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基塘地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一种生态农业用地类型,在珠三角地区广泛分布,近20年来基塘地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有效监测珠三角地区基塘地的变化。本文应用1990年、2000年、2008年3个时相的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综合光谱、空间关系和形状等特征信息对研究区的基塘地进行提取,结果表明,1990-2000年研究区的基塘地面积呈增长趋势,2000-2008年该地区的基塘地面积锐减。对研究区的基塘地重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8年基塘地呈现向西北方向迁移的趋势。观测期内研究区增加的基塘地主要来源于耕地和林草地,而减少的基塘地主要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植被和耕地。本研究客观、准确地反演了研究区基塘用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基塘地发展策略,对珠三角的基塘地综合开发管理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采沉陷对矿区土地资源的采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生态场理论和GIS技术研究矿区土地资源的采动效应。首先介绍了采动土壤特性测算、采动变化规律分析及土壤采动损害评价的程序方法;然后叙述了采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资源各采动生态位指标进行量化,并基于生态场理论和开采沉陷学分析土地资源的采动空间分异特征、采动累积效应及其延迟效应的过程。对山西潞安集团五阳矿井采煤沉陷区的实例分析表明,耕地土壤特性与开采沉陷明显相关,1997年至2002年间采动生态元耕地和植被覆盖率上升而建设用地覆盖率下降,研究区土壤侵蚀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且明显存在采动延迟,土地利用集约度指数终采后10 a逐步进入稳定期,各地类的流失与来源组成趋于稳定,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摆脱采动影响并进入新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叙述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新一代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其整合化趋势,国家区域地学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对新一代区调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军  宋磊  张鹏 《金属矿山》2012,41(11):113-115
以某大型露天矿边坡作为研究背景,针对该边坡位移监测所得的大量监测数据,提出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开展边坡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包括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的GIS基础数据库。依托ArcGIS操作平台,实现了露天矿边坡位移监测数据GIS可视化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下部区域稳定性较好,西帮边坡部分区域及东北角边坡顶部位移较大,稳定性较差。同时,应用GIS技术开展边坡位移监测数据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表达边坡稳定性状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RS-GIS技术在露天煤矿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环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均需进行环评手续才能开工。当前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飞速发展,已可以应用于露天煤矿的环评工作中。文中主要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植被现状评价、景观生态现状评价、土壤侵蚀现状评价等,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在大唐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RS和GIS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述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领域的基础上,综述了GIS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探讨和分析了RS和GIS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讨论了RS和GIS在土地科学中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分析神华集团资源整合后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及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基于遥感检测技术并在充分收集呼伦贝尔矿区开发以来积累的各类地理、地质、环境等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3个因子,评价2002年至2017年间呼伦贝尔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16年来呼伦贝尔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一般,2002~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恶化,2007~2012年有所改善,2013~2017年则继续变好。2002~2017年期间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先增后减再增,草地先减后增再减、林地和城镇工矿用地持续增加。植被覆盖总体变化趋势为植被覆盖区持续减少、2002~2012年期间高覆盖度植被持续减少,中、低覆盖度植被逐步增加;而2013~2017年期间高覆盖度植被迅速增加,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总体变化趋势是中度侵蚀先增后减,轻度侵蚀先减后增;轻微侵蚀先减后增再减,总体呈减少的特趋势;其他侵蚀等级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巢湖上游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础,根据巢湖上游区域舒城县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资料等,确定方程中各因子,对舒城县两个时段的土壤流失量进行定量化分析,评价该区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流失的影响,进行水土流失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舒城县1987年和200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为91.216 3×10>4 t/年、92.675 1×104 t/年,土壤年侵蚀量分别为430.30 t/km2、440.09 t/km2,整个流域属于轻度侵蚀区域.  相似文献   

9.
