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Introduction The Asri basin is oval in shape,covering about2500km2from north to south.The maximum thickness at the depocenter is around18,000feet(5,500m).It is adjacent to the Hera basin in the west and to the Sunda basin in the southwest(Fig.1).Now it is under the Java sea.The basement consists of granites,granodiorites,marbles,schists and quartzites(Tonkin and Himawan,1999).In the early Tertiary,the eastern side of the basin was a steep slope controlled by syn-rifting,and the western s… 相似文献
2.
3.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相及沉积层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侏罗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与对比;应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等方法对该区的沉积相和沉积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本区侏罗系主要是一套受构造和气候条件控制的陆源碎屑沉积.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潮湿型与干旱型两类;按低位体系域的特点又可分为北部缓坡型和南部陡坡型. 相似文献
4.
5.
根据测井、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恢复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的沉积环境,利用薄片资料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成岩相类型和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沉积环境与成岩相的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期发育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前缘和与之伴生的深水滑塌成因重力流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深水砂质碎屑流沉积是砂体主要成因单元。储集砂体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物性较差,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是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少量裂缝的组合。压实作用、溶解作用及胶结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不同沉积单元砂体的成岩作用和物性不尽相同,其中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要以弱压实—绿泥石胶结相为主,深水砂岩主要以长石溶蚀相为主,两者结合部位发育绿泥石胶结—长石溶蚀相,均为有利成岩相带。成岩相研究与沉积环境分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7.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五1^3小段是盆地东部的主要储层和产层之一研究认为盆地东部马五1^3小段沉积环境为潮坪沉积,划分出硬石膏结核白云坪、含硬石膏白云岩坪和白云岩坪三种沉积微相,提出向东开口的潮坪沉积模式,沉积相带呈环状弧形展布,自西向东硬石膏结核含量向东逐步减少,含盐度降低,海水变得更开阔。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岩性差异是造成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是最有利的沉积微相,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次之马五1^3小段沉积模式对盆地东部特别是岩溶残丘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东海陆架盆地瓯江凹陷明月峰组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综合测井、录井、古生物、重矿物等资料,结合地震相分析,以瓯江凹陷构造演化及相对海平面变化为主线,从物源分析出发,综合分析瓯江凹陷明月峰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晚古新世明月峰组沉积期,瓯江凹陷处于断拗转换阶段,沉积物源由凹陷西侧的闽浙隆起带酸性火山岩源区和凹陷东侧的雁荡低凸起提供,以闽浙隆起带物源占绝对优势,受中古新世至晚古新世中期大规模海侵的影响,相对海平面持续升高,凹陷东侧雁荡低凸起开始接受沉积,使得凹陷沉积范围达到断陷期最大,总体呈滨海—浅海沉积,闽浙隆起带物源供应充分,在凹陷西缓坡发育3个大型三角洲沉积,滨海沉积发育于凹陷西缘三角洲之间及雁荡低凸起位置,凹陷中央发育大范围的浅海沉积。控制明月峰组各沉积相空间展布的主控因素是构造和相对海平面变化,以相对海平面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成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 0个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多数展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改造。成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沉积盆地及其下的地幔、软流圈、岩石圈和莫霍面等不同地质单元的宏观变化和相互制约的过程。而文中阐述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成盆史,其壳幔形变的具体表现则与板块碰撞、转换断层、造山带褶皱、陆壳裂离以及海底扩张等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盆地。尤其在中、新生代时期,由于盆地历经多期构造演化和长期持续的沉降活动,给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成烃、成藏有利环境,仅中国近海域至今已发现1 0个亿吨级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2.
13.
14.
H凹陷三叠系小泉沟群地震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西部许多陆相盆地中,发育了多种各样的砂岩储集体,这些砂体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的相带中有规律地分布着。文中对西部某盆地H凹陷三叠系小泉沟群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分析了该组的岩性特征、地震相特征和剖面沉积相特征,指出了各种沉积相中的主要砂体类型及有利的含油气相带。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沉积环境与煤沼有机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煤系地层中的孢粉组合特征、煤岩中的植物残体、木化石的结构解剖和生物遗变生化石及质岩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微量元素分布等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研究,详尽分析了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环境,并根据沉积特征将水西沟群煤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划分出了煤沼有机相。研究认为,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的气候属亚热带的季节性明显的温暖潮湿气候;沉积环境以普遍浅水的河沼和湖沼为主;水介质多为淡水、偏酸性、偏酸性;煤沼沉积环境可归纳为八种类型、四种有机相。 相似文献
16.
胶莱盆地的盆地样式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胶莱盆地为右行非对称性菱形拉分盆地,其西部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和东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Y主剪切断裂,南部北东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北部北东东-东南向边界断裂为R'剪切断裂。其次级盆地具有与之相似的几何学特征。胶莱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特征是:莱阳组沉积期为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是主要的生油岩形成期;莱阳组沉积期末-青山组沉积期初为脉动式左行转换挤压阶段;青山组沉积期为后裂谷阶段,构造裂缝为青山组主要油气储渗空间。青山组沉积期末-王氏组沉积期初为脉动脉左行转换挤压阶段;王氏组沉积期为右行走滑拉分裂谷阶段,为早期的莱阳组生油岩主要生烃期;新生代为盆地消亡阶段。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部分井下地层缺乏标志层给地层对比带来困难,同时传统的沉积旋回划分方法受人为因素干扰严重。综合运用频谱分析、小波变换和滑动平均3种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系—新近系沉积旋回进行数值解析,确定了沉积旋回的划分方案,并探讨了旋回划分在小层对比及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意义。结果表明:综合运用3种方法对沉积旋回进行数值解析,可以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是行之有效的方案;在缺少标志层的情况下,沉积旋回划分是小层对比的有效辅助手段;根据沉积旋回划分结果,可以分析沉积物颗粒粒度的变化幅度和频率特征,有利于提高对沉积环境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榆树水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相特征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人认为,松辽盆地白垩系发育6大物源及11条主要水系,但在东南隆起带又发现了一条来自榆树方向的水系并命名为榆树水系,该水系母岩为张广才岭加里东运动及印支运动期花岗岩。榆树水系从泉头组到嫩江组一直继承性发育,主要以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为主。地质综合研究表明,榆树水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油源主要为青一段、营城组及沙河子组暗色泥岩,扶杨油层是榆树水系中、浅层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目前该水系已经成为吉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对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了济阳坳陷上第三系层序界面,将整个上第三系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相当于长期旋回),将研究范围内的馆陶组地层和明化镇组下段划分为3个体系域和7个准层序组(相当于中期旋回)。在全区进行连井对比基础上,建立了全坳陷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层序地层体制内的沉积体系的纵向演化和平面展布特征。济阳坳陷上第三系河流相沉积体系的演化经历了早期的冲积扇辫状河阶段、中期的过渡性河流阶段和晚期的高弯度曲流河阶段;各时期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构造和古地形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各时期的沉积相模式、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认为早寒武世主要于东部发育台盆模式,中晚寒武世台盆模式更为明显,持续至早-中奥陶世该区中部发育深水坳拉槽沉积区,西部和东部则为台地相区及过渡带,为典型的三分结构。在台地与深海盆的边缘带发育礁滩储集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破坏性成岩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