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根据中国制冷学会1987年重点学术会议计划安排,中国制冷学会“制冷、低温、传热、传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4 月20日至25日在重庆召开,参加会议有36个单位50名代表。会议由受中国制冷学会委托、现为国际制冷学会热力学和传递过程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杨杰辉同志主持。会议共收到论文19篇,宣读了17篇。代表们认为这些论文在理论上有一定深度,技术上有一定水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有7篇推荐给中国制冷学会全国年会发表。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制冷学会第一、第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制冷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于1999年7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到会代表共31个单位93位代表。会议期间有6篇论文在大会报告,70篇论文分专题交流,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自第三届大会以来,我国的低温科学与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低温气体制冷机、空间低温制冷技术、低温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公认的成果,并在国际上多次获得了大奖。另外在新型制冷方法、低温工程应用等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更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0月12日至16日在西安召开了“二○○○年制冷设备技术预测及工作会议”,由25个单位37名委员与代表参加。会议由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第二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幼军主持。  相似文献   

4.
<正>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并与国际制冷学会、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召开的“制冷节能国际会议”,将于1986年 9月 17日~19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会议欢迎下述范畴的节能论文:低温工程;气体的液化及分离,热力学循环及工质,制冷中传热  相似文献   

5.
《制冷技术》2006,(4):62-62
秋高气爽、菊丽桂香,值此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华诞之际,由上海理工大学和中国制冷学会联合召开的“制冷及低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暨我国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点20周年纪念”会议于2006年10月26日-27日在上海召开,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和在读的研究生共27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制冷学报》2005,26(4):55
中国制冷学会于2005年11月28日至30日在昆明召开了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暨第18次团体会员大会。大会就学会的改革及发展;低温工程、空调热泵、冷冻冷藏、制冷设备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及应用分专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达370余人,会议出版了论文集,共收录论文165篇。会议期间,举行了首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首届中国制冷学会优秀论文奖的颁奖仪式,为荣获2004年度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和2005年度中国制冷学会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奖金。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制冷学会与宁波制冷学会于1991年9月20日—21日在宁波东港饭店联合召开“浙江省冷库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等共96个单位212人。省学会秘书长沈树庄致开幕词并主持了会议。会议邀请原中国制冷学会付秘书长郭予信高工作了“国内外食品冷藏加工概况”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8.
<正>由中国制冷学会第一专业委员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制冷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于1999年7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到会代表共31个单位93人。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顾安忠教授主持。会议期间有6篇论文作大会报告。它们是:空间制冷技术的新进展(王维扬)、医学与食品中的低温技术研究(华泽钊)、高效分离塔填料及装置技术(魏建华)、微型脉冲管制冷机研究(梁惊涛)、超流氦传热中的几个特殊物理  相似文献   

9.
王艮 《制冷》2006,25(4):48-48
由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制冷学会联合举行的“制冷及低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暨我国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点二十周年纪念”会议于2006年10月26日。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27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制冷学会第二、六专委会冷冻医疗及医用低温设备学术交流会”于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至三日在成都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四川、重庆两地的省制冷学会第二、六两个专委会成员单位,有科研院所,高等医学院校及低温设备制造企业共14个单位20人。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国内外低温和制冷技术的学术交流,促进各国低温科技人员的交往,定于1989年5月22日—26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国际低温和制冷会议”,英文全称为: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ogenics and Refrigeration(ICCR)。会议的发起单位有浙江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美国贝尔公司宇航系统部、杭州制氧机研究所、国际制冷学会(IIR)和中国制冷学会(CIR)。会议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  相似文献   

12.
范锦姬 《制冷》2006,25(2):69-69
“2006泛珠三角制冷空调行业自动化技术(节能)应用论坛”于6月19日在深圳举行,会议由广东省自动化学会和广东省制冷学会联合主办、承办,协办单位有《变频器世界》、《制冷》、深圳太极软件公司和《PLC/FA》。支持单位有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等38个单位;广东省科协副主席汤世华、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兴华致词;会议代表共230多人。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 1 0月 2 9日~ 1 1月 1日 ,由浙江大学主办 ,中国制冷学会和国际制冷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 (ICCR’2 0 0 3)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召开。会议主题包括 :低温工程、制冷工程和暖通空调及相关领域的若干前沿课题 ,此外还包括低温与制冷工业展览。与会的专家学者 1 80余人 ,其中包括来自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荷兰 ,俄罗斯 ,白俄罗斯 ,韩国 ,印度等 1 3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 50余人。国际制冷学会总干事皮里亚 (Bil liard)先生、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主席盖斯焘 (Gistau)等参加了会议。ICCR’2…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6月5日至9日,在四川空分设备厂召开了“天然气液化、分离技术与设备研究”学术交流会,我国石油、化工、机械部门各有关科研、设计、工厂和高等院校共27个单位,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论文资料29篇。  相似文献   

15.
经 2 0 0 1年 1月 1 0日召开的中国制冷学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 ,中国制冷学会将组织编写中国制冷史。这一工作 ,涉及的历史时间长、相关面广、学术性和纪实性强、意义和影响深远。初步计划 :一、于中国制冷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 (通信形式 )通告各理事单位及理事关于组织编写中国制冷史的决定 ,征询对初步计划安排的意见 ,并于 2 0 0 1年第 1期《制冷学报》公示编写中国制冷史信息 ,开始向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公开征稿 ,收集历史素材。素材内容包括低温物理、低温工程、气体液化与分离 ;制冷机器、设备与装置 ;冷藏、冷冻、制冰、食品科…  相似文献   

16.
<正>“国际低温及制冷会议”于1989年 5月 22 日至24日在杭州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会堂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低温工程及制冷方面科技成就和信息的交流以及推进贸易往来。有150余名国内外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他们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即中国、联邦德国、法国、香港地区、印度、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和苏联。在会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报导     
由浙江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制冷学会和中国制冷学会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低温与制冷会议(ICCR’2003)”将于2003年4月22日~25日在我国浙江大学举行。 会议涉及低温、制冷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以及低温、制冷和空调的应用。会议现征集论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冷学会第三届理事工作会议于1991年13日—14日在北京亚运村五洲大酒店举行。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商业部副部长傅立民、副理事长孟崇春、洪朝生,吴元炜、赵玉侠、何邦模及来自中央13个部委和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理事共69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朱恩来同志和中国商报记者许若冰同志也列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傅立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崇春同志作了学会工作报告,副秘书长曹德胜同志作了关于修改学会章程的说明,六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或负责人周远。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制冷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于1991年3月13日至“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央部委、省、市地方制冷学会及院校、科研单位、工厂等共69名理事与代表。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制冷学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主办 ,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低温与特气》编辑部承办的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于 2 0 0 1年 1 0月 2 1日~ 2 4日在滨城大连召开。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余名代表参会 ,老、中、青三代人济济一堂。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第一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梁惊涛副所长致开幕词并做了专题报告 ,第一专业委员会张亮秘书长主持会议。大会共分为低温工程、制冷工程、低温与制冷技术应用和其它相关技术等四个专题报告会 ,并印发了论文集。光明化工研究室设计院曲家堂院长 ,岳成君、郭友才、郭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