矿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矿区制定后期开采计划和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摸清矿区土地损毁状况及时空演变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平衡的调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辅助手段,本文以山东省赵楼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期Lansand卫星影像,采用遥感(RS)技术手段,对赵楼矿区8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通过各期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赵楼矿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农用地是矿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期内以转出为主,平均以1.41%/a的速度递减,水域、工矿用地和非工矿建设用地则以转入为主,累计转入面积分别达到148.59 hm2、167.58 hm2和886.14 hm2。可见矿区在开采进程中缺少有效的土地复垦和整治措施,致使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水域(塌陷积水区)持续侵占农用地,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青  林建平  国佳欣  郭熙 《金属矿山》2019,48(5):161-169
、裸土指数(Bare Soil Index,BS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3种特征信息进行提取,采用基于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稀土矿开采信息进行识别,分类总体精度达到89.43%,其中矿区分类精度达到88%,分类精度相对于基于光谱信息的CART决策树分类和最大似然分类有明显提高。通过对研究区2013-2016年稀土矿开采区域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发现增加的开采区域主要分布于矿权范围内,减少的开采区域在矿权界限内外均有大量分布,减少幅度达41%,说明政府和相关矿权部门对于稀土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基于影像特征CART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在稀土矿区信息提取与动态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湖南"四水"中上游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兆清  苏绍眉 《矿冶》2004,13(1):91-93,100
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是湖南的四大河流 ,简称“四水” ,其中上游是湖南省水土流失的重点分布区。本文综述了“四水”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与治理对策。通过大量可靠的数据 ,阐明了水土流失对“四水”中上游水土资源、水利工程、河流及洞庭湖的影响与程度 ;分别从地貌、降雨、土壤、植被四种自然因素和森林过伐、耕作方式、林业垦植、岗地开发、工程项目建设五种人为因素等方面阐明了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巩固已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全面实施水土保持规划、加强与完善水土保持组织机构、强化《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教育和贯彻与监督执法力度 ,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缓水土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安太堡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特征与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白中科  佟则昂 《煤炭学报》1997,22(5):542-547
系统研究了安太堡露天煤矿工业广场区,开挖区,待开挖区和排土场的土地扰动时空变化,水土流失危害及其可操作性的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工业广场区水土流失轻微,但粉尘污染严重重点是营造防污染林带;开挖区地面扰动频繁风和重力侵蚀加剧,应注重周边溯源侵和崩塌的防护;待开挖区和与原地貌水土流动相当,应以暂时性水土保持措施为主;而排土场是在重型机械操作下堆置面民的一种大型人工松散堆积体,是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黑土退化防治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对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东北黑土区已经出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和高效生产。黑土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目前而言人为因素是造成黑土退化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黑土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提出了一些黑土区退化治理的建议,对于保护黑土资源、稳定黑土区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情景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为基础,对该矿区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及矿区总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0年矿区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从31 270.98万元降至30 348.14万元;1990-2005年生态价值逐渐上升,2005年为311 090.05万元。矿区无复垦措施和有复垦措施两种情景设置结果显示:在完全没有复垦措施的情况下,矿区总的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2005年仅为26 401.6万元;而在有完全复垦措施的情况下,总生态价值呈急剧上升状态,到2005年为49 835.55万元。说明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工程对矿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赤泥堆场边坡水力侵蚀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平 《中国矿业》2006,15(11):56-58
指出赤泥堆场边坡存在严重的水力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分析了赤泥坡面侵蚀过程,研究了坡面水力侵蚀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并就某赤泥堆场的边坡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该堆场应推广植被护坡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阐明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必要性,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和水资源利用紧张度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整理对象、土地整理项目执行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整理项目中景观生态设计、土地整理项目后续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优化对策,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RS的矿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炜  汪云甲  张业  王智甫 《煤炭工程》2011,(11):120-122
文章以GIS为平台,利用Landsat TM和ASTER DEM数据,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模型,研究了淮南矿区的土壤侵蚀.结果表明:淮南矿区1987年和2000年两时期的土壤侵蚀均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并伴有少量的高强度侵蚀;受地下开采活动及降水变化等的影响,相比1987年,2000年的侵蚀强度正...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IPAT模型对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新疆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导致碳排放呈现反弹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效应,同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效率提升对碳减排的作用非常有限。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最大。因此,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贡献作用,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