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了底层框架砖砌体抗震墙及底部二层框架混凝土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数量的简易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推导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沿任意方向地震时,框架承担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公式,可用于斜交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二维分析各榀平面框架的水平地震作用。由于正交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只是斜交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特例,故方法可作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二维分析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卫东 《山西建筑》2010,36(23):85-86
结合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难点,在深刻理解《抗震规范》有关条文的基础上重点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剪力墙的布置进行了探讨,从而更好的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  相似文献   

4.
我国7度抗震设防区中小城镇存在大量底部局部框架-砌体房屋,其底部局部RC框架+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形式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7度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要求,考察其震害、刚度比及抗震性能有助于指导工程设计。分析了底部局部框架-砌体房屋的震害;设计了5个算例,包括2个底部局部框架-砌体房屋、1个砌体房屋及2个底部框架-RC抗震墙砌体房屋,对比分析了各算例在7度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考察了层间位移角、应变、耗能等指标。对比分析表明底部局部单排柱框架-砌体房屋,其刚度比、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与砌体房屋接近;底部局部双排柱框架-砌体房屋刚度比、弹性、弹塑性地震反应均大于砌体结构,但小于底部框架-RC抗震墙砌体房屋,其弹性、弹塑性地震反应均满足抗震规范中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相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志强 《山西建筑》2007,33(10):94-95
介绍了底部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并从底部抗震墙砌体房屋侧移刚度比的控制、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各层抗震能力的匹配、过渡楼层的抗震能力的适当加强等方面阐述了竖向不规则的解决问题,以保证底部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从抗震墙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限值、抗震墙数量控制、底部抗震墙的构造措施、底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墙段的高宽比、底框部分的抗震墙长度控制6个方面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墙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总结和提出了具体设计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砖瓦》2020,(7)
历次强烈地震中都存在大量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倒塌现象,破坏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查阅大量震害资料,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进行简单综述,并为此类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底部框架 -抗震墙房屋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剪力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指出当底部只有一层框架 -抗震墙以及底部有两层框架 -抗震墙 ,但其抗震墙高宽比h b≤ 1时 ,框架承担的地震剪力可按各抗侧力构件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而对于抗震墙 1相似文献   

9.
阴毅 《山西建筑》2014,(9):21-23
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在汶川地震等强烈地震中呈现出的新震害特点,新抗震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JGJ 248-2012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均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就规范内容,对一些设计要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该类结构设计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立红 《山西建筑》2007,33(16):87-89
从底部砌体抗震墙抗震承载力验算、底部抗震墙的构造设计以及过渡层墙体的设计三个方面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墙体设计进行了探讨,总结和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供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潘栋  邓民宪 《江苏建筑》2007,(2):30-31,45
基于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分析,从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出发,给出底部抗震墙抗震刚度计算公式及抗震墙数量的简化确定方法,并在构造上进行了论述,结合工程设计实例,以供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指底部一层或两层为空间较大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和层数,底部抗震墙可选用砌体墙(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等)、钢筋混凝土墙或两者兼用。这种混合承重的房屋,比全框架结构节约造价15%~25%,且施工简单。  相似文献   

13.
由建研科技会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编制的行业标准《底部框墙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送审稿),日前通过审查。该规程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内各地的地域差异并与相关规范进行协调,对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做了补充和完善,对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做了系统详细的规定。用于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我国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维力学模型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中的底部框架-抗震墙部分单独分析时,恒、活、风荷内力可直接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根据抗震规范要求需要调整。本文提出了墙、柱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方法。该方法可适用于采用各种剪力墙模型的三维计算软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底部框架多层砌体房屋在不同烈度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研究了在底部框架内增设消能外包混凝土无粘结钢支撑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对增设消能支撑加固方案和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底层框架砌体房屋的底层增设消能支撑可显著降低底层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控制结构的塑性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增设消能支撑加固方案与增设抗震墙加固方案相比,结构加固更合理、更易实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茂县3幢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情况,总结出"上柔下刚"型底框房屋的震害特点,指出该类房屋底层框架部分抗震墙设置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刚度并非越大越好,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7.
从转换层的墙体设计、楼板设计以及侧移刚度比和强度比的控制四方面探讨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转换层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措施和设计方法,并指出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是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加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缨  石强 《山西建筑》2007,33(1):70-72
分析了抗震加固考虑的三大因素,即刚度、延性、强度,根据不同房屋的具体情况,介绍了增加抗震墙、加强柱子两种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的抗震加固方法,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强制性条文的控制要点以及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规范)主要条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某学校的食宿楼,由于要获得底部的大空间作为食堂,故采用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文章介绍了用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标准对该房屋的结构进行结构检测与抗震安全性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