因此,谁懂得了某方面的道理,掌握了某方面的规律,具备了某方面的真知,并能传道、解惑、育人,谁就算得是这方面的老师。是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些派生出的论点,是很正确的。老师与学生总是在这些辩证关系中相互转化:在某一方面老师知识富于学生,在另一方面学生有可能胜过老师;今日老师的学问高于学生,明天学生可能超过老师。学生固然要向老师学习,而老师也要反过来向学生学习,尤其要向自己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