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出发,重点针对长汀上游地区的金沙江和嘉陵江流域两个主要产沙区地表侵蚀和河流泥沙输移特征、来水来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分析了长江上游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可能性。认为气象因素是影响重点产沙区沙量变化的关键因素,而长江上游地面物质侵蚀最和河流泥沙的发展主要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水热条件和地貌凋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考虑“长治”工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长江上游的河流泥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最后还根据该地区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进一步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第三次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体状况,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状况,以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4大经济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结合水利部开展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数据.分析了15年来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多年来土壤流失量变化状况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长江上游流域地表侵蚀与河流泥沙输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丰富的野外考察、调查及实测资料基础上,将长江上游流域地表侵蚀与河流输沙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综合分析了地表物质的侵蚀~堆积~归槽~输移过程,探讨了流域产沙特性及泥沙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根据福建仙游正邦集团现代产业链项目建设特点,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现状,采用扰动前后侵蚀模数水土流失预测方法,对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可为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利科技》2008,(4)
在第三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的基础上,此次科考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核对,较为准确地摸清了全国土壤侵蚀的现状。我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56.92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5.70万km2。此次考察的重点是水力侵蚀区,与1985年开展的第一次普查成果和1995年开展的第二次普查成果相比,全国水力侵蚀面积减少,强度减少。三次普查全国水力侵蚀面积分别为179.42万km2、164.88万km2和161.22万km2。强度以上水蚀面积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年间,各强度级别的侵蚀面积中,强烈级减少29.7%,极强烈级减少35.0%,剧烈级减少43.0%。总体而言,我国水土流失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此次重点考察的水蚀区水土流失面积138万km2,占考察区面积的26.6%,占考察区山丘面积的63%。我国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45.2亿t,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400多吨/(平方公里.年),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 相似文献
7.
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至今所有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关系其实质都是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前人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的研究结论认为一般都是呈现反比关系,黄河中游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不是这样的关系,这是一个特例。本文通过三个不同层面,即长江干流、黄河干流,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主要支流及任意流域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关系的分析研究,认为黄河中游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不是反比关系,这不是特例。因为,长江上游无论是干流还是支流或任意流域的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同样不存在一个规律的反比关系。流域输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真正关系不是受控于流域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流域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性质、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等多个因素,其中最本质的是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单元的活动性质及控制面积。本研究可以推进河流泥沙学科的发展、开拓环境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有助于流域大型水库的泥沙淤积前景的科学预测;同时对流域尺度转换理论在地学中的正确应用的可能性也是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初探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首先阐述泥沙输移比界定的三个条件一是粒级 ,二是时间 ,三是空间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可靠的侵蚀产沙量 ,对悬移质和推移质的分界线不明确 ,对坡面侵蚀产沙和重力侵蚀产沙在总输沙量中的权重缺少量的概念 ;针对上述问题对河道及沟道泥沙输移比的推理分析 ,再根据反映泥沙输移比的形态指标的定性分析 ,认为长江上游除丘陵宽谷区泥沙输移比会小于 0 .5外 ,高中山区长时段的泥沙输移比都接近 1(不包括泥石流在内的重力侵蚀 )。 相似文献
9.
运用水土流失方程原理,在GIS技术支持下对江门市水土流失信息进行准确提取,并分析不同植被覆盖、地形坡度和降水条件下区域水土流失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江门市水土流失以微度为主,占区域面积的72.23%,其他强度水土流失分布均不足10%;该市年均侵蚀模数为208.46 t·km~(-2)·a~(-1),流失量为200.65万t;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侵蚀模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特别是40%~50%植被覆盖的乔木林下,水土流失严峻;侵蚀模数与坡度呈正向相关,并且坡度在15°~25°的地带水土流失量最大;区域降水量与输沙量具有高度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泥沙输移比定义一直存在着不够准确清晰的缺点,对泥输移比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首次在泥沙输移比公式中引入粒径,时段因子,利用量纲分析推求了不同区域的泥沙输移比公式。从理论上阐明泥沙输移比并不是单纯与整个流域面积成反比,而是与流域产沙面积成反比。 相似文献
11.
孙秀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9(2):165-168
以独木桥河水毁修复工程为例,介绍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和防治现状,确定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采用流失率法和土壤侵蚀模数法预测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状况,划分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案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2.
13.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水土流失极其严重,保护水土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组织机构、法律、技术等,并比较了与其它国家的不同之处,得出我国水土保持已自成体系、教学科研机构齐全、水土保持技术相对完善、组织机构健全、政策法律有充分保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对从地表面开始垂直积分的长时段的水汽输送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两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总体上是一个水汽汇,年平均每日总收入为61.9×105 kg/s;本区对周围地区的水汽收支有重要影响,夏秋季节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向西北及华北地区输送水汽的通道上,是其陆上水汽转运站;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高原地区的水汽输送分别是长江流域旱、涝年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17.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研究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流域环境系统的观点,认为开不土保持治理应考虑对下游河道系统的影响,并通过近期初步研究,论述了河道系统对流域治理的反馈响应问题。经,提出了建议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广西风电项目的组成和特性,分析了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成因和特点,提出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中外水土保持理念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发达国家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初期先开发后治理、中期开发与治理并进、后期重视生态环境修复或环保优先阶段,及中国水土保持发展的起始阶段、推广阶段和普及阶段。由于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对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内涵的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在不断完善、深化。并阐述了不同国家及地方各自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内容以及发布的时间,从国家、企业和受益者三个方面比较了美国、奥地利和中国水土保持投资比率情况。通过中外水土保持理念对比,对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